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浯溪之口,有异石焉。高六十余丈,周回四十余步。面在江口①,东望浯台,北临大渊,南枕浯溪。唐亭当乎石上,异木夹户,疏竹傍檐。瀛洲②言无,由此可信。若在亭上,目所厌③者,远山清川;耳所厌者,水声松吹;霜朝④厌者,零雨;方暑⑤厌者,清风。呜呼,厌不厌也,厌犹爱也。命曰:“唐亭”,旌⑥独有也。
(选自元结《唐亭记》)
【注】①江口:湘江。②瀛洲:传说中的仙山。③厌:同“餍”。本是饱的意思,引申为满足。④霜朝:秋天。⑤方暑:夏天。⑥旌:表彰,表明。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想到。
②盖竹柏影也:原来是。原来是。
③异木夹户:门。门。
④若在亭上:如果。如果。
(2)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目所厌者,远山清川。
(3)【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但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分别概括出来。
【答案】想到。;原来是。;门。;如果。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5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