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追寻深沉
——《故都的秋》赏析
江锡铨(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
《故都的秋》写于一九三四年八月。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郁达夫描绘了故都北京秋天如诗如画的、几乎臻于完美的风物景致,表达了对于故都清秋的虔诚向往与崇仰。那是一种超常的深情。应当如何理解、把握作者的这种宗教般的情感和礼赞呢?我以为,要想读出《故都的秋》的深厚蕴藉,似乎应当同时关注作者其他的关于北京和关于秋天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作者在将近两年之后的一九三六年五月所写的另一篇散文《北平的四季》——后者几乎可以说是前者的“互文”与注释。
      就是在《北平的四季》中,作者再一次比较了南方的秋天和北方尤其是北京的秋天,重申了他的“抑南扬北”的见解:“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Indian Summer(小阳春——引注)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也是在《北平的四季》中,作者再一次近乎偏执地表达了对于北京的一往深情。作者说,在自己的“前半生住过”的、“不在少数”的“中国的大都会”中,虽然各有特点,然而,“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在作者的心底眼中,“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于是便有了作者笔下意味无穷的《北平的四季》。在写完了冬、春、夏三季的横生妙趣之后,作者表示,两年前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一遍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然而仍然觉得意犹未尽,忍不住又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个十分精彩的段落,并且为《故都的秋》留下了一条注脚:“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
“百读不厌的奇书”——这或许可以看作作者对“故都的秋”神奇魅力的形象诠释。“故都的秋”美就美在它的清、静、悲凉,美在它的“色彩浓,回味永”,美在它的“百读不厌”的浓郁的书卷气,美在随处可见的“深沉的地方”。当然,这是需要像作者那样潜心细致地去“翻阅”,去追寻和体味的--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这些“深沉的地方”是与故都北京深厚的文化积累,同时也是与作者和读者的传统文化素养所生发的“遥想”相联系的。所以,作者“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经历了千百年岁月淘洗的名胜景观,似乎注定会引发作者的思古之幽情,遥想起与这些景观相关联的历史文化的悠远和深沉。而且,这“深沉的地方”并不仅限于名胜古迹,而是普遍到几乎无处不在——好像故都秋天的一草一木,全都植根于“典丽堂皇,幽闲清妙”的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之中。如作者所说,即便不去寻访那些名胜古迹,“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似乎还保留着白居易《长恨歌》时代的“上穷碧落下黄泉”的高远与幽渺的天色;当我们“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的时候,就不仅“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或许还会自然而然地感悟到杜牧的诗意——“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七夕》;而“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几乎是立刻就把我们带回了柳永的《雨霖铃》的境界,耳畔似乎还萦回着这位落拓的屯田员外郎由“寒蝉凄切”所引发的千种风情无处诉说的深长幽怨;至于那“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来的秋雨,以及老北京们用“平平仄仄”的“歧韵”念出来的“一层秋雨一层凉”的感慨,似乎也会令我们联想起在秋风秋雨中的古轩亭口被难的秋瑾烈士的绝命诗句,联想起这位刚烈不让须眉的鉴湖女侠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千古浩叹……所以作者说,“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而这“中国的秋的深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追寻深沉——或许可以用这四个字来概括《故都的秋》的命意。据郁达夫的日记记载,二千余字的《故都的秋》是在一九三四年八月十七日,在他到达北平第四天的一个上午一挥而就的。而此前在青岛避暑四十日,却没有写出一篇《青岛的夏》来:或者说经过青岛四十日的苦苦思索搜寻,在故都的秋色中豁然开朗,有如辛稼轩之人灵山的重峦叠嶂——“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辛弃疾:《水调歌头•灵山齐庵赋,时筑堰湖未成》),郁达夫也是在故都的街头巷尾这些“深沉的地方”,发现了“雄深雅健”的大块文章,发现了季节化了的中国历史文化精神,在一定的意义上也许可以说,这篇《故都的秋》实质上更像是一首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秋声赋》,是对金色的、成熟的、蕴藉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礼赞和追寻。
      追寻深沉——或许也可以用这四个字来概括郁达夫写作《故都的秋》前后思想情绪的主旨。一九三三年四月,郁达夫由上海移家杭州定居。他的本意,大约是要逃避沪上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高压和白色恐怖,同时也远离文艺界的纷争。写于半年前的小说《迟桂花》,已流露了避世隐居的去意。然而,郁达夫很快就发现,“杭州一隅,也决不是世外的桃源,这样要捐,那样要税,居民的负担,简直比世界哪一国的首都,都加重了”。当时,中国北方战云密布,继东北沦陷之后,日寇又相继占领了山海关和承德,进而觊觎整个华北乃至全中国。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郁达夫惟有借用自己旧日的诗句来抒写心头的愤懑和无奈:“烽火满天殍满地,儒生何处可逃秦?”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从表面上看他似乎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或流连诗酒,或徜徉山水,或品茗赏花,或浏览闲书。然而,实际上他生活得并不轻松。一方面,他是一个靠卖文为生的自由职业者,没有别的经济来源,手停口停;另一方面,一个有责任心的正直知识分子的良知和长期从事进步的、革命的文艺活动的经历,又使得他无法忘情于世事,为换钱度日而敷衍塞责,去写那些媚俗的无聊文字。这样一来,他便常常陷入想写的不能写,能写的又不想写的创作苦闷之中。一九三三年八月,他在一首纪游诗的诗后写道:“近来生活为左右所夹,颇觉烦闷,精神躯体,都不能自由,创作生活,怕将从此告终矣”。在第二天的日记里,他又这样写道:“想做东西,终不能动笔,当决计离开杭州”。“决计离开杭州”自然只是愤言而已,但如果用这里的“杭州”指代内外夹击、庸碌烦闷的日常生活,则大体上是符合郁达夫彼时彼地的思想情绪的——实际上,《故都的秋》的“抑南扬北”的抒情基调,对于人在南国之秋中只能“浑浑沌沌”度日的鄙夷,似乎还保留着“决计离开杭州”的余愤。
      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在难耐的酷热中“决计离开杭州”(当然只是暂时的),去青岛避暑。八月又转赴北平。好像忽然眼前一亮,一下子发现了寻常巷陌中处处可见的,与中国历史文化精神息息相关的“深沉的地方”,一下子走出了“浑浑沌沌”,于是也就一下子写出了《故都的秋》——我们读《故都的秋》,如果读得细一些,似乎还可以听到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喜不自禁,乃至喜极而泣的深长感喟。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文中的“秋天”、“故都”、“北方”、“南方”、“色彩浓”、“回味永”等“关键词”,大约也都不是普通的、单纯的季节概念、地域概念和形容词组,这些“关键词”的背后,也都蕴涵着时代、历史、社会、人生的大课题。从一定的意义上也许可以说,作者所挚爱、所追寻的“故都的秋”,其实正是经过千秋岁月淘洗的,深沉的,清、静、悲凉的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象征。
      在我看来,作者的挚爱与追寻,实质上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深挚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彼时彼地,“故都的秋”已在异族侵略者的觊觎与威胁之中,作者希冀通过自己“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描述,让维系着中国文化精神的“故都的秋”长存人世间。作者一介寒儒,手无缚鸡之力,虽无保卫故都的勇武,却不乏与“故都的秋”共存亡,甚至是以自己的生命换取“故都的秋”永世长存的气概。这篇散文没有一个字提及抗日救亡活动,但联系彼时彼地的政局形势,联系郁达夫一贯的思想言行和他以后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当我们读到这篇散文的结尾,读到“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的时候,仍然能够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挚爱与追寻,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只是表现了作者独异的甚至是偏执的审美感受的文字中,读出深层的大义凛然的悲壮来。两年后,日寇策动“冀东事业”唆使汉奸“自治”,整个华北岌岌可危。而在此时作者所写的,前述《北平的四季》中,在那从容不迫,如数家珍的娓娓诉说中,依然隐隐约约可以感受到那一种凛然,那一种悲壮--
      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
这里的“南方”和“北平”原有的地域意义,似乎显得更加淡漠了。而对于“真正的秋”“得感至极而涕零”的强烈的情绪反应,与国难当头,侵略者步步紧逼的严峻形势,显然是不无联系的。同样,这里作者所追寻,所为之感激涕零的,仍然是北平的秋天中的“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仍然是《故都的秋》中“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这样一些“深沉的地方”。孕育了这样深沉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秋天是令人心驰神往的,而拥有这样的秋天的国土和民族,则是不可战胜的——如果我们能够这样解读《故都的秋》,那么我们可能就会联想起诗人艾青在抗战爆发之初,同样是为悲哀的北国的风土物候而感激涕零所写下的,同样凛然悲壮的诗篇《北方》: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贫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
      又是北方。还有茅盾的《白杨礼赞》中伟岸的白杨林掩映的北方,还有郭沫若的《屈原》中与楚地隔水相望的,汉水之阳那广袤的北方……在那样一个时代和那样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情绪之中,“北方”似乎不仅是,或者说主要并不是一个自然地域,更是一个社会地域、心理地域,那进而似乎更多地萦系着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文化人们的心神。闻一多说过,“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爱祖国是情绪底事,爱文化是理智底事。”理智的爱不一定时时处处激情溢于言表,但也许是更深沉,更持久,更刻骨铭心的爱。《故都的秋》所表达的,正是郁达夫对于祖国的一片挚爱——心醉神迷的,纤细的审美感触所掩映的,对于故都秋声秋色中深沉的文化底蕴的追寻,对于“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这样一些“深沉的地方”的理智的、执著的追寻。这是诗人郁达夫忘情吟颂的,也是志士郁达夫舍生取义的根基之所在。《故都的秋》也因作者追寻深沉与深沉的追寻而永驻人间。
《故都的秋》审美意象构成解读
苏金良
《故都的秋》中的诸多意象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据传达感情暗示思想的需要,按照某种向心力而相互呼应粘合形成的意象群体。笔者认为,解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可以从以下四组意象构成的整体画面去赏析:
      第一组意象——萦绕着皇家气息的故都的秋的意象。这之中突出的是“故都”,凸显的是“气息”。如果剔除特指的“故都”,北方秋的意蕴、气息、味道还会是作者心中所思、所梦、所念的吗?虽然全篇没有着意进行酣畅淋漓、泼墨重彩的描绘,只是在不经意间有所流露,如“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萦绕着、暗含着这股故都的气息、皇家的气息、文化的气息。
      第二组意象——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的秋的意象。这里面,作者是在拿南方的秋的纤细柔弱与北方的秋的雄迈豪放、悲壮苍凉作对比,凸现的是北方的秋的“雄”气、“雄”味、“雄”魂。“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而江南的秋,“草木凋的慢,空气来的润,天空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所以作者“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第三组意象——秋声、秋色、秋味、秋姿、秋形,凸现的是“秋味”。
      ①号镜头——北国的秋槐。粗犷中见细腻,极尽其柔软的感觉。
      ②号镜头——秋蝉的残声。是否是秋的残缺的美呢?抑或是忍隐在“秋日胜春朝”当中的一丝哀怨呢?
      ③号镜头——秋雨。其实是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的秋雨,所以,“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为北方的秋增添了一层平平仄仄的韵律……
      ④号镜头——北方的果树。使灰冷、肃杀、苍凉、清寂的北国之秋拥有了金黄色的、绝好的时日,也使故都的秋笼罩了一层皇家气派而更加显得浑厚、深沉、磅礴、生机无限……
      第四组意象——以“天”作为大的背景。秋风秋雨,秋树秋花,秋情秋怨,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可以尽情地在这个背景中描摹挥洒,也只有在这个背景中,才更能表现出故都的秋的意境和作者对故都的秋所特有的钟情、怀恋、寄寓。
      这四种意象,作者是以“秋味”为魂,以皇都“气韵”为魄,以南北方秋色的对比为体,以“天空”为背景,勾勒、营造、组接成故都的秋的格调、秋的意蕴、秋的味道——深沉、幽远、严厉、萧索、深情。
《故都的秋》采取色彩意象和姿态意象构成了立体的多彩多姿的和谐的秋的意象,遵循读者的阅读审美规律——意象的组合依照某种外在的可感的顺序或联系进行有层次有步骤的更替与转换。这种组合形式并不排斥意象的跳跃、叠加与交叉,但从这些意象组合的过程中可以找出一条明确的轨迹来。
      ①从整体上看其意象营构的手法:历历在目→层层浸染→声声入心→点点关情。
      ②错落有致,勾连照应:在对比中见秋味,在递进中相浸染。故全篇的每一处、每一笔无不与作者的用意、用心相贯通。各个角落的文字一进入读者的眼帘就立即鲜活起来,好像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尽显其故都的秋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
      ③拟人拟态拟物,一幅南北情侣秋天对话图。
(1)请你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qián
qián
蕴藉
yùn jiè
yùn jiè
衍塞
yǎn sè
yǎn sè
mèn
mèn
觊觎
jì yú
jì yú
 岌岌可危
jíjí
jíjí
(2)请你认真阅读两篇文章,想一想两位作者的理解角度有什么不同,你更欣赏哪篇文章,说一说你欣赏的理由。

【考点】散文
【答案】qián;yùn jiè;yǎn sè;mèn;jì yú;jíjí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8引用:1难度:0.7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与稻田重逢
    谢枚琼
          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
          ②老家地处丘陵地带,村民往往按其形状和所在地或其他缘故,给一丘丘稻田命名。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长方形的就叫长条丘,荷叶状的叫荷叶丘。在昌蒲洼的田就叫昌蒲丘,在尖子山脚的就是尖子丘。从荒地上挥汗如雨地拓出来的,那就叫新开丘好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③每一丘稻田即是每一家的孩子,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比喻。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④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长方形,显得规整,足有五亩三分。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里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分田到户时,爷爷靠运气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邻居槐三爷见了,半是调侃半是妒忌地讲:转什么转呢,别人又搬不走你的田。
          ⑤田是好田,种田的亦是好手。爷爷在长丰大丘干得风生水起,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
          ⑥后来,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长丰大丘被槐三爷家的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当时爷爷已八十高龄,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有次新初随口说了一句:“老伯你就莫操长丰大丘的闲心喽!现在种田也有新法子了呢!”给爷爷呛得半天不吭声。自此,他的心思便转移到了自家屋后的菜地里。
          ⑦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子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打工的行列南下北上。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那时的爷爷经常搬把竹椅子倚门而坐,望着长丰大丘叹着气。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
          ⑧爷爷奶奶过世后,父母随我住到了县城,一年到头已难得回老家一趟。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经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淡去。只是父母还会在家里,不时提及一丘丘稻田的名字。我理解和田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父母对于田地的那份情感。他们骨子里和爷爷一样,把自己的一生与田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父母的语气里自有一份难以排遣的无奈。母亲自言自语道:有什么法子呢?又没有哪个愿意来种。
          ⑨阳春三月的一天,正是水桐花开的时节,母亲意外接到了新初打来的电话。原来新初回到了村里老家,他不想再南下打工了,打算回来好好种田,问母亲闲置在村里的田能不能让给他种。新初许诺,下次给家里送新米来。父亲在一旁搭话:“一粒米都不要你送,只管种好。”新初抑制不住高兴的心情,话也多了起来。他告诉母亲,现在种田可轻松多了,他已经添置了崭新的农机农具,什么耕整机、插秧机、施肥机,都配了好几种了,政府给补贴了上万元,自己花不了几个钱。特别是乡里专门派了督导组下到村子里,帮着把基本水利建设搞好了。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
          ⑩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驾车陪父母回家。父母望着车窗外的乡野田畴,满目的青色让他们的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了。他们指点着视野里那一丘丘稻田,大湾丘、四方丘、枫叶丘……像久别后的重逢,如数家珍。
          ⑪他们最关心的当然还是长丰大丘。站在老屋前的地坪中,一眼就能看见长丰大丘里浮起的那一层盈盈新绿,着实让人一番惊喜。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我仿佛嗅到了稻花香的清新,让人陶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1)根据时间线索,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 长丰大丘与春树塘 家人态度
    儿时 田里有黑油油的泥,塘里有水 向往、喜爱
    上世纪90年代起 田里杂草丛生,塘里堆满淤
     
    接到新初电话时
     
    高兴、欣喜
    周末回家时 浮起新绿
     
    (2)简要赏析第④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
    (3)“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我仿佛嗅到了稻花香的清新,让人陶醉。”读着该句,此时的你一定会想到了丰收,一定会情不自禁的吟起下面选项中的哪两句,请选出最符合语境的一项
     

    A.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D.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4)揣摩标题是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途径,本文标题是:“与稻田重逢”,你认为好在哪里?

    发布:2024/12/27 3:30:2组卷:65引用:3难度:0.3
  • 2.飘香的生命
          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这是桂花香吧。”
          这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偷偷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的凋零。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而那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就是如此啊!
    (1)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人心脾     
     
    零      静
     

    (2)把下面的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3)照样子把成语补充完整
    例:口是心非
     
     
     
     
     
     
     
     
    (4)第三自然段中画线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和“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6)《飘香的生命》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什么感悟?
     

    发布:2025/3/9 18:30:2组卷:7引用:2难度:0.0
  • 3.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我煨暖了,你离开的背影
    吴钧尧
          ①孩子,我想起你的“四脚兽”时代。你十个多月时,你妈妈出公差,我把你托给楼下的余妈妈照看。我把你送到她家,看到余妈妈摆弄满桌子的玩具,吸引你注意。你看到五颜六色的玩具,咿咿呀呀地扭着小腰、伸出小手去抓。余妈妈偷偷转身,努起嘴、皱着双眉,那表情任谁看了,都知道她正努力调动脸部所有肌肉,催促我“走、走,赶快走”。孩子,我走得急,仿佛余妈妈的表情真的挤出声音了。
          ②我回到七楼家里,望了眼楼下庭院。你一定不知道,你跟我的距离只有短短半分钟,我却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把思绪转回写作计划。傍晚,我到余妈妈家接你,余妈妈正在厨房忙碌,上午吸引你注意的玩具散落一地,已无法提起你的兴趣。你坐在客厅深处,灯光稀微。你四处张望,欲哭的表情里满是孤独、失望。你看见我,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就如一头奔驰的豹,朝我奔过来。两只手掌,一前一后,嗒嗒嗒地,声势与速度同等威猛。
          ③我大步上前,一把捞起你
          ④孩子,我离开你之前,当然偷偷瞄你。你当时被玩具吸引,没有回头。我很好奇,若你玩腻之后,会怎样搜寻我的背影。这让我想到我母亲。
          ⑤孩子,我很少与你说,小时候我也曾跟你一样,搜寻爸爸妈妈的背影。有一次,妈妈带我进城,我们到了堂姐的冰果店。我喜欢冰果店中陈列在玻璃后形形色色的冰品。我贪吃刨冰,沉迷在甜香中,压根忘了妈妈什么时候不在了。堂姐促狭地说:“你妈妈不要你了。”我慌慌张张,四处搜寻不到妈妈,竟相信了堂姐的话,凶猛地哭了。孩子,当时我相信妈妈是我的全部世界,就像你相信,我的胸膛是你永远的操场。孩子,你年岁渐长之后,是否渐渐感到亲情间的某种倾斜,总是长辈费心照看晚辈,晚辈偶一回眸,长辈就感激涕零。
          ⑥下一回,凝望妈妈的背影时,我已经是“男人”了。
          ⑦高中毕业后,我成了一名军人。
          ⑧新兵训练中,“五百米障碍”是最大的考验。它的项目有快跑、爬竿、跳壕沟、爬矮墙、持枪匍匐前进、通过低矮的铁丝网。一次操练,看见身高一米九的大个子,攀爬两公尺高的“矮墙”,竟蹬不过去,一米六多的矮个,反而飞跃而过。我和战友不禁窃笑。等轮到自己上阵,正式戴上钢盔、系上腰带、背上枪,通过“五百米障碍”时,却在“矮墙”前手软脚重过不了关。
          ⑨当时,每逢假日,妈妈会不顾舟车劳顿来看我。她带来零食,看着我狼吞虎咽。我常想,当时妈妈的心中,必定是两难,________。
          ⑩每次分别,我都目送妈妈走上交通车,凝望微胖的妈妈蹒跚上车的背影。车子开动了,我看见妈妈频频挥手,好像在说,别送了,回去吧。
    ⑪孩子,交通车离开以后,我没有回到营舍,而是来到五百米障碍场苦练。先持装备爬竿,再战矮墙,我一次一次地挑战它。几天后,测验成绩出色,我望着妈妈上车的地方,喘着粗气说:“妈妈,我做到了!”
    ⑫孩子,那一刻我的心情,多么像你,豹一般的四脚兽,快速奔向我。只是我已经站了起来,用一个儿子的独立姿态,轻轻煨暖妈妈的背影。
    【注释】①煨(wēi):用微火慢慢地煮。
    在“赏美文•学写作”的读写活动中,老师推荐赏读《我煨暖了,你离开的身影》,并布置了以下两个任务,请你完成。
    (1)请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出妈妈“两难”的心理。(30字左右)
    (2)这是一篇语言生动、情感真挚的文章。请自选角度,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不少于100字)

    发布:2024/12/27 3:30:2组卷:6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