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问题。
【文本一】
改过重在修德 ①《庄子•德充符》记载,鲁国有个被砍去脚趾的人,名叫叔山无趾,靠脚后跟走路去拜见孔子。孔子对他说:“你极不谨慎,早先犯了过错才落下如此的后果。虽然今天你来到我这里,可是怎么能够追回以往呢!”叔山无趾说:“我只因不识事理而轻率作践自身,所以才失掉了脚趾。如今我来到你这里,还保有比双脚更为可贵的道德修养,所以我想竭力保全它。”
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一旦犯了过错,就要认真反省、及时回头。周处年少时是横行乡里的恶霸,人们纷纷避而远之,将他与猛虎、蛟龙并称“三害”。周处为了改变街坊四邻对他的看法,自告奋勇地射杀猛虎、斩除蛟龙。百姓们以为周处和蛟龙同归于尽了,纷纷奔走庆贺。当周处明白大家把他也当作一害时,幡然醒悟、迷途知返,开始读书以修德行,助人以守忠义,最终成为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
③然而现实中,有的人虽然明知有过错,却死不悔改、固执顽固,其过益大;有的虽然承认过错,却言行不一、光说不练,其过益深;有的虽然在改过,却重蹈覆辙、屡改屡犯,其过益重。这些都是不重修德的缘故。真正重修德的人,改过并非难事。正所谓“德日益修,功日益密”。天天修德,天天改过,功夫愈用愈得力。
④关于“改过与修德”,古人有不少论述。譬如,《论语•述而篇》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象》语:“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尚书•商书•咸有一德》云:“惟天降灾祥在德。”《曾国藩家书》谈到:“凡人一身,只有‘迁善改过’四字可靠;凡人一家,只有‘修德读书’四字可靠。此八字者,能尽一分,必有一分之庆;不尽一分,必有一分之殃。”由此可见,德在于修、过在于改,通过不断修德,才能实现改过自新。
⑤“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有了过错,就要及时改过。改过重在修德。只有修其德、矫其心、正其行,方能知其错、悔其事、改其过。
(作者:章长生)【文本二】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①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会犯错。正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而一些人之所以能够成功,还要归结于其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能够做到知错就改。
②古往今来知错能改的事例有许多许多,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也早已家喻户晓。战国时期,赵国有蔺相如和廉颇两名大将。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两个人最终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③廉颇这一举动值得我们来学习,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一颗敢于正视错误的心。人生的路是遥远的,它不只一步,迈错了一步没关系,只要你能校正梦想的方向,你生命的最后也能有瑰丽的彩虹。
④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仁爱的思想更是深入人心,而作为一代圣人,其犯了错误时,依旧能够坦然接受。一次孔子去武城查看子游治理的情况,当听到弦歌之声时,孔子笑道:“武城这个地方哪里用得着礼乐之教。”子游说:“你说过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听后当即肯定了子游的观点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⑤一代圣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更何况我们。犯了错误就要及时的改正,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错误毫无悔改之心,那这个人终难成大器。当我们发现错误的时候就要停下前进的脚步,如果为了所谓的面子尊严而一意孤行,那么最终只能是一败涂地。
⑥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要学会正视自己的错误,因为知错能改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B
A.两个文本开篇都引用名言作为中心论点,具有权威性和感染力,令人信服。
B.文本一第②段举周处知错就改成为栋梁之材的例子,强调修德的重要性。
C.文本一第④段在论述改过与修德的关系时,引用古人的话强调通过不断修德,才能实现改过自新。
D.两个文本都采用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充分。
(2)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两个文本都围绕“改过”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11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鱼我所欲也》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从
第一层:(从
第二层:(从
第三层:
第二部分:(从
第一层:(从
第二层:(从
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结尾相呼应,人应该保有本心。发布:2024/12/27 0:30:2组卷:29引用:2难度:0.4 -
2.课堂探究。
探究一 课文《鱼我所欲也》开篇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探究二 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进行逐层论述的?发布:2024/12/27 1:0:4组卷:20引用:2难度:0.6 -
3.阅读《涵养守护生态的政德》一文,完成问题。
①归有光在《吴山图记》中,记述了好友魏用晦为官的事迹。“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记》以为赠。”由此,《吴山图记》所显示的就不仅是山水之美,还体现出魏用晦之政绩卓越。再读《吴山图记》,有段话值得细细思量:“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这告诉我们,一个真心为民的为官者,山川草木能受其恩泽,生态环境也能得到改善。
②在我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为官者泽被山水的动人故事。据史料记载:西晋文学家潘岳担任河阳县令期间,针对县里土地贫瘠、植被稀少的现状,发动百姓栽种桃李,日子一长,果树连成了片,春天花如云霞,秋末硕果累累。人们给河阳起了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作“花县”。
③“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古之为官者恩泽山川草木、江河湖海,具有朴素的生态文明理念,堪称造福子孙的德政工程,值得今人学习。
④生态兴则文明兴。今天,我们党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可以说,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一种生态文明思想,也是为官者应当秉持的政德。
⑤我们党的很多领导干部一直重视山川草木,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还记得“焦桐”吗?那是焦裕禄治理兰考的见证,正是“焦桐”改善了当地的盐碱地。还记得“谷树”吗?那是谷文昌栽下的木麻黄,他带领百姓植树造林8.2万多亩,为改变东山千百年来恶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还记得“大凉山林场”吗?这片林场因杨善洲闻名全国,他辛勤耕耘22年,植树造林数万亩,被人们称为“草帽书记”。
⑥然而,也有少数人缺乏生态文明观念,没有用心尽责地处理破坏山川草木的事。去年,中央纪委专门通报曝光了六起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典型问题,有的对企业长期违规排放污染地下水问题查处不力,有的对渣土场胡乱倾倒渣土、污染环境不及时处置。这些案例启示我们:生态文明,连接着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官一任就要惠泽一方生态。
⑦山川草木皆有情。坚持自然生态和政治生态一起抓,才能兴盛一方水土,造福子孙后代。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2月22日05版,有删改)(1)请简要概述全文的论述层次。
(2)第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结合全文说说怎样才能“守护生态”。发布:2024/12/26 21:0:8组卷:2引用:2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