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组以“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蜡烛燃烧的产物
【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小组同学做了如图1实验,用一个大烧杯罩在一支点燃的小蜡烛,并在烧杯内靠近顶部的位置放置适量的硫酸铜粉末和澄清石灰水,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观察到硫酸铜粉末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段时间后烧杯底部有黑色物质。
结论:得到“蜡烛燃烧的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这一结论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OH)2+CO2=CaCO3↓+H2OCa(OH)2+CO2=CaCO3↓+H2O,由上述实验可推断出组成蜡烛的物质中一定含有 碳、氢碳、氢元素。
任务二:高低蜡烛熄灭顺序
项目小组同学分别做了将一瓶二氧化碳缓缓倒入放有高低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里(如甲图)和用烧杯罩住两支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如乙图)。
甲图下层蜡烛的火焰先熄灭,上层蜡烛的火焰后熄灭。本实验中,放置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的目的是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乙图上层蜡烛的火焰先熄灭,下层蜡烛的火焰后熄灭。面对这一异常现象,项目小组同学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石灰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碳酸钙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②空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约为0.03%。
【提出问题】为什么高的蜡烛先灭?
【猜想假设】
猜想1:高的蜡烛先灭是因为产生的二氧化碳在烧杯上层。
猜想2:高的蜡烛先灭是因为烧杯上层的氧气被消耗。
【实验1】为了验证猜想1,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将浸有澄清石灰水的滤纸分别放在烧杯的顶部a处和底部b处,在滤纸上滴加酚酞,变色后,用烧杯罩住点燃的高低蜡烛,观察两处滤纸褪色顺序,如图3。
(1)小明根据现象得出结论:烧杯上层二氧化碳浓度较高,高的蜡烛先熄灭与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有关。他观察到的现象是 上层滤纸先褪色上层滤纸先褪色。
(2)小红却对小明的结论表示怀疑,她收集一瓶80%二氧化碳与20%氧气的混合气体,将燃着的蜡烛伸入收集的混合气体中,发现 蜡烛正常燃烧蜡烛正常燃烧,从而证明小明的结论不正确。
【实验2】为了验证猜想2,小红利用手持技术试验,用氧气、二氧化碳传感器在烧杯顶部测量烧杯内高低两支蜡烛从点燃到全部熄灭后,烧杯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
如图4所示,图中 下方下方(填“上方”或“下方”)的曲线表示CO2浓度的变化。反应后剩余氧气浓度为15.65%,二氧化碳浓度为1.898%,氧气浓度明显下降,二氧化碳浓度却增大不多。
【实验结论】综合实验1和实验2,得出猜想2正确。
【反思评价】
(3)根据图中曲线(装置内氧气浓度)变化分析,在 BB(填“AB”“C”或“D”,下同)点时高的蜡烛熄灭,在 DD点时低的蜡烛熄灭。请解释曲线CD段变化的原因:下部蜡烛不断燃烧,不断消耗上部氧气,所以氧气浓度越来越低,直到D点氧气浓度不足以支持蜡烛燃烧,蜡烛熄灭下部蜡烛不断燃烧,不断消耗上部氧气,所以氧气浓度越来越低,直到D点氧气浓度不足以支持蜡烛燃烧,蜡烛熄灭。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
【答案】Ca(OH)2+CO2=CaCO3↓+H2O;碳、氢;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上层滤纸先褪色;蜡烛正常燃烧;下方;B;D;下部蜡烛不断燃烧,不断消耗上部氧气,所以氧气浓度越来越低,直到D点氧气浓度不足以支持蜡烛燃烧,蜡烛熄灭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129引用:3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