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平生学术宗旨
张岱年 ①我四十岁前,兼治中西哲学,既诵习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也阅读英文哲学著作,而颇好深沉之思,不自量力,拟穷究天人之故,于是著《天人五论》(《哲学思维论》《知实论》(事理论》《品德论》《天人简论》),对于宇宙人生,独抒所见。四十岁以后,因教学工作专业化,遂专心研究中国哲学史,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于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的探索。对于哲学理论问题存而不论,惟对于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坚信不疑。光阴荏苒,忽忽四十余年,近几年又复对于哲学理论问题感兴趣。昔年章太炎(炳麟)先生在所著《汉微言》中自述思想迁变之迹云:“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秦汉以来,依违干彼是间,局促于一曲之内,盖未老睹是也。”我的治学经历,可以说是始则由论入史,终乃由史转论。平生学术宗旨,略有可言。
②我的学术研究,可分为三个方面:一中国哲学史的阐释,二哲学问题的探索,三文化问题的研讨。
③关于中国哲学史,我所特别著重的有三项:一是表扬唯物论传统,二是阐发中国的辩证思想,三是显示中国的人本思想。我认为中国自古以来有一个唯物主义的传统,每一时代都有宣扬唯物论的哲学家,不过其所采取的形式有所不同,汉代的王充“疾虚妄”、南朝范缜论“神灭”,是最显著的。北宋张载提出“太虚即气”“凡象皆气”,反驳“有生于无”及“天地幻化”的观点,开创了近古时代的唯物论。明代的罗钦顺,王廷相,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清代的戴震,都继承发展了张载的气化学说,实为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优秀传统。而中国的辩证思维尤为丰湛。孔子讲“辨惑”,道家讲“反衍”。《易传》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都是极其深刻的思想。张载、王夫之雨阐发了“两一”理论。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更值得注意。“以人为本”即反对“以神为本”,可称为人本主义观点。孔子说,“务民之义,撒鬼神而远之,可谓智会“以人事为重,而不祈求上帝的保佑。从而确定了中国文化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的传统。中国的一般群众虽然信仰原始多神教和佛教,但是知识分子的宗教意识非常淡薄,这主要是由干孔子学说的影响。我特别推崇孟子的“良贵”学说,孟子宣扬人的独市人格,特别重视人的人格尊严,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④关于哲学理论问题,我始终坚持唯物主义。早在30年代,我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折学著作,为辩证唯物论的直理光辉所明。同时对千现代革国新字在论的逻辑分析方法亦颇替常,又认为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亦有可以继承的内容。于是试图将现代唯物论与逻辑分析方法及中国哲学的精粹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些管窃之见。40年代致思所得的臆说有四:一物统事理;二一本多级:三与群为一:四兼和为上。管见以为,物的存在都是过程,就过程中的变化而言,谓之事:就其变化中的恒常而言,谓之理。凡物都是事事相续而具有一定之理的过程,可以说是物统事理。物有不同层次,最基本的是无生命的物质,无生命的物质是基本粒子构成的。物质变化而产生了有生命的物质,有生命的物质演化而产生了有心知的有生命物质,物质是一本,生命与心知是较高的层级所具有的特性,是谓一本多级。“与群为一”本是为了修正“与天为一”思想而提出的。孟子讲“万物皆备于我”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程颢宣扬“与万物为一体”,我以为这些都未免失之玄远,只是精神上的自我陶醉。最高的道德境界应是爱国家、爱人民、公而忘私,与社会国家合为一体,是谓与群为一。与群为一即是集体主义,孔子以“中庸”为至德,受到后儒的称赞,程颐对于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观念含有两层意思:一肯定事物的变化超过一定限度就要转向反面;二要求坚持这个限度以免转向反面。在日常情况下,中庸是必要的。在社会变革的时代,中庸可能成为前进的阻力。我以为中庸不如兼和,兼是兼容歧异,和是保持一定的平衡。在一定条件之下,可以容许“过之”。我认为,矛盾是变化的根源,而和谐是物体存在的基础。“和实生物”,新事物的产生实由于一定的和谐。
⑤50年代,我研读了以前没有读过的马克思、恩格斯所著(自然辩证法)《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列宁的《哲学笔记》,对于辩证唯物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对于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则没有进行研究。
⑥我已达孝耆之年,但壮心未已,仍愿对于一些哲学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
(节选自《张岱年学术自传》撰于1992年,有删改)(1)关于作者的学术研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A
A.《天人五论》的出版得益于作者兼治中西哲学的学术功底以及颇好深沉之思的学术品质。
B.作者四十岁以后对于哲学理论问题一直存而不论,主要是因教学工作专业化,无暇顾及。
C.早在30年代作者为辩证唯物论的光辉所吸引,试图将其与中国哲学的精粹思想结合。
D.“与群为一”是作者40年代提出的学术思考,主张人民必须公而忘私,与社会国家合为一体。
(2)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CC
A.调解类谈话节目《新老娘舅》在调解百姓纠纷中化解矛盾,为百姓排忧解难。
B.GDP总量位居全国前列的苏州.近年来积极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C.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娄师德可谓是“宰相肚里能撑船”,面对诋毁以唾面自干待之。
D.山西积极治理修复已开挖的煤矿矿山,通过种植果树等方式使矿区经济有了显著发展。
(3)作者对辩证唯物论有哪些思考认识?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考点】传记.
【答案】A;C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0引用:2难度:0.1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罗阳:才见霓虹君已去 英雄谢幕海天间 舰载机歼-15顺利完成起降航母训练,战机美丽雄健的起降身姿,相信会永远定格在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的脑海中。然而,11月25日,就在辽宁舰完成训练任务靠岸后,罗阳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殉职,享年51岁。
“自己整个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非常欣慰” 按照计划,罗阳登上辽宁舰,参加舰载机歼-15的起降训练任务。对航母和歼-15飞机来说,这个训练至关重要。
作为歼-15飞机的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感到责任重大、心潮澎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和罗阳一起在辽宁舰上参加训练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党委书记褚晓文说。
歼-15成功起降后,罗阳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由于此前训练任务异常繁重,加之船上有保密要求,直到任务成功完成后,他才跟妻子通了一次电话。罗阳对妻子说:“自己整个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非常欣慰。”没想到这次通话就成了他和家人最后一次通话。
“从上航母前一周到最后牺牲、罗阳的行程紧张,非常劳累。”褚晓文告诉记者,“他率沈飞参加珠海航展,然后飞到北京参加会议,回到辽宁后又搭乘直升机飞赴大连辽宁舰,可以说是马不停蹄。上了航母,把东西放好,他一分钟都没有休息就上了塔台。”
褚晓文回忆,自己曾劝罗阳休息一会儿再干。“前面耽误的活儿太多了,得赶回来。”罗阳这样回答他。
罗阳在航母上的各个监测点一丝不苟地检查,检测各个系统;晚上参加海事协调会,和试飞人员沟通。
褚晓文说:“他非常疲惫。要知道,除了歼-15飞机,罗阳还承担着多个重点型号的任务。”
也许是前期的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透支了罗阳本来强健的体魄。11月25日12时许,罗阳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英年早逝。
据了解,罗阳原来每年都会做体检,未曾发现什么异常。今年由于工作异常忙碌,集团年初的体检,他没能参加,潜在的心脏问题也没有机会被发现。
“航空报国是使命,不是荣誉” 前20年研发设计飞机,后10年制造生产飞机,这是罗阳30年航空报国的人生轨迹。
罗阳1982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中航工业集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任设计员,先后担任九室党支部副书记、织部副部长、部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我们这一代人,有着自觉承担国家使命的责任感。”褚晓文说,“尤其是航空工业的人,有着强烈的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担当意识。”
罗阳服务过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飞集团曾为中国贡献了歼-6、歼-8等几代主力战机。
近年来,作为我国重要的开击机制造基地之一,沈飞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型号任务。
“沈飞的责任实质是国家责任。”罗阳生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人的特殊性。和一般企业相比,沈飞有8个字,恪尽职守不负重托”。
“航空报国是使命,而不是荣誉。”这是人们记住的罗阳生前的一句话。
(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罗阳曾就读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小学天星桥中学。
②罗阳殉职后网友留言:“中国的强大,每一步都充满着艰辛有汗水有泪水,更有热血!为国家强大而献身的人永垂不朽!”“当歼-15展翅腾飞的时候,我们要感谢‘罗阳们’勤勉踏实地工作,为了国力的提升,罗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向他们致敬!”
③歌颂罗阳的歌曲《我的英雄》:当我叫你英雄的时候,你是否听见?双手化翼梦想翱翔蓝天。转身瞬间你的身影海天间我懂了什么是永远。等到这一天却说了再见海的声音呼唤,回头看一眼。壮志豪情已是云霞满天,长长的海岸线,一行行永恒的诺言。等到这一天却有些缠绵浪涛挽留落在梦里的火焰生命这样成为阳光点点,深深的大海里,一次次耀眼地闪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第一段先写舰载机歼-15的成功起降,接着却笔锋一转,写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殉职,大喜继之以大悲,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撼。
B.文章善于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而罗阳的语言朴实自然,浅显易懂,没有什么大道理,着意突出了罗阳低调踏实、平易近人的一面。
C.罗阳以身殉职,为国家使命而牺牲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与他在重庆求学期间受到的红岩精神的深刻影响密不可分。
D.罗阳自觉承担国家使命,为了国力提升而勤勉踏实工作,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而可歌可泣,值得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褚晓文的这句话道出了罗阳承受的巨大压力和肩负的重大责任,超乎常人想象。
B.“自己整个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非常欣慰。”这是罗阳与家人最后一次通话时说的话,反映了罗阳完成重大使命后的如释重负之感和由衷的自豪。
C.“沈飞的责任实质是国家责任。”这反映出罗阳在处理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时,具有超越一般企业家的觉悟和思想境界。
D.“航空报国是使命而不是荣誉。”这说明在罗阳的心里,使命和荣誉是不可得兼的,有时为了国家使命,必须舍弃个人荣誉。
(3)在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每个人都应具备将个人价值融汇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时代精神。你认为罗阳身上具有怎样的时代精神?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探究。发布:2025/1/10 8:0:1组卷:1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毛泽东传•序曲
[美]罗斯•特里尔 黑发分头下温和的面容,柔软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颚上的黑痣。“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评论道,“他没有周恩来的清秀,但是显得慈祥宽厚。”
年逾82岁,毛泽东的外貌没有很大的改变。只是青年时看上去略有焦虑,在官邸里,这位领袖显得雅致、悠然自得。他渐渐地发福,同时也失去了知识分子热情的神态,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他看上去像一头海象。”一位在他有生之年见过他的泰国领导人说,“一切都显得气宇轩昂。”
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给人的印象是能同时眼观六路。毛从来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
他善穷经据典,使来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他把手伸进裤子扪虱子的粗举又会把来访者吓得目瞪口呆。脸部的上半部分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阔的前额,探索的眼睛,长长的头发。下半部分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厚的嘴唇,高隆的鼻子,稚童般的圆圆的下巴。
毛泽东的步态并不优雅,他步履蹒跚。美国妇女活动家史沫特莱带着政治的和个人的热情在20世纪30年代曾试图让毛唱歌跳舞——与她轻易地跟其他中共领导人所做的一样一一但最后不得不快快地放弃这种努力。“高傲和自重妨碍了他的跳舞。”在这同一时期认识毛的一位流放中的日本共产党人野扳参三说,“他的舞姿看上去像在做操。”毛泽东跳舞不合节奏。
毛泽东出击时从不错过目标。而他的这种平衡——如果存在平衡的话——是来自对手的撞击。他说自己既有虎气,又有猴气。他的性格中冷酷无情的一面和幻想狂热的一面不断交替出现。
他的笔迹表明,他是一位随心所欲而不会为戒律所困的人。那些字体则大则小,龙飞凤舞,用绅士派学者的标准衡量,这并不是“好”书法。
因为毛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所以人们绝不知道他深深的城府里会随时流出些什么。尽管毛是一位温和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也有脾气。来自密苏里州的记者埃德加•斯诺,早在30年代就见到毛,他说,毛对任何事情从不持中立或消极态度。毫不奇怪,毛并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戴,至少不像周恩来那样一一这位高级官员甘愿立于毛的身影之下;或者不像朱德那样——这位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总司令坚韧、不拘小节、笑口常开(史沫特莱成功地使他们二人与自己跳舞)。
“我简直不知怎样与毛交谈,”一位与毛和周恩来都打过交道的印尼人说,“与周恩来而不是与毛在一起一一可以有热烈的讨论,你会完全知道你的位置。”
毛生于1893年,逝于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几乎天翻地覆。封建王朝被推翻。战争像有轨电车一样去而复来,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密友翻脸。斗争的火炬传给新的一代,而他们并未感到像毛在燃烧时的那种热度。
他活着就是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毕生使命,这位幸存下来的农家子看上去更像一位先祖而不是政治家。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没有缺胳膊少腿或失去眼睛。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
怎样说才贴合毛泽东的形象?农民造反者?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来的群氓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
军事统帅家?他说过,他的胃口从未像战争时期那样好过。
诗人?如果他置一切于不顾,去吟上几句诗以表达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描绘中国山河的壮丽,就难以结束一场战斗。
近代以来,许多中国的爱国者出国寻求到了使苦难中国获得新生的手段吗?毛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有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一一中国起死回生。
帝王?他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藐视束缚中国人民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然而最终,或许他自己也感到绝望,他树立了一面天子出言皆金科玉律的镜像,这可怕地表明,旧世界老是附在新世界身上而再生。
(摘编自《毛泽东传》,有改动)(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在内容上,精练地概括了毛泽东一生丰富的革命经历,表明毛泽东的一生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相连的事实。
B.毛泽东的性格有“两重性”:他既有“虎气”,又有“猴气”;既有冷酷无情的一面,又有幻想狂热的一面。
C.毛泽东随心所欲而不会为戒律所困,他写的字字体则大则小,龙飞凤舞,但是非常符合书法规则。
D.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中国起死回生。
(2)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这句话言简而意丰,请简析它在文中的作用。发布:2025/1/1 1:30:1组卷:3引用:1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题。
罗阳:才见霓虹君已去 英雄谢幕海天间 我国自主研制的舰载机歼-15顺利完成起降航母训练,战机美丽雄健的起降身姿,相信会永远定格在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的脑海中。然而,11月25日,就在“辽宁舰”完成训练任务靠岸后,罗阳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殉职,享年51岁。
“自己整个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非常欣慰” 按照计划,罗阳登上“辽宁舰”,参加舰载机歼-15的起降训练任务。对于航母和歼-15飞机来说,这个训练至关重要。
作为歼-15飞机的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感到责任重大、心潮澎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和罗阳一起在辽宁舰上参加训练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党委书记褚晓文说。
歼-15成功起降后,罗阳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由于此前训练任务异常繁重,加之船上有保密要求,直到任务成功完成后,他才跟妻子通了一次电话。罗阳对妻子说,“自己整个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非常欣慰。”没想到这次通话就成了他和家人最后一次通话。
“从上航母前一周到最后牺牲,罗阳的行程紧张,非常劳累。”褚晓文告诉记者,“他率沈飞参加珠海航展,然后飞到北京参加会议,回到辽宁后又搭乘直升机飞赴大连‘辽宁舰’,可以说是马不停蹄。上了航母,把东西放好,他一分钟都没有休息就上了塔台。”
褚晓文回忆,自己曾劝罗阳休息一会儿再干。“前面耽误的活儿太多了,得赶回来。”罗阳这样回答他。
罗阳在航母上的各个监测点一丝不苟地检查,检测各个系统;晚上参加海事协调会,和试飞人员沟通。
褚晓文说:“他非常疲惫。要知道,除了歼-15飞机,罗阳他们还承担着多个重点型号的任务。”
也许是前期的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透支了罗阳本来强健的体魄。11月25日12时许,罗阳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英年早逝。
据了解,罗阳原来每年都会做体检,未曾发现什么异常。今年由于工作异常忙碌,集团年初的体检,他没有能参加,潜在的心脏问题也没有机会被发现。
“航空报国是使命,不是荣誉” 前20年研发设计飞机,后10年制造生产飞机,这是罗阳30年航空报国的人生轨迹。
罗阳1982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任设计员,先后担任九室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从事研发及负责人20年后,罗阳2002年7月改任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副董事长,后任董事长、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2008年12月兼任中航航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分党组成员。
“我们这一代人,有着自觉承担国家使命的责任感。”褚晓文说,“尤其是航空工业的人,有着强烈的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担当意识。”
罗阳服务过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飞集团曾为中国贡献了歼-6、歼-8等几代主力战机。
近年来,作为我国重要的歼击机制造基地之一,沈飞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型号任务。
“沈飞的责任实质是国家责任。”罗阳生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人的特殊性。和一般企业相比,沈飞有8个字,‘恪尽职守、不负重托’。”
“航空报国是使命,而不是荣誉。”这是人们记住罗阳生前的一句话。
(材料来源:《人民日报》,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罗阳曾就读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小学、天星桥中学。
②罗阳殉职后网友留言:“中国强大,每一步都充满着艰辛,有汗水,有泪水,更有热血!为国家强大而献身的人永垂不朽!”“当歼-15展翅腾飞的时候,我们要感谢“罗阳们”勤勉踏实地工作,为了国力的提升,罗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向他们致敬!”
③网传歌颂罗阳的歌曲《我的英雄》:“当我叫你英雄的时候你是否听见?这一去请不要走得太遥远,当我叫你英雄的时候我泪流满面,双手化翼梦想翱翔蓝天,转身瞬间你的身影海天间,我懂了什么是再见,你在眷恋我在想你的海边,我懂了什么是永远,等到这一天却说了再见,海的声音呼唤回头看一眼,壮志豪情已是云霞满天,长长的海岸线一行行永恒的诺言,等到这一天却有些缠绵,浪涛挽留落在梦里的火焰,生命这样成为阳光点点,深深的大海里一次次耀眼的闪现。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最合理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先写我国自主研制的舰载机的成功起降,接着却笔锋一转,写现场总指挥路罗阳的英年殉职,大喜继之以大悲,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撼。
B.文章善于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而罗阳的语言朴实自然,浅显易懂,没有什么大道理,着意突出来罗阳低调踏实、平易近人的一面。
C.罗阳以身殉职、为国家使命而牺牲来最可宝贵的生命,这与他在重庆求学期间受到的红岩精神的深刻影响密不可分。
D.罗阳们自觉承担国家使命,为了国力提升而勤勉踏实工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而可歌可泣,值得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合理的两项是
A.“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罗阳的这句话道出了他承受的巨大压力和肩负的重大责任,超乎常人想象。
B.“自己整个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非常欣慰。”这是罗阳最后的话,反映了罗阳完成重大使命后的如释重负之感和由衷的自豪。
C.“前面耽误的活儿太多了,得赶回来。”这是罗阳拒绝休息的理由,也足见罗阳的工作责任心之强,工作热情之高。
D.“沈飞的责任实质是国家责任。”这反映出罗阳在处理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时,具有超越一般企业家的觉悟和思想境界。
E.“航空报国是使命,而不是荣誉。”这说明在罗阳的心里,使命和荣誉是不可得兼的,有时为了国家使命,必须舍弃个人荣誉。
(3)有人评论说:“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请从材料中找出此论的相应论据。发布:2025/1/10 8:0:1组卷:0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