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问题。
同桌的她ㅤㅤ①晚饭后,小叶一个人坐在操场边的石阶上,看晚霞染红了半边天,她感觉自己内心的火焰比晚霞燃烧得还要炽烈。
ㅤㅤ②小叶既恼恨自己,也怨着同桌的她。
ㅤㅤ③她是高三才转到小叶学校的,两人作同桌两个多月了。小叶还记得开学第一天,她被老师指定为自己的同桌,又高又美的她微笑着来拉自己的手,那么自然,那么大方。小叶脸红红的,心里有簇小火苗在不停地起舞。
ㅤㅤ④同桌的她,学习成绩好,体育也很棒。在刚落幕的校运会上,女生几乎人人惧怕的跑步比赛——800米,还有1500米,冠军都是同桌的她。她穿着运动短裤,迈动两条白皙的长腿,步伐稳健而不失轻盈,和学校曾拿过市级冠军的健将你追我赶,“战况”胶着。最后,同桌的她第一个撞线,比健将早半步。之后,全校都在议论这个风一样的女子。
ㅤㅤ⑤晚自修的预备铃响了。小叶起身往教室走,烦躁的情绪又增了一分。同桌的她是走读生,上学进班一阵风,放学回家风一阵,自由又快乐。而自己偏偏住校,一周才能回家一次,种种纪律约束,同寝室女生之间的小摩擦……哪有在家自在啊!各种难受的滋味涌上心头,差点儿化成眼泪。小叶家租的房子在郊区,离学校远,如果走读,不说每天交通成本不低、费时间,还有安全问题。小叶爸妈都在厂里打工,作息和学校的完全不合拍,甭指望得到他们的照顾。小叶猛地抬一下头,硬生生将眼眶里的酸楚蒸腾掉。
ㅤㅤ⑥小叶坐在座位上写作业,心却时不时长出翅膀飞那么一会儿。
ㅤㅤ⑦白天的时候,要好的同班同学小莉悄声问小叶:“你同桌,你不嫉妒她吗?”小叶说:“人家优秀,咱们应该向她学习才对呀!”其实小叶体内有两个自己常常打架:榜样在身边,多好啊;和优秀的人做同桌,真累人。唉,小叶叹气,明明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与同桌的她相比总差一截?
ㅤㅤ⑧上次月考,同桌年级第一。小叶瞅着同桌试卷上鲜红的高分,多希望那个分数是自己的。想起高三第一次家长会,自己的家长脸色灰灰地坐在教室里。哪像同桌的她?她家来的是奶奶,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拄着拐杖,走路颤颤巍巍的,但眼里有光——孙女考第一呀。要怪只能怪自己笨,小叶又为自己叹了一口气。
ㅤㅤ⑨连老师都偏心。班主任教语文,一个教龄不到十年的女老师,每次和同桌的她谈话,班主任的手都会自然而然地轻抚她,有时是肩头,有时是头发,并且格外温柔——好像同桌的她是一朵娇弱的花,唯恐下手重了就会凋零。
ㅤㅤ⑩小叶理解老师们对同桌的她的偏爱,再说,作为同桌,小叶享受到了一般同学难以享受的“福利”——平日有什么难题,同桌的她会主动帮忙解答。但这种“福利”仅限于课堂。高三学习紧张,两人课余很少聊天,同桌的她也从不在放学后或是周末约小叶一起做什么。小叶常常劝诫自己:“你在期待什么?她耀眼得像一束光,而你平平无奇,就别妄想和人家做朋友了。要矜持,要理性地保持距离。”然而更多时候,小叶又为自己设置的“理性距离”而懊恼不已。前几日,同桌的她告诉小叶,她的奶奶摔了一跤。小叶“哦”了一声,自己好像也疼了一下。这是同桌的她第一次和小叶说起自己家里的事。小叶从不和同学说自己的家事,也不爱打听别人的家事,但她想象过同桌的父母。不是说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吗?那同桌的父母该是怎样的一对璧人呢?
ㅤㅤ⑪晚自修课间休息时,小莉凑过来,带给小叶一个惊人的消息:同桌的她,登记表上父亲、母亲那两栏竟然都写着“已故”!小莉是去班主任办公室交作业时,无意间瞟到的。
ㅤㅤ⑫她的父母已故?小叶紧紧握着手里的笔,内心五味杂陈,做同桌两个多月以来的各种迷思刹那间明晰……在你眼中有多耀眼的人,她身后却有不为人知的辛酸。
ㅤㅤ⑬放学铃响,小叶独自慢慢走回寝室。她下了决心,明天,要主动和同桌的她拉拉手。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D
A.本文中“同桌的她”是个学业和体育成绩优异、乐观坚强、与人为善的人。
B.本文细腻地刻画了小叶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出的恼恨、烦躁等负面情绪,与“同桌的她”形成鲜明的对比。
C.小莉说的话及揭示的秘密,对小叶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较大影响,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文中五处画线句子,表明本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了小叶在一天当中心理的变化过程。
(2)文中为揭示“同桌的她”父母双亡的不幸身世埋下了哪些伏笔?请结合文中内容作简要分析。
(3)请分析文章第⑫、⑬两段表现了小叶怎样的心理。
【答案】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0/23 13:0:1组卷:7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沙漠奇遇
[俄]伊•罗索霍瓦茨基
①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绽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
②考古学家米哈伊尔站在巨大无比的两座雕像脚边,他环顾四周的沙丘,隐隐地感到: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究竟是什么呢?他却无法确定。惶恐不安的感觉占据了他的心头。米哈伊尔那稍稍绷紧的瘦削身材比起被风吹得粗糙的褐色面庞来,要显得年轻些。脸上有一双疲倦的过于安详的眼睛。但这双眼睛一盯住两座雕像,立即变得神采奕奕、炯炯发光。米哈伊尔端详着巍巍耸峙的雕像,竭力回忆当时的情景。
③五年前,正在准备学位论文答辩的米哈伊尔有机会参加沙漠考察队,实地考察将对他的论文有很大帮助。在前往沙漠古城遗址的途中,米哈伊尔和另外两名考察队员因掉队而在沙漠中迷了路。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那男人雕像的身材比女人雕像略微高些。米哈伊尔清楚地记得,那两座雕像的脸是用粗线条雕刻出来的,几乎分辨不出鼻子,也看不清耳朵,宽阔的嘴巴只是一个窟窿。
④一对轮廓分明的眼睛在整个脸上显得异常突出,极不协调,菱形的瞳仁、虹膜上的青筋,以及直愣愣的梳状睫毛十分醒目。雕像的身材很不匀称,甚至令人感到诧异:躯干和胳膊很长,两条腿却又短又细。考察队员们争论不休,却终究不能确定这两座雕像属于哪一种文化、哪一个时代。
⑤米哈伊尔无论如何也忘不了自己乍一看见雕像的眼睛时的感受。他呼吸急促,呆若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他受着某种莫名其妙的外力的驱使,伸开双臂,像梦游似地向雕像走去,直至他的胸口撞到一座雕像的腿才停住,他感觉到他的大腿被什么东西灼了一下。他将一只手伸进口袋,不禁“哎呀”一声惊叫起来,他的黄铜烟盒滚烫滚烫的,仿佛在火上烤过一样。
⑥米哈伊尔定了定神,朝四周扫了一眼。历史学教授两眼瞪得像铜铃,臂膀紧贴着身子,纹丝不动地愣在那里,看上去比雕像更像雕像。就连一向对任何事物都不以为然的费多罗夫也承认,他在这儿“感到有点不太自在”。费多罗夫还偷偷干了一件考古工作最忌讳的事情。他从女人雕像的脚上敲下了一小块标本,打算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以确定这些雕像取材于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显然不同寻常--它有着某种涡形的纹路,表面还蒙着一层天蓝色的液滴。
⑦几天之后,一架飞机发现了迷路的考察队员。在飞往列宁纳巴德时,米哈伊尔他们立下了早日重返沙漠研究这些雕像的夙愿。可是不久,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了。米哈伊尔上了前线。历史学教授在彼得堡被围困期间与世长辞了。费多罗夫也在一次实验室爆炸事故中罹难。爆炸正是在他研究那块雕像物质时发生的。一位实验室的助手断定,肇事的祸根就是那一小块物质。他说,那东西犹如一种活性极强的酶,能加速一些反应,延缓另一些反应。正由于这个原因,引起易燃物质猝然起火、爆炸。
⑧战争结束后,米哈伊尔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活,他打算重新开始那些原先没有完成的研究。现在米哈伊尔正站在雕像面前。
⑨落日尚未全部从地平线上隐去。天地尽头,沙砾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条奔腾的火龙。一阵风吹过,沙子簌簌作响。只有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比这沙漠更缺乏生气。整整五年,它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矗立着,狂风泄怒于这些高大的障碍,从四面八方侵蚀它们。时光像沙子一样从它们身边流逝,带走人间的欢乐和痛苦但米哈伊尔总感觉这儿发生了某些变化,却又说不出变化在哪里。为此,他既感到生气,又有些惶惑。他从口袋里掏出钱夹,取出一张照片,那是五年前他在雕像前的留影。这是怎么回事啊?这不可能!不可能!
⑩米哈伊尔把目光从照片移向雕像,然后重又移回照片。照相机是不可能出差错的,莫非是他的眼睛看花了不成。他走近一些,又退后几步。不,眼睛并没有看花。照片上,那座女雕像笔直地站着,两手下垂;而眼前,她已改变了姿势:两膝微屈,一只手伸向脚边,伸向被敲掉一块的那个地方。而那座男雕像则向前跨了一步,朝那女雕像侧过半边身子,仿佛在庇护她,右手伸向前方,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
⑪他两眼闪闪发光,被太阳晒成褐色的脸上泛平淡淡的红晕。他所学过的知识在他记忆的屏幕上一一闪过。大象可以生存几十年,而某些种类的昆虫却只能活若干小时。老鼠把食物全部消化掉,至多不过需要一至一个半小时,而蛇却要几个星期。某些细菌的细胞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发生分裂,而许多高级组织的细胞却要好几天才能分裂一次。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生命期限。对于动作迅速的蚂蚁来说,软体动物简直就是化石。
⑫两座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矗立在那儿,但米哈伊尔已经领悟到这种静止不动只是一种假象,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雕像,而是来自其他行星,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他们由另一种材料构成,他们有自己的时间。我们这儿的一百年,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瞬间。显然,他们那儿非生物界的运动过程,也是按照另外一种节律,一种较慢的节律进行的。这个女人感到脚上疼痛,并开始对此作出反应,这竟用了五年时间;那个男人则用了五年时间才向前跨了一步。
⑬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那男人拿的是什么样的武器?它的杀伤力强吗?要过多少年那男人才射击呢?怎样去和这些天外来客交往?怎样去了解他们的故乡,并向他们介绍地球?要知道,今天向他们提出问题,要过几十年才能为他们所理解;等他们对此作出答复,那又要过去几十年、几百年。何况,地球居民和天外来客要取得哪怕是最起码的相互了解,也必须提出许多问题,这样就需要几千年时间。而这些由祖先提出的问题,对后人会失去任何意义,他们又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又要几千年时间。
⑭米哈伊尔思潮澎湃,他知道他的忧虑是多余的。地球居民一定能找到与天外来客交往的办法。那些今天还办不到的事情,明天一定能够成为现实。
⑮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一堵墙垣似的火烧云已隐没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长束橘红色的余晖告诉人们,太阳是在这儿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
(1)阅读全文,说说第②节“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指的是什么。
(2)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他呼吸急促,呆若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
②他两眼闪闪发光,被太阳晒成褐色的脸上泛着淡淡的红晕。
(3)结合小说语境,完成下面对话。
A:第⑦节费多罗夫“罹难”的内容删去好像也不影响对小说的阅读,作者为什么要交代得这么详细?
B:我认为:
(4)简析第⑧节在小说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5)小说最后再次描写了太阳余晖中的沙漠风光,有什么好处?
(6)从以下三个关键词中选择一个,结合小说内容写下你的阅读感受,200字左右。
天外来客 时间《海底两万里》发布:2024/12/27 8:0:2组卷:26引用:1难度:0.7 -
2.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沙漠奇遇
[俄]伊•罗索霍瓦茨基 ①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绽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
②考古学家米哈伊尔站在巨大无比的两座雕像脚边,他环顾四周的沙丘,隐隐地感到: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究竟是什么呢?他却无法确定。惶恐不安的感觉占据了他的心头。米哈伊尔那稍稍绷紧的瘦削身材比起被风吹得粗糙的褐色面庞来,要显得年轻些。 脸上有一双疲倦的过于安详的眼睛。但这双眼睛一盯住两座雕像,立即变得神采奕奕、炯 炯发光。米哈伊尔端详着巍巍耸峙的雕像,竭力回忆当时的情景。
③五年前,正在准备学位论文答辩的米哈伊尔有机会参加沙漠考察队,实地考察将对 他的论文有很大帮助。在前往沙漠古城遗址的途中,米哈伊尔和另外两名考察队员因掉队 而在沙漠中迷了路。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那男人雕像的 身材比女人雕像略微高些。米哈伊尔清楚地记得,那两座雕像的脸是用粗线条雕刻出来的,几乎分辨不出鼻子,也看不清耳朵,宽阔的嘴巴只是一个窟窿。
④一对轮廓分明的眼睛在整个脸上显得异常突出,极不协调,菱形的瞳仁、虹膜上的 青筋,以及直愣愣的梳状睫毛十分醒目。雕像的身材很不匀称,甚至令人感到诧异:躯干 和胳膊很长,两条腿却又短又细。考察队员们争论不休,却终究不能确定这两座雕像属于 哪一种文化、哪一个时代。
⑤米哈伊尔无论如何也忘不了自己乍一看见雕像的眼睛时的感受。他呼吸急促,呆若 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他受着某种莫名其妙的外力的驱使,伸开双臂,像 梦游似的向雕像走去,直至他的胸口撞到一座雕像的腿才停住。他感觉到他的大腿被什么 东西灼了一下。他将一只手伸进口袋,不禁“哎呀”一声惊叫起来,他的黄铜烟盒滚烫滚 烫的,仿佛在火上烤过一样。
⑥米哈伊尔定了定神,朝四周扫了一眼。一向对任何事物都不以为然的费多罗夫也承 认,他在这儿“感到有点不太自在”。费多罗夫还偷偷干了一件考古工作最忌讳的事情。 他从女人雕像的脚上敲下了一小块标本,打算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以确定这些雕像取材 于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显然不同寻常--它有着某种涡形的纹路,表面还蒙着一层天蓝色 的液滴。
⑦几天之后,一架飞机发现了迷路的考察队员。米哈伊尔他们立下了早日重返沙漠研 究这些雕像的夙愿。可是不久,战争爆发了,米哈伊尔上了前线。费多罗夫在一次实验室 爆炸事故中罹难。爆炸正是在他研究那块雕像物质时发生的。一位实验室的助手断定,肇 事的祸根就是那一小块物质。他说,那东西犹如一种活性极强的酶,能加速一些反应,延 缓另一些反应。正由于这个原因,引起易燃物质猝然起火、爆炸。
⑧战争结束后,米哈伊尔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活,他打算重新开始那些原先没有完成的 研究。现在米哈伊尔正站在雕像面前。
⑨落日尚未全部从地平线上隐去。天地尽头,沙砾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条奔腾的火 龙。一阵风吹过,沙子簌簌作响。只有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比这沙漠更缺 乏生气。整整五年,它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矗立着,狂风泄怒于这些高大的障碍,从四面 八方侵蚀它们。时光像沙子一样从它们身边流逝,带走人间的欢乐和痛苦。但米哈伊尔总 感觉这儿发生了某些变化,却又说不出变化在哪里。为此,他既感到生气,又有些惶惑。他从口袋里掏出钱夹,取出一张照片,那是五年前他在雕像前的留影。这是怎么回事啊?这不可能!不可能!
⑩米哈伊尔把目光从照片移向雕像,然后重又移回照片。照相机是不可能出差错的,莫非是他的眼睛看花了不成。他走近一些,又退后几步。不,眼睛并没有看花。照片上,那座女雕像笔直地站着,两手下垂;而眼前,她已改变了姿势:两膝微屈,一只手伸向脚 边,伸向被敲掉一块的那个地方。而那座男雕像则向前跨了一步,朝那女雕像侧过半边身 子,仿佛在庇护她,右手伸向前方,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
⑪他两眼闪闪发光,被太阳晒成褐色的脸上泛着淡淡的红晕。他所学过的知识在他记 忆的屏幕上一一闪过。大象可以生存几十年,而某些种类的昆虫却只能活若干小时。老鼠 把食物全部消化掉,至多不过需要一至一个半小时,而蛇却要几个星期。某些细菌的细胞 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发生分裂,而许多高级组织的细胞却要好几天才能分裂一次。每种生物 都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生命期限。对于动作迅速的蚂蚁来说,软体动物简 直就是化石。
⑫两座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矗立在那儿,但米哈伊尔已经领悟到这种静止不动只是一 种假象,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雕像,而是来自其他行星,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他们由另 一种材料构成,他们有自己的时间。我们这儿的一百年,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就是一瞬间。 显然,他们的运动过程,是按照另外一种节律,一种较慢的节律进行的。这个女人感到脚 上疼痛,并开始对此作出反应,竟用了五年时间;那个男人则用了五年时间才向前跨了一 步。
⑬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那男人拿的是什么样的武器?它的杀伤 力强吗?要过多少年那男人才射击呢?怎样去和这些天外来客交往?怎样去了解他们的 故乡,并向他们介绍地球?要知道,今天向他们提出问题,要过几十年才能为他们所理解; 等他们对此作出答复,那又要过去几十年、几百年。何况,地球居民和天外来客要取得哪 怕是最起码的相互了解,也必须提出许多问题,这样就需要几千年时间。而这些由祖先提 出的问题,对后人会失去任何意义,他们又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又要几千年时 间。
⑭米哈伊尔思潮澎湃,他知道他的忧虑是多余的。地球居民一定能找到与天外来客交 往的办法。那些今天还办不到的事情,明天一定能够成为现实。
⑮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一堵墙垣似的火烧云已隐没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长束橘红色的余晖告诉人们,太阳是在这儿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
(1)阅读全文,说说第②节“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指的是什么。
(2)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他呼吸急促,呆若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
②他两眼闪闪发光,被太阳晒成褐色的脸上泛着淡淡的红晕。
(3)结合小说语境,完成下面对话。
第⑦节费多罗夫“罹难”的内容删去好像也不影响对小说的阅读,作者为什么要交代得这么详细?
我认为:
(4)简析第⑧节在小说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5)小说最后再次描写了太阳余晖中的沙漠风光,有什么好处?
(6)从以下三个关键词中选择一个,结合小说内容写下你的阅读感受,200 字左右。
天外来客时间《海底两万里》发布:2024/12/27 8:0:2组卷:37引用:1难度:0.7 -
3.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①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绽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
②考古学家米哈伊尔•葛利戈里耶维奇站在巨大无比的两座雕像脚边,他环顾四周的沙丘,隐隐地感到: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究竟是什么呢?他却无法确定。惶恐不安的感觉占据了他的心头。米哈伊尔端详着巍巍耸峙的雕像,竭力回忆五年前的情景。
③五年前,正在准备学位论文答辩的米哈伊尔有机会参加沙漠考察队,在前往沙漠古城遗址的途中,他和另一名考察队员因掉队而在沙漠中迷了路。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
④米哈伊尔清楚地记得,那两座雕像的脸是用粗线条雕刻出来的,几乎分辨不出鼻子,也看不清耳朵,宽阔的嘴巴只是一个窟隆。一对轮廓分明的眼睛在整个脸上显得异常突出,极不协调,菱形的瞳仁、虹膜上的青筋、直愣愣的梳状睫毛十分醒目。
⑤米哈伊尔无论如何也忘不了自己乍一看见雕像的眼睛时的感受--他呼吸急促,呆若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他感受着某种莫名其妙的外力的驱使,伸开双臂:像梦游似地向雕像走去,直至他的胸口撞到一座雕像的腿,才停了下来。
⑥他定了定神,朝四周扫了一眼,发现他的同伴正在干一件考古工作最忌讳的事情--他从女人雕像的脚上敲下了一小块标本,打算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以确定这些雕像取材于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显然不同寻常--它有着某种涡形的纹路,表面还蒙着一层天蓝色的液滴。
⑦几天之后,一架飞机发现了米哈伊尔和他的同伴。在飞回大本营时,两人立下了早日重返沙漠研究这些雕像的志愿。
⑧可是不久,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了,米哈伊尔上了前线;而他的同伴在研究那块雕像物质时,实验室发生了爆炸,他在事故中不幸身亡。
⑨战争结束后,米哈伊尔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活,他打算重新开始那些原先没有完成的研究。他很快组织了一支新的考察队,向沙漠进发。
⑩考察队的一架飞机终于在沙漠上空发现了寻觅已久的雕像。现在米哈伊尔正站在雕像面前。
⑪落日尚未全部从地平线上隐去。天地尽头,沙砾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条奔腾的火龙,一阵风吹过,沙子簌簌作响。
⑫只有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比这沙漠更缺乏生气。整整五年,它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矗立着,狂风泄怒于这些高大的障碍,从四面八方侵蚀它们。时光像沙子一样从它们身边流逝,带走人间的欢乐和痛苦。但米哈伊尔总感觉这儿发生了某些变化,却又说不出变化在哪里。为此,他既感到生气,又有些惶惑。他从口袋里掏出钱夹,取出一张照片,那是五年前他在雕像前的留影--这是怎么回事?这不可能!不可能!
⑬米哈伊尔把目光从照片移向雕像,然后重又移回照片。照相机是不可能出差错的,莫非是他的眼睛看花了不成。他走近一些,又退后几步。不眼睛并没有看花。照片上,那座女雕像笔直地站着,两手下垂;而眼前,她已改变了姿势:两膝微屈,一只手伸向脚边,伸向被敲掉一块的那个地方。而那座男雕像则向前跨了一步。朝那女雕像侧过半边身子,仿佛在庇护她,右手伸向前方,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
⑭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对于米哈伊尔来说,周围的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他的脑海里除了雕像,再没有其他任何事物。
⑮一个中心思想已经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即使就地球上的生物而论,其生命的基本过程所持续的时间也相去极远,以致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相比,差异就像一天与十年或一百年相比那样悬殊。老鼠把食物全部消化掉,至多不过需要一至一个半小时,而蛇却要几个星期。某些细菌的细胞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发生分裂,而许多高级组织的细胞却要好几天才能分裂一次。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生命期限。
⑯两座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矗立在那儿,但米哈伊尔已经领悟到这种静止不动只是一种假象,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雕像,而是来自其他行星,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他们由另一种材料构成,他们有自己的时间。我们这儿的一百年,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瞬间。显然,他们那儿非生物界的运动过程,也是按照另外一种节律,一种较慢的节律进行的。这个女人感到脚上疼痛,并开始对此作出反应,这竟用了五年时间;那个男人则用了五年时间才向前跨了一步。
⑰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那男人拿的是什么样的武器?它的杀伤力强吗?要过多少年那男人才射击呢?想到这里,他忽然发现前面的两个问题是多么无足轻重,地球上的居民要对付这些天外来客是轻而易举的,他们可以击落那男人手中的武器,也可以用钢缆把这些生物捆绑起来。谁的时间推移得快,谁就能取得胜利。
⑱米哈伊尔接下来考虑的是:怎样去和这些天外来客交往?怎样去了解他们的故乡,并向他们介绍地球?要知道,今天向他们提出问题,要过几十年才能为他们所理解;等他们对此作出答复,那又要过去几十年、几百年。何况,地球居民和天外来客要取得哪怕是最起码的相互了解,也必须提出许多问题,这样就需要几千年时间……
⑲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一堵墙垣似的火烧云已隐没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长束橘红色的余晖告诉人们,太阳是这样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
(1)请概括这篇科幻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米哈伊尔在五年内的人生轨迹。
(2)本文多处埋下伏笔,如前文通过雕像的外形、离奇的爆炸等,处处暗示雕像的不同寻常等,请说说这些伏笔的作用。
(3)请分析文中第⑪段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
(4)小说的情节围绕沙漠中的两座雕像展开,请你按照时间顺序,将下面的情节补充完整。
①
(5)第⑮段中用老鼠与蛇对比,又用某些细菌细胞与高级组织细胞对比,这些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发布:2024/12/27 8:0:2组卷:39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