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实验小组利用石墨作电极完成图1和图2的实验:
按照图1进行实验,发现:a、d处试纸变蓝;b处变红,局部褪色;c处无明显变化。
①a、d处的电极反应式为 2H2O+2e-=H2↑+2OH-2H2O+2e-=H2↑+2OH-。
②用化学用语解释b处产生的现象:Cl2+H2O=HCl+HClOCl2+H2O=HCl+HClO,次氯酸有漂白性次氯酸有漂白性。
③小组同学猜测c处的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为了证实猜想,他们进行如下实验:将铁丝移除后,在c处滴加 铁氰化钾铁氰化钾(填试剂),观察到 蓝色沉淀蓝色沉淀(填现象),说明猜测正确。
![]() |
![]() |
④石墨电极b的电极反应式为
2H2O-4e-=O2↑+4H+
2H2O-4e-=O2↑+4H+
。⑤结合图1实验中的结果,写出图2实验中铜珠x、y侧的电极反应式:
Cu-2e-=Cu2+
Cu-2e-=Cu2+
。⑥结合上述分析过程,推测m处的实验现象是开始产生气泡,一段时间后
有固体生成
有固体生成
。(2)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本质是阴阳离子在电场作用下迁移。某实验小组通过实验探究同一溶液中不同离子的迁移速率对总电流贡献的差异。将pH试纸用不同浓度Na2SO4溶液充分润湿,进行如下实验。a、b、c、d均为石墨电极,电极间距4.0cm。电解电流0.20mA。

时间 | 试纸Ⅰ | 试纸Ⅱ |
1min | a极附近试纸变红,b极附近试纸变蓝。 | c极附近试纸变红,d极附近试纸变蓝。 |
10min | 红色区和蓝色区不断向中间扩展,相遇时红色区约2.7cm,蓝色区约1.3cm。 | 两极颜色范围扩大不明显,试纸大部分仍为黄色。 |
电解反应速率
电解反应速率
相同。②对比试纸Ⅰ、Ⅱ的实验现象,指出导致试纸Ⅰ、Ⅱ现象不同的因素是
浓度
浓度
。③相同浓度时,H+的导电能力
>
>
OH-的导电能力(填“<”或“>”),判断依据为:通过试纸Ⅰ上红蓝区域的长度可知,单位时间内H+迁移更快
通过试纸Ⅰ上红蓝区域的长度可知,单位时间内H+迁移更快
。④预测10min后试纸Ⅰ的现象:
红蓝区域之间出现黄色区域
红蓝区域之间出现黄色区域
。【考点】原电池与电解池的综合;物质导电性分析.
【答案】2H2O+2e-=H2↑+2OH-;Cl2+H2O=HCl+HClO;次氯酸有漂白性;铁氰化钾;蓝色沉淀;2H2O-4e-=O2↑+4H+;Cu-2e-=Cu2+;有固体生成;电解反应速率;浓度;>;通过试纸Ⅰ上红蓝区域的长度可知,单位时间内H+迁移更快;红蓝区域之间出现黄色区域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32引用:1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