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修身立志
资料一:
ㅤㅤ北宋大儒张载曾写过著名的“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其气势磅礴,言简意宏,被人们传颂不衰。同样,这句话也说出了读书人立有的志向和追求。张载曰:“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一个人,若不立志,不为之奋斗,即便学也是枉费工夫。
资料二:
ㅤㅤ王阳明先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在王阳明小的时候,私塾先生就问道: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其他同学说:“考取功名”,王阳明说:“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圣贤”所以王阳明从小就立定志向不做圣贤决不罢休,在历经生活的艰辛磨难之后,最终成为中国儒学“孔孟朱王”四圣人之一,成为中国历史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圣人。
资料三:
ㅤㅤ曾国藩在家书中曾说:“一个人的脾气本身很难改变,如果想要有所变化,必须坚定的立下志向,有所作为,就拿我自己来说,30岁之前嗜烟如命。直到后来立下志向,下定决心一定要戒烟,从此之后再未吸烟”。
ㅤㅤ“凡事要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曾国藩中进士之后仕途一帆风顺,历任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他感激涕零。立志要为清政府做一番事业,精忠报国。他曾写下至理名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资料四:
ㅤㅤ12岁那年,少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东北,亲眼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到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周恩来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事实,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壮口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子报效祖国,奋发图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资料五:
ㅤㅤ毛泽东17岁在离家出走前写过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8岁毛泽东参入湖南新军,半年后清政府退位他退出了军队,决定继续求学,这时的毛泽东对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却没有明确的主见,在选择专业上举棋不定。
ㅤㅤ毛泽东曾先后在六所学校报名,分别为警察学堂,肥皂制造学校,法政学堂,商业学堂。后面制定学习计划每天苦读,自学半年。最后报考了湖南一师,在这里他学习5年,5年时间他十分认真、刻苦。读书不倦,在深夜走廊的路灯下,茶炉房等地方借着微弱的灯光苦读至深夜,有时通宵不眠,并不断找导师请教、探讨。
ㅤㅤ青年毛泽东不知道要做什么、但是有一点,他所选择的所有学校的初心就是要做成一件事、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事。欲授其学,先问其志,立大志才能成大事,在经历了艰辛磨难之后的毛泽东终于找到了革命的新方向,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了一个新的世界。
(1)资料中几位伟人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伟人 | 志向 |
张载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 |
王阳明 |
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圣贤。 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圣贤。
|
曾国藩 |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
周恩来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毛泽东 |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志向要远大,要为多数人着想,还要有恒心,努力去实现。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志向要远大,要为多数人着想,还要有恒心,努力去实现。
(3)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请结合资料的事例写一段话告诫广大学子要早立志。
如:材料四中的周恩来,他就从小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当他亲眼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到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后,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他说到了,并努力做到了。他的远大志向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子报效祖国,奋发图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因此,广大学子要像伟人学习,早立志,并努力去实现。
如:材料四中的周恩来,他就从小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当他亲眼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到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后,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他说到了,并努力做到了。他的远大志向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子报效祖国,奋发图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因此,广大学子要像伟人学习,早立志,并努力去实现。
(4)明代学者胡居仁曾说到:“最无益,莫过于一日曝十日寒。”这句话的意思是:最不好的是做一天,歇十天,只有三分钟热度。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立志后。还要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立志后,还要持之以恒地为之努力奋斗,为之拼搏,不能半途而废,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立志后,还要持之以恒地为之努力奋斗,为之拼搏,不能半途而废,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
【答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圣贤。;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志向要远大,要为多数人着想,还要有恒心,努力去实现。;如:材料四中的周恩来,他就从小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当他亲眼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到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后,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他说到了,并努力做到了。他的远大志向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子报效祖国,奋发图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因此,广大学子要像伟人学习,早立志,并努力去实现。;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立志后,还要持之以恒地为之努力奋斗,为之拼搏,不能半途而废,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0/13 8:0:2组卷:8引用:2难度:0.1
相似题
-
1.非连续性文本。
项目 上网时间、年龄 上网目的 调查项目 每天都上网的学生 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 10岁以前“触网” 聊天交友 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 玩网络游戏 学习、查阅资料 所占比例 82.9% 70.4% 61% 19.3% 34.4% 30% 16.3%
A.有82.9%的学生每天都会上网。
B.中小学生上网的人数不多。
C.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上网是为了看动漫、电影和下载音乐。
D.有16.3%的学生上网是为了学习、查阅资料。
(2)你觉得上网和学习成绩的好坏有关系吗?说说你的理由。
(3)请你根据上面的统计表反映的情况,结合自己的体会,向广大中小学生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发布:2025/3/9 11:0:2组卷:41引用:3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经常受到侵华日军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侵华日军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他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杀害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牺牲时年仅13岁。
材料二:邱少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1952年10月,为打击盘踞(jù)在上甘岭的敌人,他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负了发起冲锋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12日上午,敌机向他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邱少云身上燃起了大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也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
(1)古往今来,爱国英雄层出不穷,他们为国家、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下列选项中,都属于爱国英雄的一组是A.孔子 岳飞 杨靖宇 B.李白 方志敏 董存瑞 C.林则徐 黄继光 赵一曼
(3)从两则材料中,选择一个最打动你的句子,用“_____”画出来,并把打动你的原因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发布:2025/3/12 8:0:1组卷:27引用:1难度:0.8 -
3.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微博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它篇幅短小,每条不超过140个字,甚至可以三言两语。它代表了个人最真实的即时言论,人们可以用微博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只要能上网,人们就可以像发短信一样发微博,非常方便。
材料二 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向社会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时,称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截止到2011年2月,腾讯、新浪两大门户网站微博注册用户均超过1亿。在微博上“人人都有麦克风”,普通人用微博维权,用微博问政;政府也开通微博,了解民意。微博正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
(1)从材料一中摘录出4个能概括“微博”主要特点的词语。
(2)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写出右边这幅画的寓意。发布:2025/3/9 21:30:2组卷:35引用:5难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