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聚焦文化认同功能,推动传统现代融合。准确把握节日文化的文化认同功能,是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立足点。文化认同既是节目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节日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条件。节日文化由时间制度的确定,价值观念的形成,仪式活动的内容方法、用品和饮食习俗等一系列文化内容构成。这些构成要素,无不是在集体协商,反复调适、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是群体意志和文化认同的产物,构成由“我”到“我们”的节日文化记忆。传统节日对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弘扬节日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传统节日与现代节假日体系融合,成为创新节日文化的重要举措。
保持公共性前提,丰富节日文化内涵。保持公共性是节日文化创新前提,在制度、习俗,仪式等公共事项创新基础上实现节日文化创新,是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宝贵经验。历史上,在公共性前提下进行节日文化创新是一种常态。近年来,我国在节日文化公共性创新上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比如,“春运”作为当代中国春节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相关部门和行业重视,全局性的交通系统总动员、主流媒体全程报道等一系列举措,使“春运”成为中国节日的独特景观,形成丰富多彩的现代春节文化。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新的节日文化传统已经蔚然成风。在交流互鉴中保持定力,让“节”味恒久流传。文化传承不是简单重复和“原汁原味”的拷贝,文化总是在交流中繁荣,在互鉴中获得创造力。在国际化,信息化条件下,节日文化如何在频繁的交流互鉴中保持自我?立足当下,首先要认清什么是不能丢的,什么是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需要加以调试和不断丰富的。比如,重视家庭,热爱家乡的优秀传统不但不能丢,而且还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进一步加强。
创新节日文化,我们要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强化应对时代变迁的调适能力,提高运用新手段新彤式的创造能力,增强有我而不排他的文化定力,进而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彰显鲜明时代特征的节日文化体系。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李松,有刷改)(1)下列对文章中文化认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DD
A.准确把握节日文化认同功能,是节目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落脚点。
B.文化认同是节日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和基础条件。
C.节日文化是在集体中发展形成的,体现集体意志。
D.传统节日与现代节假日体系融合是强化节日认同重要的举措。
(2)下列不属于文中提到的中国节日创新发展的举措的是 CC
A.聚焦文化认同功能,推动传统现代融合。
B.保持公其性前提,丰富节日文化内涵。
C.取其精华,弃其糟柏,批判继承。
D.在交流互鉴中有我面不排他。
(3)下列对文本语言和写作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BB
A.本文按照总分的结构方式组织材料,层次条理清晰。
B.“春运”运用举例论证证明我国在节日文化公共性创新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C.本文观点新颖、主题鲜明,语言整饬华丽。
D.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答案】D;C;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5/1/3 7:0:1组卷:4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改变,在电光石火间
毕淑敏 ①一本书,就是一堆念头的菜园子。作者只是种菜的老农。把自家的西红柿,萝卜种出来后,便不知它们将去向何方,有何际遇。而那些念头走街串巷,深入千家万户,走得更远。它们是一个个陌生人,却能很轻易地走进许多人的心灵。
②因此,我相信,一定有一本藏在远方的书,它是我们的至交,它的肚腹中藏着一句话,有可能改变我们精神世界的架构,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最后甚至扭转我们的人生轨迹。
③为什么看似单薄甚至不堪一击的书本,却在某种程度上很容易改变我们?因为你不是作者,对书没有戒心。
④在接受理念时,太尊敬和太叛逆都不是好事。太尊敬了,就隔着一道天堑,觉得彼此的境况可比性太差,适用于你的不应适用于我,甚至是肯定不适用于我,于是被尊敬引到另外的岔道上;至于太叛逆时,那是谁的话都听不进去,灵魂的抽屉已塞得满满的,甚至没有空隙再放入一张A4纸。只有当我们漫不经心时,所有的警戒都已被下,懒散,安全地翻着书页,润物细无声的改变反倒容易发生。
⑤人在放松时,潜意识就像池塘里的小鱼快乐地游动起来。而人们的绝大部分生活正是受着潜意识的控制,潜意识有时比我们的意识还要健康。它善良、聪敏,不墨守成规。不故步自封,甚至也不自卑。它更能分辨什么是对这具驱体有用、有好处的东西。
⑥当你和书交流时,你就是放松的。当书中的某一句话,在不经意之间和你的潜意识发生轻轻碰撞的当儿,有一些很重要的、你未曾意识到的改变,就在电光石火中产生了。
(1)题目中的“改变”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本文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说理,请从文中任选一例具体说明。
(3)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④段中“于是被尊装引到另外的岔通上”是说受书中错误理念的误导,走上邪路。
B.第⑤段中“有用、有好处的东西”指“书中的某一句话”。
C.本文重点讲述了读书的好处。尤其强调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读书效果最好。
D.本文从书能够走进读者的心灵谈起,围绕中心展开议论。最后进一步回扣文题。发布:2025/1/3 1:0:5组卷:5引用:3难度:0.5 -
2.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1)本文是一篇
A.说明文
B.记叙文
C.散文
D.驳论文
(2)本文选自
A.《且介亭杂文》
B.《朝花夕拾》
C.《呐喊》
D.《野草》
(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4)“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发布:2025/1/3 0:0:1组卷:1引用:2难度:0.5 -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第一卷将面世,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据悉,英文版《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以三部、九卷的形式陆续出版。
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传入我国后亦常被冠以“侠”的称号——《三个火枪手》变成《侠隐记》,《巴黎圣母院》变成《钟楼驼侠》……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戈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式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则《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更是把“江湖”这个会党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
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得影响力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是正义的化身,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在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韩非子看来,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侠以武犯禁”的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
B.司马迁认为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比如信守承诺、舍己救困、出生入死却不自我夺耀。
C.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所以天山上的剑客是侠,而勇猛的聂政、慷慨得荆轲都不能算是侠。
D.武侠小说里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的人并不是“侠”,江湖门派不是“豪侠”的聚集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会庸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引出“侠”这一话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探讨侠的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有理有据。
C.文章指出中国人有“侠”情,并选取外国电影中超级英雄在我国有“侠”缘的情形进行论证。
D.文章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渐弱与西方之侠风头正劲对比,对中国武侠电影走向衰落流露出遗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侠,既非身份,亦非职业;而骑士和武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但侠与骑士、武士之间也并非没有共同之处。
B.是否武艺高强,是否有“千秋万代,一统江湖”的梦想,是否要求付出与回报对等并不是作者衡量侠的标准。
C.蝙蝠侠、蜘蛛侠等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让观众应接不暇,这类影片的冲击必然导致中国武侠电影无人问津。
D.人们希望善打败恶、正义主宰世界的美好愿望,是中外表现侠义精神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互相交流的思想基础。发布:2024/11/8 8:0:1组卷:5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