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论述类文本阅读。
唐诗的自然精神
刘宁
      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今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李白更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天的我们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
      大鹏精神,这个“大鹏”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比,化说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的豪迈奔放,就是大鹏扶摇高举的境界。然而同时也要看到,李白和庄子是有所不同的。庄子所说的逍遥远游之境,和人世是有对立的,超脱流俗的同时,也有背离常情的怪诞,自己的妻子去世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李白不是这样,他天才豪放,但身上毫无怪诞之处,他的悲欢喜怒同于常人,却又比常人表达得更浓烈,更为本然。这种本然的表达,使李白的诗歌经常呈现出天真如赤子的境界。他的《长干行》,刻画一位女子与丈夫两小无猜,笔触极为纯净天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润下,呈现出许多难以言传的艺术神妙。宋代以下,随着思想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唐诗所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发生了改变。这些都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理解唐诗应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对唐诗的自然精神,对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
(选自2018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B

A.现实的人生常常背离“道”,背离“自然”,“道法自然”就是超脱“背离”,回复本然。
B.陶渊明归隐田园,寻求悠然心会的真意,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
C.山水诗追求静、远、空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恰恰是自然精神在山水诗上的体现。
D.宋代以后,唐诗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改变了,这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C

A.文章论证结构清晰,提出中心观点后论述了自然精神的内涵,再使用例证法证明论点。
B.文章引用王维的诗歌《鹿柴》,论证了王维山水诗在深远幽静中具有的深邃“空”趣。
C.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突出李白身上的赤子之心。
D.文章结论指出唐诗自然精神的形成跟文化背景有关,对于读者品读唐诗很有启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C

A.自然精神来自于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
B.王维《新晴野望》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明白如话,但创造出了一种深远空寂的诗境。
C.王维的《鸟鸣涧》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回荡在山涧中的鸟鸣,反衬出山林的幽静深广。
D.李白在庐山上纵目远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大鹏的视野,是逍遥远游之境。

【答案】B;C;C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8引用:1难度:0.6
相似题
  • 1.在美国,以快捷、价廉取胜,并被大众所广泛接受的麦当劳,虽然在北京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但其中被赋予的意义与其美国祖源地却有很大的不同。在北京,麦当劳的“快捷”慢了下来。光顾北京麦当劳的中国顾客平均就餐的时间远远长于在美国麦当劳顾客平均就餐的时间。作为美国便捷快餐店象征的麦当劳,在其北京的许多顾客眼里是悠闲消遣的好场所。麦当劳店堂里宜人的温控环境和悦耳的轻音乐,使不少中国顾客把麦当劳作为闲聊、会友、亲朋团聚、举行个人或家庭庆典仪式甚至某些学者读书写作的好地方。被美国大众视为价廉的麦当劳餐食,在北京则成为正在形成的中产阶级群体常常可以就餐的地方,而对收入不高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是偶尔可以光顾的地方。对北京和中国老百姓来说,麦当劳作为美国文化的符号意义比它作为快餐符号意义更为重要。
          为了适应中国年轻恋人的需要,北京的麦当劳还专门在店堂相对僻静的地方设有被人们称之为“情人角”的区域。在北京所有的麦当劳店内,都为儿童顾客隔有被称之为“儿童乐园”的专门区域。北京儿童通常是最忠实的麦当劳迷。让一些店员充当“麦当劳阿姨”或“麦当劳叔叔”的角色,专门接待儿童顾客,与他们建立密切的关系,是北京麦当劳的一个重要营销策略。为了使中国文化的意义得以在他们店里得到更多的表达,他们在店堂里努力营造中国式家庭气氛。
          麦当劳地方化过程,何尝不是人类历史上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想想历史上所有其它外来文化的传入,不都有着相似的过程吗?不论是外来的有形器物或是外来的无形思想,不论是硬件或是软件都有被本土化的过程。中国的火药传到西方就被变成了制作快枪利炮的材料。中国的指南针传到西方就成为他们远航殖民扩张的工具。中国百姓日常用的笤帚到了西方往往变成挂在墙上的艺术品。当汽车传到中国,车窗上被挂上帘子,而现在则又由帘子发展到贴膜。80年代初,当西服重新在国内出现时,被赋予了开放的符号意义。穿不穿西服则有了保守和开放的政治含义。这和20世纪初源于西方的中山服被赋予革命的象征有其相似之处。
          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从来就不是单向的。
    (选自《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作者翁乃群,有改动)
    (1)下列对美国麦当劳在北京发生的变化的阐述,错误的一项是
     

    A.从便捷快餐店变为悠闲消遣的场所。
    B.从大众化就餐的地方变成作为庆典仪式和读书写作的场所。
    C.从价廉餐食店变成中产阶级就餐的地方。
    D.在中国人的眼中,麦当劳的价格并不低廉。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老百姓把在麦当劳吃东西看成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饮食和文化体验。
    B.麦当劳是美国文化的代表,通过麦当劳可以全面了解美国文化。
    C.中国老百姓把麦当劳看作快餐的标志,更看作美国文化的标志。
    D.在麦当劳,中国老百姓认为美国文化比快餐更重要。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麦当劳营销策略的一项是
     

    A.价格低廉,吸引大众消费。
    B.开设相对僻静的“情人角”,吸引年轻的恋人。
    C.开设“儿童乐园”,吸引儿童。
    D.努力营造中国式家庭气氛。
    (4)下面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麦当劳在中国被赋予的意义与其在美国祖源地已完全不同。
    B.为了扩大营销,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完全被动地适应中国文化环境。
    C.高收入的年轻的中国人通过麦当劳体验外国文化。
    D.文化冲撞所引发的变动是多向的。

    发布:2025/1/3 7:0:1组卷:4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创作了一批战争、历史主题的作品,并形成了一种雄浑高亢的审美风格,其中的代表就是《冰山上的来客》。这部电影片长100分钟,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鲜明,风格浑朴自然,树立了电影叙事的高度。
          从叙事的深广度上看,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对战斗本身着墨不多,将叙述的重点放在了敌我双方斗智斗勇,争取民心凝聚民意之上。这种叙述手法的历史渊源,我们可以在《左传》《史记》等作品中看到,它不仅增强了战争画面的立体感,更增添了影片的艺术魅力。
          影片十分重视人物塑造的叙事功能,没有刻意丑化敌人。如阿曼巴依,作为最大的反派,他在看到自己大势已去时,依然一脸平静地整理衣装。这一反常态的表现突出了反面角色的复杂性格,也深刻地折射出战争的残酷和曲折,拓宽了电影的叙事广度,影片还特意刻画了解放军围剿敌人时优待俘虏的细节,并通过细节体现了更高的善良意志和价值理想,这增加了《冰山上的来客》的叙事深度。
          然而,当代部分影视作品的叙事方式趋于扁平化,缺乏叙事的深度与广度,《八佰》作为当代战争影片的典型,大量使用了直接叙事手法,以单纯的视觉刺激促成大脑的简单接受,而在视觉刺激之外的更为宏阔的时间和空间,则被有意地遗忘了,战斗的叙述看似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而在处理手法上是高度抽象化的,是剥离了历史和现实的。
          在叙事逻辑性方面,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情节错综复杂,但逻辑清晰结构完整。故事主要讲述了三个层次的矛盾:一是个人的爱情冲突,二是军民之间的隔阂及其消除,三是敌我矛盾,三个矛盾密切交织在一起,情节发展始终不离敌我矛盾冲突这条主线。这种叙述的逻辑,直接反映出创作者思维的深度和对现实认识的深度。
          影片中的情感矛盾在塔吉克族战士阿米尔和真、假古兰丹姆之间。若将三人的情感纠葛放在今天为市场操纵的电影生产机制中,编剧大抵无法触及矛盾的后两层,只会是呈现单一的矛盾冲突,如将三人的矛盾简单处理成三角恋,更有甚者可能试图以三角恋表达“人的复杂”。这样的情节设计虽然不会对影片的基调产生负面影响,但却是没有思想引领意义的。
          当代的电影生产机制与20世纪60年代已全然不同,它是一种在市场主导下的电影资源配置方式。市场会严格遴选能让资本增值的因素,并让不合格的因素被淘汰,被遗忘。为了尽快回笼资金,完成资本增值,必然会生产出大量平面化的、丧失了叙述深度的产品。显然,以市场为主导的文化生产机制,无法生产出表现丰富而深刻的历史事件的作品,因为它意味着更高的投入成本,更长的投资时间,而资金在这种投资循环中,获得回报的不确定因素也会增加。
          中国电影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当然也拥有前所未有的机遇。而它所需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认识正在发生的一切,是不是需要继续盲目相信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力量?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电影如何调整机制,适应现实和历史的需要,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摘编自石天强《从叙事方式看当代中国电影的困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新中国战争主题电影的代表,《冰山上的来客》在叙事方面树立了标杆。
    B.《冰山上的来客》借鉴了《史记》等史书的叙事手法,未过多地描写战斗本身。
    C.《八佰》作为当代战争影片的典型,一大缺点是使用直接叙事手法的地方太多。
    D.如果电影生产机制纯以市场为主导,《冰山上的来客》这样的佳作很难出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把《八佰》与《冰山上的来客》进行对比,深化了读者对电影叙事的理解。
    B.文章从叙事的深广度和叙事的逻辑性两个方面对《冰山上的来客》做了评析。
    C.文章举阿曼巴依的例子,论证了优秀电影不会对反派刻意进行丑化的观点。
    D.文章通过对编剧处理情感纠葛作假设,指出了市场操纵下的电影生产机制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基本不对战斗本身进行描述,而对战斗双方的谋划和准备等描述较多。
    B.像《冰山上的来客》那样多设置细节,能体现正确价值理念,增加叙事的深度。
    C.创作表现丰富而深刻的历史事件的电影成本太高,不合乎我国的电影生产机制。
    D.若继续盲目相信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力量,中国电影的危机可能会日趋严重。

    发布:2025/1/3 9:0:2组卷:3引用:1难度:0.4
  • 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各题。
          一份诉状、一篇文章或一首诗词,有时只改动一个字,意思却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这既可以看出修改者超人的聪明才智,也可以看出汉语所具有的神奇力量。试举几例,以飨读者。
          _______。有个江洋大盗,经常作案。有一次案发,被人告到官府。诉状中有“从大门而入”的字样。强盗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不惜花费重金请求讼师帮忙。讼师把诉状中的“从大门而入”的“大”字,添加一点,成为“从犬门而入”。县官见到诉状后,以小偷小摸的罪名来论处,对这个强盗只是稍作责罚,便把他释放了。
          _______。清朝某年,有一天苏州阳澄湖口浮起一具尸体。地方保甲按例向上报告,呈文中有“阳澄湖口发现浮尸一具”之语。湖口岸边的人家认为,这样写有可能会把自己牵扯到谋杀人命的案子里去,于是请来讼师帮忙。讼师看过呈文,便在“湖口”的“口”字加了一笔,便成了“阳澄湖中发现浮尸一具”,这样出现浮尸的范围扩大,就不能仅涉及湖口岸边的人家了。
          _______。秀才问和尚:“‘秃驴’的‘秃’字怎样写?”和尚知道秀才要奚落自己,于是认真而温和地回答:“‘秀才’的‘秀’字把屁股转过来,再往上翘翘就是。”
    (1)下列三句话分别是选文2-4段的开头,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增一笔画,化小为大     ②换一笔画,化守为攻    ③增一笔画,化大为小
    A.③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①③②
    (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尚将“秃”换成“秀”,用幽默的语言给秀才以回击,可谓是巧妙至极。
    B.本文是总分结构,2-4段有内在逻辑和层次关系,这三段不能调换顺序。
    C.为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作者选用了三个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例子。
    D.我们说话、写文章要字斟句酌,选用不同的字词,表达效果会有云泥之别。

    发布:2025/1/3 9:0:2组卷:2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