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议论文,完成问题。
让红色经典不断焕发新光彩
任飞帆 ①关于“林海雪原”,不同代际的人有不同的记忆。对祖父祖母来说,是小说中铺天盖地的大雪,是齐腰斩断大树、搅起雪龙填山谷改地形的山风;对父辈来说,是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的壮阔豪情;对80后、90后年轻人来说,是3D电影《智取威虎山》里融合类型片特点、武侠元素和先进电影技术的视觉盛宴。岁月更迭,《林海雪原》这一红色经典不仅没有随时光流逝而褪色,而是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资源,代有传承。
②话剧、戏曲、电影、电视剧,不同艺术类别的改编不断赋予原著新的气象。上世纪50年代,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总导演焦菊隐从戏剧家的视角出发,在原著中提炼出“智取威虎山”一幕,将杨子荣确定为全剧主角,戏剧冲突高度集中,突出惊险、传奇的风格,奠定了后人进行创造性改编的叙事基础。黑白故事影片《林海雪原》充分发挥电影艺术的蒙太奇手法和场面调度优势,高度还原原著中激烈的战争场面,让杨子荣这个英雄形象走进更多观众心中。革命现代京剧同样聚焦“智取威虎山”,巧妙运用戏曲传统程式塑造人物,并加入民族舞蹈和交响乐,丰富了舞台表现。3D电影《智取威虎山》,不仅将电影艺术中的科技元素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主动契合当代年轻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趣味,以一位青年人寻访林海雪原为叙事线索,跨越时空,连接起当下和革命年代的年轻人,吸引祖孙三代共同走进电影院,共同品味红色经典。
③让红色经典不断焕发新光彩,还离不开创作者呕心沥血的付出。小说《林海雪原》的创作一波三折,在初稿已完成15万字时,因为没有达到心中的标准,作家曲波将其付之一炬。在拍摄黑白故事影片期间,摄制组克服种种困难,“冬天拍外景,冻得走不了路,鞋都成了冰疙瘩;夏天拍内景,4、5月份还得穿皮袄大衣,热得要死”。改编为3D电影时,仅实地看景、线下采访、研究拍摄技术、打磨故事细节等环节,就用了4年时间。创作团队以导演题写的“山穷水尽出高手,九死一生见功夫”彼此勉励,在零下30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整整拍摄了5个月。文艺作品是创作者才华、心血、情感的高度凝结,只有秉持赤子情怀,精心打磨,才能创作出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之作。
④半个多世纪,红色经典《林海雪原》数次成功改编,融入几代人的生命,成为人们共享的文化记忆。这一方面显示出红色经典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一方面印证只有具备“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创作定力,才可能攀上艺术创作的高峰。更重要的是,这条改编之路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理想信念、英雄精神具备跨越时空的力量,这是红色经典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创作者应以贴近当代审美的手法,继续讲好红色经典故事、传承好精神要义,让红色经典中对英雄的礼赞、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力量。
(1)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BB
A.随着时代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林海雪原”在不同时代的人们心中有着不同的记忆。
B.焦菊隐导演从戏剧角度出发在原著中提炼出“智取威虎山”,并在其中加入了舞蹈和音乐元素。
C.作家曲波将自己的初稿付之一炬,表现了他对艺术创作的高标准高要求和不惧困难的心。
D.红色经典经过多次成功改编之后,依然可以作为人们共享的文化记忆,传承红色精神。
(2)文章第①段由“林海雪原”写起,有什么作用?
(3)分析选文第①段中加点词“褪色”的表达效果。
岁月更迭,《林海雪原》这一红色经典不仅没有随时光流逝而褪色,而是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资源,代有传承。
(4)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5)选文第③段写小说《林海雪原》和拍摄黑白电影背后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答案】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14引用:1难度:0.3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陈 凌 ①透过一块屏幕,在北京“寻访千年运河”,去广东“穿越古今,漫游岭南”,到甘肃“一眼千年,云游莫高”……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随着这个日子日益临近,各地纷纷推出线上活动,让观众在云端就能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②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漫步“海上花园”鼓浪屿,我们不一定能想象当年繁盛一时的景象,但一定能在历史风貌建筑散发的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交汇;置身唐代名刹大雁塔,我们可能无法复原“雁塔诗会”的盛况,但一定能在二圣三绝碑、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中,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走近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我们不一定能体验到汉代鎏金工艺的精湛,但一定能在汉代养蚕缫丝之繁盛的故事中,了解先人开辟丝绸之路的伟大壮举。放眼神州大地,人文胜迹总是满载历史,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我们理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③每一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滋养。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
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那也恰恰说明,它与现代生活,是有距离的。如何缩小这一距离,让文化遗产不只是一件件静止的作品,而是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里的有生命物品,这也正是需要持续用力的地方。这些年来,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热播,到创意视频“文物戏精大会”刷屏,再到《故宫日历》、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信笺等文创产品热销,这类文化现象也从侧面说明,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⑤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当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当故宫开发的文创产品频频卖断货,当陕西剪纸、遂昌龙粽等非遗伴手礼受到顾客青睐,“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让它们亲民而不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这恐怕是擦亮文化瑰宝的必经之路。
⑥值得高兴的是,遗产日期间,多家网络平台将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一边是古老的文化遗产,一边是新兴的互联网业态,非遗“触网”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而这,也正是“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民日报》2020年06月12日05版)(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文章第①小节有何作用?
(3)简述文章第⑤节的论证思路。
(4)淮剧、董永传说、老虎鞋等非遗项目承载着盐城深厚的地方文化,请结合文章内容,为盐城非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提两条建议。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32引用:5难度:0.2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赠言
胡适诸位毕业同学:
①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
②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退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③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须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④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⑤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书;30年读11万页书。
⑥诸位,十一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
⑦_____
⑧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
⑨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
(1)全文思路明晰,行文流畅。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以显示全文思路。
①提出赠言并分析原因→②
(2)根据上下文内容,你认为文中空白处应填入的名言是
A.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B.富兰克林说:“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C.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D.郭爱克说:“科学就是勤奋,勤者就是要紧紧抓住时间。”
(3)指出文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发布:2024/12/26 17:30:2组卷:2引用:2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文本一】
“网红老师“以德立魂用爱圈粉 ①一位全网“最卑微“班主任火了。高考结束后,吉林松原一高中班主任王钰与60余名毕业生相约公园用水枪、水气球等玩具打水仗,他在“围攻“下被浇成落汤鸡。三年的相处时光,“塞满“了王钰的视频主页,也让他在抖音上收获了300多万粉丝,累计获赞4000多万。
②“太有爱了!““羡慕有这样的老师!“在网友一片叫好的同时,也有人担忧,老师都当网红了,还能不能好好教学生。
③与众不同的是,这名“网红“班主任的背后,是爱和情怀的沉淀。今天与学生“打”成一片,缘于无数个日子与学生朝夕相处。为全班同学准备“定制款“毕业礼物,送每位女生一支口红。高三备考阶段,为学生们买西瓜、送零食、发新年红包,把“高考倒计时”改成“班主任挨接倒计时”。他用照片和视频把学生们在校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让他们的青春不留遗憾,网络上传播着青春的活力和激情,教育的故事和智慧。把寻常日子过得不寻常,把紧张压抑的日子过得像一首诗。这才是孩子们喜欢的青春,这正是理想的教育生活。
④教育与“网红“并不矛盾。生在电脑时代,长在网络之中。作为网络原住民的新一代学生,学习的视野从来不只有书本和习题。他们眼中的“好老师“,也要有个性,合脾气,会抖音,懂游戏;能体察学生的冷暖,能懂得学生的喜好,能和学生一起拼搏,也能一起放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⑤新时代的老师与时代同频才能更好地育人。“互联网十教育“的新时代,只有搭乘数字信息化的快车,教育才能永远鲜活生动。我们要用互联网思维来重塑教师形象、班主任角色。要懂得用学生喜爱的图画、H5、动画、快闪、直播、短视频等最新的传播技术,提高教师的亲和力和教育的吸引力。要通过微信、QQ、微博等网络平台与学生建立更便捷的沟通,成为学生的“网友“。要打磨教师自己的网络空间,以有趣、有理、有例来实现认同和信赖,让学生和家长成为自己的“粉丝“。
⑥“网红老师“是时代的产物。“网红老师“这个群体,显得越来越时尚,越来越多元化。必须看到,网络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作为教师,不能为了走红而“剑走偏锋”。因此,更要谨慎地利用网络新技术、新平台。只有让自己的网络言行在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的框架下,我们才能减少和避免奥论的潮涌。“网言网语网事“虽然自由活泼,让人亲近,也容易让人置于舆情的涡流。防范和规避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坚守初心,坚守师德,坚守规范。
⑦用爱加持,“网红“老师才不会是昙花一现。教不好学生,考不出成绩的班主任或老师,不会成长为真正的“网红“。正如这位王钰老师,他的初心就是把孩子教好。今年高考,他手下曾经的“问题学生“,冲到班级前五,全班基本都过了二本线。
⑧好时代催生了各具个性和风格的“网红老师“,好教育同样需要真正的“网红老师”。
好老师“红”起来,教育才能“好”起来。
(作者:山栀子。有删改)【文本二】
“网红教师“为何能红? ①疫情重卷,教师们在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过程中,网上名师的走红,也让我们思考,“网红教师“为何能红?好老师的标准有什么变化?好课程更加丰富了吗?
②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在视频中用带着一些湖北口音的普通话讲唐诗宋词,不少人评论说“像评书一样”。“李白一听说奉召进京,马上就膨胀了。写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看他的鬼样子,你们知道什么叫‘得意忘形’吧,这就是活标本。”“苏轼贬到黄州后,是被监管的犯人。但他一到黄州,不仅没有人监管他,天天有酒喝有肉吃,快活得要死。”一名优秀的老师,是书里到书外的一座桥梁,将意、趣、情、境圆融于身,以己身渡诗文,引你我跨万里、越千年,抵达品味奥义之彼岸。
③从课本到黑板、PPT、智能屏幕,教学方式在变,好老师的标准变了吗?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牛楠森坦言:“教学方式、教学技术的变化,将会丰富我们对好老师的认识,但却不会改变好老师的核心标准。“
④经典之谈莫过于“经师”“人师”之别,韩愈又对此区分为“句读之师”和“解惑之师”,近世又有“德高““身正“之说,今日则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和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表述。虽跨越千年,但经典表述在精神上具有内在的继承性和一致性。即:一位好教师,首先是一位品行高尚的人;其次是有爱生之心,以引导、成就学生为本心;最后是有善教之能,以人生体验和智慧帮助学生解答其遭遇的人生困惑,带领学生走出观念的泥沼。
⑤好老师的标准没有变,好课堂的标准也没有变。好课堂是有趣的,是充满互动的,也是干货满满的。总之好课堂是有美感的,情景交融方显教学本义。这就更需要有更多的好老师与时俱进地进行耕耘了。
(摘编自河南省教育厅公众号《“网红教师“为何能红?》。有删改)(1)下列选项中,不恰当的两项是
A.要想成为学生的“网友“,教师就要打磨自己的网络空间,以有趣、有理、有例来实现认同和信赖,让学生和家长成为自己的“粉丝“。
B.能体察学生的冷暖,能懂得学生的喜好,能和学生一起拼搏,也能一起放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就会成为真正的“网红“老师。
C.文本一第⑥段的论述中,作者用“只有……才……“一组条件关联词推进论证,论述了“网络言行要在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的框架下才能减少和避免舆论的潮涌“的观点。
D.文本一的结尾段从内容上重申观点,起强调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E.文本二的结尾段只论述了“好课堂“的标准,在内容上与前文相脱节,文章结构显得不够严谨。
(2)文本一第⑥段和文本二第②段都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3)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论证思路。发布:2024/12/27 3:0:1组卷:17引用:4难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