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评价《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通过描绘士林“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及社会风气的影响。书中的讽刺笔法多种多样:有的以“夸张”丑态的方法讽刺人物,有的以人物“对比”突出反差,有的以典型细节暴露扭曲的社会风气。请你任选其中一个角度,结合小说中的具体情节,谈谈你对这部小说讽刺艺术的理解。(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一:《儒林外史》中常常用夸张人物的丑态来讽刺人物。例如范进中举发疯这一幕,通过描写范进听到中举消息后先晕厥,后疯癫,再被胡屠户打醒等夸张情节的描写,讽刺他醉心科举的疯狂,又如,严监生见两根灯芯被拔掉一根才肯安心死去,通过夺张的笔法讽刺他的吝音至极。
示例二: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对他差辱谩骂,叫他“现世宝”中举后对他毕恭毕敬,称他为“贤婿老爷”,低着头替范进“扯了几十回”后衣襟的细节。《儒林外史》通过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态度的对比形成反差,讽刺当时社会普遍的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之风。
示例三:匡超人由开始的质朴孝顺,到后来伪造朱签、替考、入赘,一步步走向丑恶,前后的对比讽刺封建官场对人性的侵蚀。
示例四:以中举的范进连苏轼这个大文豪都不知道的典型细节,暴露他的无知本质,讽刺科考成绩的荒谬,批判科考制度的不合理,对真正人才的埋没。
示例二: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对他差辱谩骂,叫他“现世宝”中举后对他毕恭毕敬,称他为“贤婿老爷”,低着头替范进“扯了几十回”后衣襟的细节。《儒林外史》通过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态度的对比形成反差,讽刺当时社会普遍的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之风。
示例三:匡超人由开始的质朴孝顺,到后来伪造朱签、替考、入赘,一步步走向丑恶,前后的对比讽刺封建官场对人性的侵蚀。
示例四:以中举的范进连苏轼这个大文豪都不知道的典型细节,暴露他的无知本质,讽刺科考成绩的荒谬,批判科考制度的不合理,对真正人才的埋没。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20引用:3难度:0.5
相似题
-
1.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婉而多讽”,达到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请从小贴士中选择一项,结合作品具体内,赏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小贴士】
作家常用的讽刺手法有以下几项:A.运用细节刻画进行讽刺。B.运用夸张进行讽刺。C.设置矛盾冲突进行讽刺。发布:2024/12/27 2:30:1组卷:11引用:2难度:0.6 -
2.名著阅读。
以下是一位同学所做的一本名著的读书摘录,请阅读后完成下面的读书任务卡。
摘抄一:像A做这样慷慨仁义的事,我心里喜欢,只是也要看来说话的是个什么样人。像A这样做法,都是被人骗了去,没人报答A的。虽说施恩不望报,却也不可这般贤否不明。A相与这臧三爷、张俊民,都是没良心的人。近来又添一个鲍廷玺,他做戏的,有什么好人,A也要照顾他?若管家王胡子,就更坏了!
摘抄二:又过了几日,娘子因初到南京,要到外面去看看景致。A道:“这个使得。”当下叫了几乘轿子,约姚奶奶做陪客,两三个家人婆娘都坐了轿子跟着……这日A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个妇女嘻嘻笑笑跟着,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
读书任务卡
(1)两则摘抄出自
(2)摘抄一中的A指的是
(3)作者认为A是“真儒”,是因为
(4)《中国文学史》中把A这个角色评价为“寓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也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化形象。结合具体情节,说说A有哪些“理想”的性格特征?发布:2024/12/27 12:30:5组卷:18引用:1难度:0.2 -
3.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7 3:30:2组卷:51引用:4难度: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