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最美的一觉 ①我读初中时,大哥就已辍学帮父亲去后山采石场拉石头了。那时家里穷,供不起两个孩子上学,于是大哥选择了放弃,帮家里干活供我上学。
②大哥和我睡在一间小屋里,大木床是父亲钉的。拉了一天的石头,大哥吃过饭上床便睡。大哥总是侧卧着睡觉,蜷着双腿,有时在灯下学习的我抬起头看见大哥睡觉的样子,心中便会涌起浓浓的感动与感伤。后来我上了镇里的高中。镇上高中离我们村有9公里的山路,我每天都要步行上学。当初父母也让我住校,我坚持不住,除了为省钱,更是想和大哥住在一起。
③那时我的个子已远远地比大哥高了,可就是这样瘦小的大哥,把一车车的石头拉到了山外,用窄窄的双肩,撑起这个贫穷的家。
④那天,干了一天活儿的大哥刚从山里回来,饭还没顾上吃,便被舅妈带着去相亲了,这是第一次有人给大哥介绍对象。大哥很快便回来了,说对方是个寡妇,没有看中他。
⑤吃过饭,大哥便回屋躺下了,依然是侧卧的姿势。那晚我没学习,早早地躺在大哥身边。大哥并没有睡着,过了好久,他忽然问我:“小弟,知道大哥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吗?”我的心变得沉重起来。大哥说:“我就是想能平躺着好好睡上一觉!小弟,平躺着睡觉是不是很舒服?”【甲】黑暗中,我的泪汹涌而出。
⑥大哥生下来就是驼背,后背高高耸起,像背了一个大大的包袱。他只能侧卧着睡觉,整日超强度劳动的他,能平躺着睡一觉竟成了最大的心愿!
⑦第二天,我早早地回到家,把床板拆下来。翻出父亲的木锯,在大哥睡觉后背的位置,用锯锯开了一个方洞,然后把床板安回去,铺好了褥子。
⑧大哥回来了。吃过饭上床睡觉,我说:“大哥,今晚你可以平躺着睡一觉了!”大哥一愣,我掀开了被子,床凹下去一个坑,大哥的眼睛一下子湿了。
⑨那天晚上,大哥平躺在床上,痛快地舒展着四肢,不停地说道:“太舒服了!从头到脚都可以好好休息了!”【乙】在黑暗中,我的泪水又一次滑落。
⑩第二天早晨,大哥显得比平时都有精神,连腰背都仿佛挺直了许多。可是晚上放学回来后,发现大哥把那块床板又钉上了。他对我说:“有昨晚那一觉就够了,知道了平躺着睡觉的滋味儿。以后还是老样子吧,我怕睡惯了自己会变懒啊!”
⑪我的心颤抖了:大哥是不想让自己过得太舒适了。看见我难过的样子,大哥轻声说:“别难受,小弟,总会好起来的。我会记住昨天晚上的,那是我这辈子睡得最美的一觉!”
⑫如今,我已远在千里之外,大哥依然在家乡忙绿。我在心底默默祝福着大哥,祝福他每个夜里都能有最好的梦。
(1)在文中找出两个与第②段划横线之句相照应的句子。
(2)文章【甲】【乙】两个划线句子所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3)试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大哥的人物形象。
(4)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翻出父亲的木锯,在大哥睡觉后背的位置,用锯锯开了一个方洞,然后把床板安回去,铺好了褥子。
(5)“亲情,是一缕剪不断的丝线,把浓浓的血脉紧紧缠绕在一起”,请你围绕“亲情”写一段话,抒发你的感悟,或者分享你与亲人间的温馨故事。
【答案】(1)①吃过饭大哥便回屋躺下了,依然是侧卧的姿势。②“我就是想能平躺着睡一觉……平躺着睡觉是不是很舒服?”③大哥生下来就是驼背,后背高高耸起,像背了一个大包袱,只能侧卧着睡觉。
(2)⑤段【甲】句:疼惜伤心之泪。大哥人好心好,可天生残疾,命运不幸,连平躺着睡一觉这样再普通不过的事也不能做到,深爱大哥的“我”心疼大哥,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⑨段【乙】句:喜忧参半之泪。“我”帮大哥实现了平躺着睡一觉的愿望,内心欣喜,但大哥的命运并不会因此而改变,所以“我”依然会担心、感伤、难过。
(3)大哥是一个能吃苦、责任感极强的人,从“这样瘦小的大哥,把一车车的石头拉到了山外,用窄窄的双肩,撑起这个贫穷的家”可以看出来。大哥深爱家人,为家庭、为弟弟甘于奉献,从“于是大哥选择了放弃,帮家里干活供我上学”等语句可以看出。大哥严以律己,从“我怕睡惯了自己会变懒啊”等语句可以看出。大哥还是一个身残志坚、豁达乐观的人,从他身体残疾能坦然面对,第⑪段弟弟难过,大哥反而安慰弟弟可以看出。
(4)动作描写,“翻”“锯”“安”“铺”等一系列动词,细腻生动地写出了“我”为了能让大哥平躺着好好睡一觉而不怕麻烦、精心安排的情景,表现了“我”对大哥深深的爱。
(5)亲情是一杯热茶,替你祛除体内的寒冷。亲情是一盏明灯,替你带来黑暗中的光明。亲情是一个软床,替你赶走身心的疲劳。没有什么比家更温暖,没有什么比亲情更珍贵!
(2)⑤段【甲】句:疼惜伤心之泪。大哥人好心好,可天生残疾,命运不幸,连平躺着睡一觉这样再普通不过的事也不能做到,深爱大哥的“我”心疼大哥,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⑨段【乙】句:喜忧参半之泪。“我”帮大哥实现了平躺着睡一觉的愿望,内心欣喜,但大哥的命运并不会因此而改变,所以“我”依然会担心、感伤、难过。
(3)大哥是一个能吃苦、责任感极强的人,从“这样瘦小的大哥,把一车车的石头拉到了山外,用窄窄的双肩,撑起这个贫穷的家”可以看出来。大哥深爱家人,为家庭、为弟弟甘于奉献,从“于是大哥选择了放弃,帮家里干活供我上学”等语句可以看出。大哥严以律己,从“我怕睡惯了自己会变懒啊”等语句可以看出。大哥还是一个身残志坚、豁达乐观的人,从他身体残疾能坦然面对,第⑪段弟弟难过,大哥反而安慰弟弟可以看出。
(4)动作描写,“翻”“锯”“安”“铺”等一系列动词,细腻生动地写出了“我”为了能让大哥平躺着好好睡一觉而不怕麻烦、精心安排的情景,表现了“我”对大哥深深的爱。
(5)亲情是一杯热茶,替你祛除体内的寒冷。亲情是一盏明灯,替你带来黑暗中的光明。亲情是一个软床,替你赶走身心的疲劳。没有什么比家更温暖,没有什么比亲情更珍贵!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32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秋天的喜讯
纪红建“嘎吱--”
袁隆平院士急不可待地迈出自家小院的门。
翠绿的禾苗,在风中齐刷刷弯腰点头,仿佛在向这位“稻田老兵”鞠躬行礼。
半个月前,袁隆平在长沙马坡岭这个幽静的院内过了九十岁生日。他年事已高,已不能频繁奔走在全国各地的杂交水稻基地。省农科院便在袁隆平住宅旁开发一块试验田,让他拉开窗帘就可以看到禾苗,走上几米就能与它们亲密接触。
袁隆平紧走几步,蹲下身子,轻轻地抚摸着禾苗。禾苗像调皮的孩子,在他的怀抱中嬉笑。
“袁老师,您慢着点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退休科干部李超英匆匆走出小铁门,焦急地叫道。
“您别这么性急,走快了要气喘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辛业芸也紧随其后。
“小李、小辛,没事的,我现在是正宗的‘90后’啦!”袁隆平一回头,笑着说,“小李,去挑一个壮实的稻禾。”
李超英双手娴熟地将一株稻禾一合拢,挑出一枝剑叶又长又壮的穗子,小心翼翼地拔出来。
“这个穗子大!”袁隆平拿着穗子,左看右看,又摸又闻,爱不释手。
这片青葱翠绿、还在孕穗期的水稻,可不是普通的晚稻,而是近几年由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开发研究并取得基本成功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袁隆平是个急性子,不论是早稻还是晚稻,只要水稻一打苞,他就迫不及待地数一数,以预测产量。这一习惯保持了五十多年。
回到客厅,剥开剑叶,取出苞子,辛业芸、李超英和袁隆平的老伴邓则,分头数起来。袁隆平从桌子上拿起记录本和笔,等待她们报数。
“三百一十九粒。”辛业芸第一个报数。“三百五十一粒。”李超英第二个。“二百二十七粒。”老伴邓则最后一个。
袁隆平一笔一画写好后,说:“再数两遍。”
第二遍,第三遍,都没有更改数字。
“袁老师,拿手机来统计吧!”辛业芸说。
“手机屏幕太小,怕算错,还是拿计算器稳妥些。”袁隆平说着,随手从桌子上拿过一台计算器来。
“八百九十七粒!”一阵噼里啪啦后,袁隆平兴奋地喊起来。
辛业芸凑了过来,有点怀疑地问,“袁老师,您没算错吧!”
“我们再数一次,再算一次。”袁隆平也慎重起来。
又是一阵噼里啪啦,还是八百九十七粒。
袁隆平在记录本上的数字后郑重写上:“记录人:袁隆平,2019年8 月23日中午12点15分。”
这是袁隆平连续第三天数孕穗期的第三代杂交晚稻穗子,抽穗期和灌浆期他还会不断数。冬天,湖南没有水稻,他就跑到海南基地数。五十多年来,这一习惯,从未间断。
随后,袁隆平又算起来,他要根据这三天的平均数,来预测试验田里的第三代杂交晚稻的亩产量。8月21日数了一穗有六百六十七粒,8月22日数了一穗有六百五十四粒,加上今天的八百九十七粒,三天平均七百三十九粒。袁隆平非常保守地按百分之八十五的结实率。算出一穗稻谷的重量,然后乘以一亩田的稻穗数和估计的粒重,得出亩产量。
“亩产可达一千零六十七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大有可为。”袁隆平望着窗外的试验田说。
这是今年立秋以来的一个喜讯。
其实不论第一代还是第二代,都已是世界奇迹。然而,袁隆平不服老,更不满足。
2011年,袁隆平领衔启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利用,并成功研发出以遗传工具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利用该技术获得的不育系,克服了前两代的缺点,又兼具前两代的优点。
目前,第三代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当然,基本成功并不代表完成任务与使命,要真正形成产品,全面推向市场,走向高产,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更有敢于创新的前瞻性思维。
袁隆平的科研之路,不光有“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我们的团队已经开始研究第四代C4型杂交稻了,这种杂交水稻具有光合效率高的优势,预计2022年C4型水稻可基本研究成功。”“还有第五代,那是一系法杂交水稻,通过无融合生殖固定杂种一代的杂种优势,我们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已经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在杂交稻中引入无融合生殖特性。”
袁隆平年岁已高,但他作为一名国际农业战略家的本色没有褪。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塑造袁隆平的形象,语言平实质朴,内容通俗易懂。
B.文章倒数第二段连续引用了两个句子突出袁隆平的“知识、汗水、机遇、灵感”科研之路。
C.文章采用人物通讯文体常用的第三人称的视角,客观地记录人物的言行,使文章真实可信。
D.文章在叙事当中适当地穿插了一些相关的背景介绍与人物评论等,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文章详细叙述了袁隆平的一件什么事?体现了袁隆平的什么特点?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翠绿的禾苗,在风中齐刷刷弯腰点头,仿佛在向这位“稻田老兵”鞠躬行礼。(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②小李、小辛,没事的,我现在是正宗的“90后”啦!(赏析加点词语)
(4)请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的最后一段的作用。
(5)袁隆平五十多年如一日坚持科学研究的内在动力是什么?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学农有学农的乐趣!只要有追求、有理想、有希望,就不会觉得苦!我们研究水稻,要待在水田里,还要在太阳底下晒,工作是辛苦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很苦,吃不饱,但我觉得乐在苦中,因为有希望、有信念。我认为粮食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我觉得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对国家、对百姓都是大好事。我现在身体还不错,老骥伏枥,壮心未已。我还要迎接新的挑战,向新的目标迈进。
--袁隆平发布:2024/12/27 3:0:1组卷:39引用:2难度:0.6 -
2.父亲的眼神 ①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
②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因为有“瘸腿科”,加上当时传说文理不再分科,所以,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这样的情况下,肯定高考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前,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
③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二流子”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且学不好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④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他对我寄予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我不怕父亲发火,却怕父亲的沉默。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
⑤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沉默,让我忐忑不安。
⑥吃过饭,父亲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收不到了。”我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⑦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汗水把我弄的睁不开眼睛,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候,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⑧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的内容……
⑨“当庄稼人你也不够格,躺在地头睡觉庄稼就会长出来?你那个样,二流子也比你强。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赶快起来!”
⑩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经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提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⑪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轻轻地把我叫醒。一睁眼,除了看见他瘦弱的躯体、苍老的面容外,又是那眼神。想到父亲快60了,身体多病,为供我读书,每天仍在田间劳作,毫无怨言……我突然坐起来,大声地说了一句:“我要上学!”
⑫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⑬尽管远离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安。时至今日,我最喜欢的歌还是蔡琴的《你的眼神》。这首歌的旋律很美,很忧郁,很沉静,很悠远,父亲的眼神不这样,但我想起来却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我忘不了你的眼神!”
(1)请简要概括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从全文看,第①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3)第⑪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
(4)“父亲的眼神”对“我”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巨大作用?
(5)“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父亲用朴素的话道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从中你感悟到什么?发布:2024/12/27 2:0:1组卷:59引用:3难度:0.6 -
3.课文《鱼我所欲也》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发布:2024/12/27 0:30:2组卷:29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