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晴雯之死足以说明宝黛恋爱之必归失败,宝钗袭人之能把握住现实,宝玉之必出于逃亡。所以晴雯之死对于红楼梦全部故事之归宿,是表现决定关键的一件大事。
晴雯在全书中占的篇幅不及袭人或平儿的三分之一;但红楼梦作者对于宝钗探春平儿袭人凤姐是采取政治史的写法,而对于黛玉晴雯尤三姐芳官,却是几首极哀艳的诗篇。一个作者对自己所偏爱的人物,往往禁抑不住主观的情绪之汹涌,不期然而流入吟咏式的抒写。作者用李纨来说明封建环境中女性之以正统作风求得自己之完整,而以晴雯尤三姐芳官司棋说明具有反抗性的女子之战斗、失败与惨烈牺牲。因此作者写晴雯的笔端,是带着极强烈的抚爱、忿恨和痛惜之情的。
你可以认为这丫鬟太骄纵了,太不懂世故了;但你心里本来就厌恶着其余的人们之卑怯或狡诈。你可以婉惜这丫鬟太不知计较利害与成败了;然而仔细想来,像她这样一个女孩儿,你也并不以为她争得宝玉的侍妾地位为胜利。你一边读着她的传记,只一边被她的艳丽、天真和热情所吸引,为她的豪放勇敢所震惊。你不见得就想和她恋爱;但你总愿意多看到她的容貌,多听见她的声音,藉此你也可以提高一些对于庸俗女性的欣赏心,冲破一些贾府雾围中的阴湿气。
黛玉之死是一步一步走向枯萎,晴雯之死是骤然遭遇到残暴的摧折。黛玉之死使人回肠九转,不尽的哀怜;而晴雯之死,却激起人中气如雷的忿怒。聪明的读者一看到王夫人对于晴雯之深恶痛绝,片刻不能停留地把她赶出去,就会叫一声“大事休矣”,岂有那样憎恨晴雯而能容纳黛玉之理?如果说黛玉是宝玉的第一个爱人的话,那么我把晴雯断作宝玉的第二个爱人。因为决定恋爱中心的条件是人生意态之能否一致。在红楼梦书中屡次表示出宝玉与宝钗的人生观之抵触,而宝黛之间却相互引为知己。袭人是宝玉身,上的一重银红色的丝网:使宝玉在生活上感到细腻体贴,成为自己衣食起卧所不可少的依傍,但也因此就感到束缚而常想挣脱;在灵魂方面,他和她也永远是走着两条路的。因此宝玉尽可敬重宝钗之才,爱慕宝钗之貌,享受袭人的伏侍,怜恤袭人的尽心;可是他的心之深处,对宝钗是隔膜、疏远,对袭人更不免有些顾忌、憎厌与怀疑。晴雯是一个丫鬟,知识学问绝对说不上,可是她的反抗现状独往独来的精神实在和宝玉共鸣。她的美貌,她的聪明以及口齿尖利,性情偏狭,都与黛玉同类型;而她的热情、痛快和勇敢,倒又是黛玉之所无。
晴雯之死,实在使得宝玉感到人生莫大的悲惨与失望,他写出“既怀幽沉以不尽,复罔含屈于无穷!高标见嫉,闺闹恨比长沙:贞烈遭危,巾帼渗于雁塞……”“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之有妒?毁波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恨犹未释!”如此痛愤的文句。试问“高标”和“贞烈”的美德,可是袭人所能用得的?“毁口”“剖心”这样的重话可是温和之宝玉平常所出口的?
置身于战场之中,游心于杀伐之外,倒不是耳目聪明不足以见闻到炮火的凶危,却由于个性所使。既不能舍己以从人,又不肯集中精力来从事于勾心斗角的战斗,这就是晴雯姑娘归于败亡的基本原因,也是一切浪漫主义者惨败的教训。但读者若不从政治的功利去看,对于一个优秀而受摧残的孤独者,必然是怀抱了无限的同情,因为在这里才有人性,有真实,有正义。
晴雯被丢弃出大观园了,宝玉在挨父亲痛打以后,又受到母亲更严重的惩处,并且由于眼看着晴雯之孤立无援,含冤就死,深深觉察到现实环境之阴险与残酷;他使自己的情感走向神话的环境里去,想像着另一种超然的世界,才是晴雯之类的灵秀女子之所居。于是等黛玉一死,他在这个人间已到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时候了。你们是善于控制现实的。好吧!这个家这个世界就都让给你们吧!他逃到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身边逍遥无累去了。王夫人和袭人之流,对于铲除一个“害人的妖精”晴雯,很有把握;然而却万万没有想到会换取到另一种更坚决冷酷的回答罢?
(节选自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晴雯之死》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C
A.因为偏爱晴雯的缘故,本文作者没有采取政治史的写法来表现晴雯,而是情不自禁地流入了吟咏式的抒写。
B.除晴雯外,贾府中的女性都是庸俗的,因而人们总是愿意多欣赏晴雯之美并借此冲破贾府雾围中的阴湿气。
C.晴雯之死使得宝玉感到人生莫大的悲惨与失望,以致于一向温和的他都说出了“毁口”“剖心”这样的重话。
D.父亲的痛打,母亲的严惩,晴雯的含冤,黛玉的离世,无一不让宝玉深深地觉察到现实环境的阴险与残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D
A.本文第三段以谈心的方式来展开对晴雯的讨论,评论人物的同时也有对人物处境的理解,读来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B.曹雪芹塑造人物惯用对照的写法,本文作者在文中也多采用对照式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抓住并体现了《红楼梦》固有的艺术特点。
C.本文虽以议论为主,但常常理中含情,甚至毫不掩饰地表现作者对晴雯容貌性情的欣赏与赞美以及对她悲惨遭遇的惋惜与同情。
D.本文以人物评论为主,综合运用了比喻论证、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形象地再现了晴雯、袭人等人物的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A
A.宝玉内心深处对宝钗是隔膜、疏远,对袭人更不免有些顾忌、憎厌与怀疑,而晴雯既是他现实的依傍,又能与他产生精神的共鸣。
B.《红楼梦》中宝钗曾劝宝玉读书求仕,宝玉认为求取功名这种混帐话黛玉是不会说的,这反映出他和宝钗观念的不同,也表明宝玉视黛玉为知己。
C.本文作者认为晴雯的美貌、聪明、口齿尖利和性情偏狭都与黛玉有相似之处,这与脂砚斋“晴(雯)有林(黛玉)风”的观点是一致的。
D.晴雯虽置身于战场之中,却游心于杀伐之外,不肯迁就却又不愿集中精力争斗,这既是她的可悲可怜之处,又是她的可敬可贵之处。
【答案】C;D;A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6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礼是有秩序的爱。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在漫长的进程中,以“地缘”关系为依据,以“亲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宗族--家族共同体,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范仲淹、司马光等大儒们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即通过哪种方式重建社会。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以程、朱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确定了家礼构想,目的是复兴宗子法,使朝廷有“世臣”。程子所立祭祀之法的本意是,祭祀的主体是士大夫的宗子,不是庶人。一个家族祭祖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祖先,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宗族大家族乃至族内小家庭之间的“亲亲”要求,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这种“亲亲”的基础上,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达到凝聚人心,团结族人,互爱互助的效果。这样,敬宗收族,使得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成为维持社会稳定、一统天下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生辰祭、忌日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宗族管理权力的合法性。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治不良行为。通过祠堂祭祀活动向后人宣讲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起就受长幼之序、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在特定条件下,成为一种群体标准模式,向前人表达崇敬和哀思,为后人树立效法的楷模。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祠堂作为我国乡村中的礼制性建筑,具有增强宗族血缘联系、规范社会礼制的功能。
B.祠堂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通过拜祖敬宗与祭祖收族,从精神上团聚宗族。
C.宗族通过祭祀活动来达到教育后人的目的,同时合法地管理宗族,惩戒违法子孙。
D.祠堂可作为本族处理家族内部事务、树优立榜、赏勤罚懒、宣讲伦理道德的地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指出祠堂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B.文章第二段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展示了宗族的形成和祠堂的出现,阐释了祠堂祭祀蕴含的精神价值。
C.文章第三段照应第一段阐述祠堂的功能,从祭祀先人的功能引出强化宗族观念、团结族人的作用。
D.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阐释祠堂祭祀活动的内容,指出了祠堂对家族成员的榜样或约束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所以中国古代乡村社会都存在祠堂。
B.族人可以在春节、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时以及自己生辰之时来祠堂祭祀祖先,重温家训。
C.古代社会宗族拥有一定的社会管理权,所以族人一旦违犯了族规,宗族就可以在祠堂中惩戒。
D.由于祠堂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的产物,所以随着时代发展、文明进步,祠堂将会消失。发布:2025/1/1 4:30:2组卷:6引用:1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通观历史上的立法可以发现,能够被命名为“法典”的法律,大体上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该立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二是该立法体系庞大,法律制度规模大,法律条文在当时的社会是最多的;三是立法者要突出该法的体系性,强调立法的逻辑和规律。我国民法典就是因为符合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才被定名为“法典”。
首先,从立法的重要性来看,民法典的定名是对民法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遵循和依靠的充分肯定。民法规范社会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民法的内容涉及社会成员的全部,也涉及他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时时刻刻。所以,民法典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宪法。另外,基本权利是我国宪法承认和保护的核心,而人民大众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主要表现为民事权利。在一个法治社会里,对于民事行为的规范,属于社会的常规性、普遍性、基础性、全局性活动,而民法就是开展这些活动的法律遵循和依靠。从这个角度看,民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称得上是“国家重典”。
其次,民法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体系十分庞大,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法律,使用“法典”来定名,说明其立法体量的显著差异。世界上著名的民法典,比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瑞士民法典(包括瑞士债法),其条文都超过了2200条。我国民法典法律条文包括七编、1260条,近80章,仅汉语字数就超过了10万。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民法典并不是全部民法规范和制度的立法,而仅只是民法一般法或者基本法的立法,在此之外,还有商事立法、知识产权立法和社会权利立法等民法特别法。无论如何,此次编纂完成的民法典,其体量也远远超过其他法律,将其称为“法典”,凸显了它在规范和制度体量上的重要性。
再次,民法典命名的使用,强调庞大的民法规范、制度整合为一体之时的体系科学性和逻辑性。对民法规范、制度的编纂和整理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找到庞大的民法规范、制度之间的内在逻辑,以及观察这一逻辑的基本方法。如果不依靠这些基本逻辑来编纂,民法典根本无从谈起,因为大量的民法规范和制度都是一盘散沙,或是被形容为“随意堆放的一袋土豆”。民法中的体系性科学,是人类社会依据民法治理国家的经验总结,既是民法典编纂的基本技术手段,也是我们从事民法学习研究和民事司法活动的基本技能。
同时,依据体系性科学,我国民法典编纂还采取了总则和分则相互区分的模式。民法典编纂借鉴了数学上“提取公因式”的做法,把民事活动中具有共同性的规则“提取”出来,作为一般规则规定在民法典之中。然后,民法典又把具体民事权利按照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区分来划分为多个分则,在这些分则之中展现各种权利及其相对具体的要求。这样的编纂方式,极大节约了立法成本,不仅是体现法律关系逻辑和民事权利区分科学的最佳方式,也是学习研究、贯彻实施民法的最佳方式。总体而言,本次民法典编纂按照体系化科学的要求,消除了原有民事立法散乱且存在内在混乱的弊端,遏制了立法盲目和冲动,实现了民事立法体系的极大改进,充分彰显了民法发展史上曾倡导的“体系化效应”的积极作用,民法典被定名为“典”,可谓实至名归。
(摘编自孙无忠《民法典何以为“典”》)(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被定名为“典”,是实至名归的。
B.编纂者借鉴了数学上“提取公因式”的做法,采取了总则和分则相互区分的模式,使我国民法典编纂获得成功。
C.只有依靠庞大的民法规范、制度之间的内在逻辑,以及观察这一逻辑的基本方法,才能成功编纂民法典。
D.我国民法典之所以被定名为“法典”,是因为民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阐述清楚,对读者了解我国民法典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B.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我国民法典命名为“法典”的原因。
C.文章第三段举法、德、瑞士等国民法典的例子,从立法体量角度证明了我国民法典定名的合理性。
D.文章关于民法典依据体系性科学编纂的论述,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科学立法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我国民法典区分总则和分则的编纂方式极大地节约了立法成本,也有利于学习研究和贯彻实施民法。
B.我国民法典立法体系庞大,法律条文多达上千条,汉语字数超过了10万,但也只涉及民法一般法或基本法的立法。
C.我国宪法承认和保护的核心是人民群众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这两者主要表现为民事权利。
D.依据体系性科学,我国本次民法典的编纂实现了民事立法体系的极大改进,充分彰显了“体系化效应”的积极作用。发布:2025/1/3 20:30:3组卷:7引用:1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概念。他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
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多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在2000多年前的轴心时代的基础上的一次新的飞跃。据此我们也许可以说,将有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出现。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里,各民族、各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会要求发展其自身的文化,因而经济全球化将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发展。
新轴心时代和前一个轴心时代不同,新的轴心时代必须是在互相影响中发展的。前一个轴心时代,虽然提出了问题,可都是独立提出来的。中国讲的天下,就是中国了解的天下,希腊文化也没有考虑到还有一个中国,还有个印度。而且,那时候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吸收印度的东西很多,相应地,印度吸收中国的东西非常少。这实际上是个文化单向传播的问题,原因是中国的文化比较有包容性。
今天不一样了,任何一种文化,都得有全球意识。现在,每个国家都不仅仅是要解决自己国家的问题,同时也在解决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当然,不能认为古代的问题到现在就没有意义了,古人提出的问题,有些到现在也没有解决。中国古代就提出的天人关系问题、古希腊提出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关系问题,这些问题人类还要不断地解决下去。
假如我们今天能够进入一个新轴心时代,各种文化之间一定是互相吸收的关系。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很可能形成若干个重要的文化区:欧美文化区、东亚文化区、南亚文化区和中东与北非文化区(伊斯兰文化区),其他还有以色列和散在各地的犹太文化、南美文化,非洲文化等。这些文化必须好好考虑如何相处的问题。尤其是前四大文化所覆盖的人口都在10亿以上,一个文化消灭另一个文化没有可能,因为牵扯的人口太多了。最好是用中国的办法,在对话中相互理解,以求和而不同。我们有可能也有条件把西方的学说中国化,把中国思想加入西方文化,进行平等的对话,我的有些思想可以给他们一些刺激,让他们去重新思考原来的问题。比如,西方长期存在的是主客二分法,我们不主张主客二分,而是主张天人合一,两者可以互补。
(选自汤一介《我们在面对一个怎样的孔子》,有删改)(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世界产生了影响。
B.在前一个轴心时代,各个国家对自己以外的国家是缺乏了解的,各国的文化也是独立的不会互相影响。
C.新轴心时代和前一个轴心时代有很大的不同,新轴心时代强调互相影响,互相包容,互相吸收。
D.如果要让新的轴心时代真正到来,就必须使用中国的办法,因为中国文化比较有包容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了新轴心时代与前一个轴心时代的不同,在第二段中提出了新轴心时代的概念。
B.本文的论点是新轴心时代各国要有全球意识,不仅解决自身问题,同时解决全球问题。
C.实现新轴心时代的前提是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否则就不能迎来新轴心时代。
D.文章最后一段由新轴心时代各种文化的关系引出关于当代我国文化应怎样发展的讨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期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多元发展,预示着或许会有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出现。
B.经济全球化将有利于文化多元发展,因为各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会要求发展其文化。
C.只有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都有全球意识,才有可能促成新的轴心时代的到来。
D.新轴心时代到来后,世界文化一定会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最终各国文化将达成统一。发布:2025/1/4 2:0:3组卷:2引用:1难度:0.7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