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内蒙古自治区着力推进退耕还草生态工程建设。在退耕还草过程中,草原植被的优势种发生如下变化:1-2年,狗尾草等;3-6年,羊草等;7-8年后,贝加尔针茅。10-15年后恢复形成稳定的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群落区别于其它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物种组成物种组成,草原上的动物一般有 挖洞或快速奔跑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征;该群落不适合乔木生长的原因是 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耐旱的高大乔木难以在草原上生存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耐旱的高大乔木难以在草原上生存。
(2)退耕还草的第7-8年内,退耕区域的贝加尔针茅的年龄结构属于 增长型增长型。在该阶段贝加尔针茅的分布呈一丛一丛的斑块状分布,其间生长着其它的草本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 水平水平结构,影响该结构的因素有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人与动物的影响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人与动物的影响(写出两点)。
(3)退耕还草工程改造过程中草原群落发生了 次生次生演替,判断依据是 该群落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该群落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部分地区在退耕时种植了梭梭树等树木,经过短短几年的培育,耕地演替成了初具规模的防护林,这种现象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 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4)科研人员发现草原降水量增多会引发田鼠体重增加,使田鼠存活率增大,育龄个体增多,田鼠种群的 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密度增加。
【答案】物种组成;挖洞或快速奔跑;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耐旱的高大乔木难以在草原上生存;增长型;水平;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人与动物的影响;次生;该群落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6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