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 题。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1)“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这句中的“要”字可以去掉么?为什么?
(2)文中两次使用了“竟”字,试分析这个字的作用。
(3)文中把奥本海默和邓稼先进行了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3引用:1难度:0.7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蚕儿ㅤㅤ①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ㅤㅤ②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ㅤㅤ③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
    ㅤㅤ④“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ㅤㅤ⑤他牵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ㅤㅤ⑥“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生生地回答。
    ㅤㅤ⑦“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ㅤㅤ⑧“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栓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
    ㅤㅤ⑨他高兴了,笑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
    ㅤㅤ⑩“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ㅤㅤ⑪“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ㅤㅤ⑫“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ㅤㅤ⑬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ㅤㅤ⑭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萝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
    ㅤㅤ⑮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蚕儿提到方格里。
    ㅤㅤ⑯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ㅤㅤ⑰“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ㅤㅤ⑱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ㅤㅤ⑲我于是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ㅤㅤ⑳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ㅤㅤ㉑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ㅤㅤ㉒“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ㅤㅤ㉓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大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ㅤㅤ㉔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1)根据下表对文章进行梳理,在空格处补充情节或“我”的心理感受。
    情节 老师自报姓名 老师为“我”治伤
     
    师生养蚕网丝
     
    “我”的心理感受 新奇
     
    高兴        
     
    难过           
    (2)阅读下面的句子,写出“情丝”在句中的双重含义。
    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3)阅读下面的句子,试从描写的角度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
    (4)本文以“蚕儿”为题,试体会其妙处。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5引用:4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尘世小暖
    顾晓蕊
          (1)她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满头银发,佝偻着腰,脸上的皱纹刻画出岁月的年轮。我是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每天衣着光鲜地坐在办公室里,重复着冗繁单调的工作。我们来自不同的天地,只因偶然的机缘,让彼此的生命有了交集。
          (2)那是多年前的一天,我端着茶杯疾步去茶水间,把迎面而来的人撞了个趔趄。她是位年长的清洁工,俯身扫地,额头上渗满细密的汗珠。我正要开口道歉,她反而先问道:“姑娘,撞到你了吗?”我笑着摆手说:“我走得太慌了。”随意聊了几句后才知道,她做清洁工已有些年了,最近刚调到我们楼区负责卫生。
          (3)不久后的一天,我倚窗而立,见她在楼下打扫落叶。她挥舞着大扫把一下一下地扫着,金黄的落叶映衬着地瘦弱的身影,显得执着而清寂,让我莫名地想起远在家乡的母亲。
          (4)我整理出一摞旧报纸,然后喊她上楼,说:“这些报纸堆在地上挺碍事,你搬走吧,还可以换些零花钱。”她感激得连声道谢。那以后,我经常把一些旧报纸送给她,她见到我会主动微笑打招呼。
          (5)时间久了,渐渐地知道了她的一些事情。她的爱人曾是公司的职工,因病去世,这对一个原本清贫的家来说是雪上加霜。公司为了照顾他们母子,同意让在乡下务农的她到厂里做清洁工兼看自行车棚,两间值班室成了她的居所。一晃十余年过去,她的儿子到建筑工地打工,且已娶妻生子。这时,90多岁的老母亲却又瘫痪在床。为了多挣些钱给老母亲看病,也为了减轻儿子的负担,原本应安享晚年的她仍在辛苦劳作。然而,说起这些时老人却是一脸的平静,她说:“在我小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在的生活很好,很知足了。”
          (6)后来有几次,我整理出女儿穿不着的衣服,拿去送给她的小孙女,老人每回都是既欢喜又过意不去,连声说道:“谢谢,真是谢谢你了。”
          (7)有一天临时加班,直忙到暮色四合,当我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厂门口时,见她站在风里眺望。看见我后,她赶紧迎上来说:“我今天从老家回来,给你背了半袋面,等了半天终天等到你了。”她又说:“你对我那么好,我都不知道给你点啥好,这是自家磨的玉米面,烧稀饭可香了。”
          (8)那一刹那,仿佛有千万朵荷花在眼前盛开,我的心中涌起一股难言的感动。她没读过几年书,“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她说不上来,但她记得别人对自己的好,并把它当做一种感恩。这让我感到羞赧,我给予她的是舍弃的“旧物”,而她还报给我的是汗水凝成的“礼物”。我抱着那半袋面离去,如同怀抱着一颗沉甸甸的心。
          (9)后来,这样的场景不时出现。她从老家带回的礼品中,有带的泥土和露水的蔬菜,有又甜又脆的瓜果,为了不拂她的好意,我笑着接了过来,之后再用别的方式,悄悄地还之以礼。
          (10)有时她在清扫地面,看到我走过,会停下手里的活,朝着我温和地笑笑。如果看我不是太忙,还会上前搭几句话。闲聊中,她得知我爱好写作,话语里更多了几分敬重。
          (11)隔了几天,她在路上等我,递上一卷透着香气的烙馍。我谢过她正要离去,老人关切地说:“姑娘,写文章很费脑子的,你看上去瘦了,记得多吃点饭啊!”我点点头,认真地说:“好,我记得了。”
          (12)就在我转身的那一刻,只觉得心绪如同起伏的波涛,万千奔涌。在这座城市里,除了老公和孩子以外,我没有别的亲人。她称呼我姑娘,留意到我的胖瘦,我知道她是真的心疼我。
          (13)那天下班路过车棚,我看见老人坐在大树下,怀里抱着小孙女,一边拍一边轻轻地哼唱。阳光透过树隙散落一地斑斓,我缓缓地从她面前走过,两人会意地相视一笑。恍然间,觉得有点像黑白老电影里面的场景,我多么希望时光停留在这温馨的一刻。
    (有删改)(1)结合全文,谈谈标题“尘世小暖”的含义。
    (2)你认为第(5)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3)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赏析第(3)段中画线句的妙处。
          她挥舞着大扫把一下一下地扫着,金黄的落叶映衬着她瘦弱的身影,显得执着而清寂,让我莫名地想起远在家乡的母亲。
    (4)文中“老人”的身上具有许多优秀品质,请概括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至少三点)。

    发布:2024/8/13 0:0:1组卷:14引用:2难度:0.5
  • 3.阅读下面作品,完成问题。
          ①我家后院的门一开,便看见河对岸的文光塔。从文光塔向南走一段,就到了早年阿公经营的中药铺。说早年也不对,我上中学时,药铺还在。
          ②阿公的中药铺是从他的阿爹那里继承来的。自我有记忆起,阿公便喜欢同我絮叨各类草药的作用以及他多年来的行医经验。他常唤我坐在高高的小凳上,陪他问诊开药。与其他重实践不重医理的郎中不同,阿公熟读医书,常常说些我听不懂的话。“中医讲究阴阳,天地有阴阳,人体也有阴阳,中医就是要调和阴阳,使之处于中和的状态,人才不会生病。”“邪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邪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阿公这套理论还用在其他方面,别处灵不灵我不知道,但他开药方从未失手。我想,一阴一阳谓之道,以阴阳致中和就是阿公的道。
          ③相比起痴坐,还是抓药好玩许多。我常瞎抓一把来考阿公,有一次攥了把圆柱状根、光滑无毛的药材去问阿公。“这是当归,传说有位男子为治妻子的病,跋山涉水到峨眉山下求医问药,三年后终于得到良药。而妻子在家三年望大夫归家,故后人将此药唤作当归。”又抓过三七。“三七三此,要长三到七年药力才最强。”诸如此类。我印象最深的是蛇娘救公主所用的龙胆草。我听不进阿公玄妙古奥的道理,却无心插柳地记住了许多相关的历史人物、孤妖虎精的故事。所以,年少的我深信,每个带着岁月刻痕的药柜子里都藏着一个神奇的故事。
          ④药铺除了卖药,还有代人煮药的营生。潮汕人擅用土瓦罐煮汤,用它来煮草药也极好。罐体六面被燃着暗火的草木包围,瓦罐利用气体的热量传递来煎煮中药,久煨不沸,不施明火,不伤药材之性,使各种药物的精华浓缩于药汤中。阿公会在瓦罐的盖子上留一个小孔,用来平衡罐体内部的气压。在药汤煮好之前,透过小孔脱逃的气味悄悄混进空气中,进而被我吸纳。不知道是不是成长环境的关系,我尤其喜爱中药的味道。纯粹的中药味不如中药煲鸡等加入药引的汤汁那般香醇,它寡淡而平凡,但透着某种风骨。细细辨别,中药的味道也富有层次;当归,浓烈冲鼻,空气中能闻出苦涩;大枣,甘平而兼得清香;三七,略带腥味,苦中回甜;川贝,微带苦味,却不难闻,比之当归味道略淡……当各种药物混杂在一起时,味道就更趋丰富了。每当我辨识出罐子里的药材时,阿公便无比高兴,乃至于将求医者晾在一旁,陪我细细琢磨。
          ⑤记忆里,家中的小库房永远堆积着如山的中草药,号称“百草之王”的洋参会被郑重地放置在小孩儿碰不到的阁子里。备战高考的每个晚上,阿公都会陪着我。他将剪碎、洗净的洋参粒铺满杯底,随后注入滚烫的热水,拧上盖子,仿佛将我神奇的幻想一气糅进杯子里。然后,耐心地候足一个小时,待其生发完全,再慢慢拧开盖子,一股幽远而馥郁、仿佛来自洪荒的草药之气裹挟着氤氲的水汽直潜入心底。喝上一口,我感受到这杯洋参茶的芬芳,沉郁厚重,绕梁不绝。
          ⑥那年年初,阿公在家不慎滑倒,住院三个多月。出院后,在子女们的劝说下,他才无奈同意关掉药铺。与我闲谈间,阿公总是_____(A.喜形干色B.不露声色)地说到过去,说到我在孩提时同他一道问诊、煎药的往事。我能从阿公的言辞中捕捉到他希望我继承中医事业的念想,只得顾左右而言他。
          ⑦毕业后,我没有如阿公所愿去上中国最好的中医药大学,却义无反顾前往广州求学,那是中国最重要的商业城市,故乡被抛却在身后,渐渐成为他乡。
          ⑧去年秋天,我短暂地回了趟家,整理完阿公的遗物,我绕道来到他的中药铺。铺门紧闭,灰尘落满窗根,阿公走了,没有了主人的中药铺也终将消逝。一砖一瓦仍旧熟悉,我坐在高高的発子上看阿公开药方、看药铺人来人往的光景仿佛近在昨日。我似乎又闻到了药材的甘香,那是蒙绕在我生命中最迷人的香气,永远不会消散。
    (取材于庄泽远作品)(1)阅读文章②-⑤段,完成表格。(每空限15字以内)
    时间 事件 我的收获
    自我有记忆起 阿公让我陪他问诊开药
     
    年少时 阿公给我讲中药知识
     
    煮药时 阿公陪我辨识中药 辨别中药丰富独特的味道
    备战高考时
     
    理解阿公深沉细致的关爱
    (2)你会选择哪个词填入第⑥段画线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选择:
     

    理由:
     

    (3)请从“阿公的中药铺”和“永不消散的药香”中选择一个作本文的题目,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26引用:2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