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人道性、正义性更是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法家是两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其司法智慧也对司法实践影响颇巨,而且在今日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可为现代司法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
“德主司法”是指以道德精神主导司法,它体现了儒家学派的司法智慧。儒家道德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大略言之,以“仁道”为核心和主流。“仁道”,即仁爱之道,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特别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应该指出,儒家的仁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此种影响亦及于传统司法制度,如录囚、直诉、赦宥、存留养亲、死刑覆奏、死刑监候等,无不体现了一定的仁道精神。虽然封建司法制度在整体上仍然偏于严酷,但上述制度的创设却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
      德主司法既然是让道德主宰司法,当然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或者说必须具备人道情怀,儒家经典提倡的“好生之德”就是例证,它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绝对不可嗜血成性,无视人的生命尊严,靠“刑杀”树威。在儒家看来,一切反仁道的司法活动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另外,司法人员还应当具备敬(严肃认真)、慎(小心谨慎)之类的道德素质,严肃认真、小心谨慎地对待司法活动。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责任司法意味着司法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错案必须承担责任。在法家思想中,责任司法的理论源于责任行政的理论,因为当时的司法权与行政权不分家。责任行政的理论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为此,秦朝制定了完善的监察制度,对行政执法进行严密的监察,对执法主体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根据当时的体制,司法权只是行政权的一部分,因此,对行政权的监察也包括了对司法权的监察,监察主体如果发现司法人员存在徇私枉法、司法不公问题,自然会对其加以惩戒。可以说,监察制度是当时司法责任制得以确立的前提。秦朝的司法责任制具有开创性,其法典《秦律》中规定的“不直”“纵囚”“失刑”等罪名就是例证。
      责任司法也是一种“治吏”司法,法家提倡“明主治吏不治民”(实际意思是治吏重于治民),要求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治化轨道。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吏”是当时的底层官员,数量庞大,又与民众有着广泛的接触,其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到官府在民众中的形象,也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利益诉求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法家才将治国的重点和政治的起点放在“治吏”上。
(摘编自崔永东《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司法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D

A.中国传统司法智慧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并促进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
B.儒家思想以“仁道”为核心,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人道主义理念深相契合。
C.“录囚”“直诉”等法律制度的存在,说明我国封建司法制度是人性化的,充满温情的。
D.法家倡导“治吏”的一个原因是底层官员们的行为作风直接关乎民众的利益和社会稳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C

A.本文主要从儒家、法家入手,论述了它们所传达出的司法智慧对后世司法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
B.二、三两段,主要围绕儒家思想对传统司法制度的影响和对司法人员的道德要求两个层面展开论述。
C.第四段由责任司法理论的源头责任行政理论人手,论述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D.论述中引用了儒、法两家的相关思想和许多古代司法制度中的罪名名词,使得论述有理有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D

A.儒家的“仁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影响着司法人员对自我的道德要求。
B.儒家的“德主司法”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人道主义情怀,司法行为一旦有违仁道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
C.在秦朝,执法主体必须接受监察主体的监督,监察主体有权对司法人员的徇私枉法等行为进行追究或惩戒。
D.法家的“责任司法”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治化轨道,在司法进程中走在了道德司法的前列。

【答案】D;C;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2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1)本文是一篇
     

    A.说明文
    B.记叙文
    C.散文
    D.驳论文
    (2)本文选自
     

    A.《且介亭杂文》
    B.《朝花夕拾》
    C.《呐喊》
    D.《野草》
    (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4)“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发布:2025/1/3 0:0:1组卷:1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改变,在电光石火间
    毕淑敏
          ①一本书,就是一堆念头的菜园子。作者只是种菜的老农。把自家的西红柿,萝卜种出来后,便不知它们将去向何方,有何际遇。而那些念头走街串巷,深入千家万户,走得更远。它们是一个个陌生人,却能很轻易地走进许多人的心灵。
          ②因此,我相信,一定有一本藏在远方的书,它是我们的至交,它的肚腹中藏着一句话,有可能改变我们精神世界的架构,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最后甚至扭转我们的人生轨迹。
          ③为什么看似单薄甚至不堪一击的书本,却在某种程度上很容易改变我们?因为你不是作者,对书没有戒心。
          ④在接受理念时,太尊敬和太叛逆都不是好事。太尊敬了,就隔着一道天堑,觉得彼此的境况可比性太差,适用于你的不应适用于我,甚至是肯定不适用于我,于是被尊敬引到另外的岔道上;至于太叛逆时,那是谁的话都听不进去,灵魂的抽屉已塞得满满的,甚至没有空隙再放入一张A4纸。只有当我们漫不经心时,所有的警戒都已被下,懒散,安全地翻着书页,润物细无声的改变反倒容易发生。
          ⑤人在放松时,潜意识就像池塘里的小鱼快乐地游动起来。而人们的绝大部分生活正是受着潜意识的控制,潜意识有时比我们的意识还要健康。它善良、聪敏,不墨守成规。不故步自封,甚至也不自卑。它更能分辨什么是对这具驱体有用、有好处的东西。
          ⑥当你和书交流时,你就是放松的。当书中的某一句话,在不经意之间和你的潜意识发生轻轻碰撞的当儿,有一些很重要的、你未曾意识到的改变,就在电光石火中产生了。
    (1)题目中的“改变”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本文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说理,请从文中任选一例具体说明。
    (3)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④段中“于是被尊装引到另外的岔通上”是说受书中错误理念的误导,走上邪路。
    B.第⑤段中“有用、有好处的东西”指“书中的某一句话”。
    C.本文重点讲述了读书的好处。尤其强调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读书效果最好。
    D.本文从书能够走进读者的心灵谈起,围绕中心展开议论。最后进一步回扣文题。

    发布:2025/1/3 1:0:5组卷:5引用:3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聚焦文化认同功能,推动传统现代融合。准确把握节日文化的文化认同功能,是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立足点。文化认同既是节目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节日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条件。节日文化由时间制度的确定,价值观念的形成,仪式活动的内容方法、用品和饮食习俗等一系列文化内容构成。这些构成要素,无不是在集体协商,反复调适、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是群体意志和文化认同的产物,构成由“我”到“我们”的节日文化记忆。传统节日对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弘扬节日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传统节日与现代节假日体系融合,成为创新节日文化的重要举措。
          保持公共性前提,丰富节日文化内涵。保持公共性是节日文化创新前提,在制度、习俗,仪式等公共事项创新基础上实现节日文化创新,是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宝贵经验。历史上,在公共性前提下进行节日文化创新是一种常态。近年来,我国在节日文化公共性创新上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比如,“春运”作为当代中国春节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相关部门和行业重视,全局性的交通系统总动员、主流媒体全程报道等一系列举措,使“春运”成为中国节日的独特景观,形成丰富多彩的现代春节文化。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新的节日文化传统已经蔚然成风。在交流互鉴中保持定力,让“节”味恒久流传。文化传承不是简单重复和“原汁原味”的拷贝,文化总是在交流中繁荣,在互鉴中获得创造力。在国际化,信息化条件下,节日文化如何在频繁的交流互鉴中保持自我?立足当下,首先要认清什么是不能丢的,什么是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需要加以调试和不断丰富的。比如,重视家庭,热爱家乡的优秀传统不但不能丢,而且还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进一步加强。
          创新节日文化,我们要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强化应对时代变迁的调适能力,提高运用新手段新彤式的创造能力,增强有我而不排他的文化定力,进而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彰显鲜明时代特征的节日文化体系。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李松,有刷改)(1)下列对文章中文化认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准确把握节日文化认同功能,是节目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落脚点。
    B.文化认同是节日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和基础条件。
    C.节日文化是在集体中发展形成的,体现集体意志。
    D.传统节日与现代节假日体系融合是强化节日认同重要的举措。
    (2)下列不属于文中提到的中国节日创新发展的举措的是
     

    A.聚焦文化认同功能,推动传统现代融合。
    B.保持公其性前提,丰富节日文化内涵。
    C.取其精华,弃其糟柏,批判继承。
    D.在交流互鉴中有我面不排他。
    (3)下列对文本语言和写作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A.本文按照总分的结构方式组织材料,层次条理清晰。
    B.“春运”运用举例论证证明我国在节日文化公共性创新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C.本文观点新颖、主题鲜明,语言整饬华丽。
    D.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发布:2025/1/3 7:0:1组卷:4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