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B

A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B假舆马者,非足也利:对------有利
C假舟楫者,非能水:游泳、游水
D吾尝而望矣跂:踮起脚跟
(2)下列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D

A  于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河内凶,则移其民河东
B  者     假舟楫,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使之然也
C  而     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 焉     积土成山  ,风雨兴
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有青麻头伏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D

A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B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C所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D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努力。
(4)翻译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考点】散文一般实词文言翻译内容理解
【答案】B;D;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1/1 8:0:2组卷:5引用:1难度:0.9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2)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1)下列对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
    B.自者也 贼:伤害
    C.以羊 易:交易
    D.百姓皆以王为 爱:吝惜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非其声而然也 知之
    B.无恻隐之心,非人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
    C.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 不足以举一羽
    D.若火始然 宜乎百姓谓我爱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
    B.知皆扩而充之矣 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
    C.于我心有戚戚焉 在我心里产生了触动
    D.挟太山以超北海 一个人背着泰山超过渤海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段(1)中孟子高度重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心。
    B.文段(2)中孟子亲眼看到梁惠王可怜牛,判断他可以实行王道。
    C.两个文段中均采用的排比手法,凸显了孟子的雄辩语言艺术智慧。
    D.两个文段中孟子都运用了喻证法阐述自身观点,让他人容易理解。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6)两则文段中都提到了“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天下可运于掌”,结合两则文段,归纳总结孟子治天下运于掌的前提条件及具体表现。

    发布:2024/12/7 20:30:1组卷:48引用:4难度:0.5
  • 2.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盛也,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来
    B.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绳索
    C.抑其成败之迹 本:考察
    D.天下之豪杰 举:整个
    (2)下列语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后用兵
    B.尔无忘乃父之志
    C.意气之盛
    D.故方盛也
    (3)下列各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句是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发布:2024/12/7 14:0:2组卷:17引用:2难度:0.6
  • 3.听材料,回答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投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软!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其道也固先乎召(懂得,知道)
    B.士大夫之(类)
    C.师不必于弟子(超过)
    D.六艺经传皆习之(通过)
    (2)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吾从而
    B.云青青兮欲
    C.以赠之
    D.吾道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分别提出了教师的职能在于“传道、受业、解惑”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借助圣人与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批判不良风气,指出“师道之不复”的原因。
    C.“圣人无常师”与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相呼应,并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
    D.结尾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行古道”,交代写作缘由。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像李蟠这样好古文、学习古代道理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5)韩愈批评当时“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是“士大夫之族”,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为什么?

    发布:2024/12/6 19:30:1组卷:1引用:3难度:0.6
小程序二维码
把好题分享给你的好友吧~~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  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4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4.8.2  |  隐私协议      第三方SDK     用户服务条款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