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二)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
      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1)画线句子统领这两段文字,联系全文具体回答,这两个文段中,“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分别指的是什么?
文段(一):
在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上,发现鸟臀目恐龙的化石。
在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上,发现鸟臀目恐龙的化石。

文段(二):
二氧化硅处于超高压状态或被强烈挤压后,会变为一种新的物质“斯石英”。
二氧化硅处于超高压状态或被强烈挤压后,会变为一种新的物质“斯石英”。

二者“对其他领域产生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文段(一)为
大陆漂移学说或板块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或板块学说
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文段(二)证实了
造成恐龙灭绝
造成恐龙灭绝
的原因不是
火山活动
火山活动
,而是
撞击
撞击

(2)两段文字中,作者有三次在括号中加入了对文章内容进行补充说明的文字,请任选其中的两处,先抄写下来,再分析它的作用。
①原文:
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作用:
举“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为例,使人们对“两栖动物”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个具体、清晰、准确的认识,从而明确就像青蛙和蟾蜍不能适应南极的气候一样,恐龙也不能在南极生存。
举“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为例,使人们对“两栖动物”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个具体、清晰、准确的认识,从而明确就像青蛙和蟾蜍不能适应南极的气候一样,恐龙也不能在南极生存。

②原文:
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作用:
这虽然只是一种假设,但在文中它强调了进行这样的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这虽然只是一种假设,但在文中它强调了进行这样的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3)请你将“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改成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
(4)既然“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那么,将文段(二)这个短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改为《斯石英》好不好?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5)文段(一)、文段(二)中两个含义相反的加点的词“确实”与“也许”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相同吗?请分别进行具体分析。
从文段(一)中再找出两个与“确实”含义相近的词
肯定、毫无疑问
肯定、毫无疑问

(6)“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学习或生活中的实际具体阐述自己的观点。

【考点】拓展探究说明文标题
【答案】在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上,发现鸟臀目恐龙的化石。;二氧化硅处于超高压状态或被强烈挤压后,会变为一种新的物质“斯石英”。;大陆漂移学说或板块学说;造成恐龙灭绝;火山活动;撞击;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举“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为例,使人们对“两栖动物”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个具体、清晰、准确的认识,从而明确就像青蛙和蟾蜍不能适应南极的气候一样,恐龙也不能在南极生存。;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这虽然只是一种假设,但在文中它强调了进行这样的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肯定、毫无疑问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89引用:2难度:0.7
相似题
  • 1.当心生活中的核辐射      ①提起核辐射,你首先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或者核电站泄露……而这些不是离我们很远吗?有什么可担心的?如果你真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②核辐射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可以说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在与它打交道。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咳嗽了,医生会给你开一张胸部透视单,看看是支气管还是肺部发炎了--你不是就将胸膛袒露在X射线前了吗?如果是做CT检查,你“吃”进的X射线会更多。这些可都属于核辐射哦。
          ③不过你会说,那是生病了啊,如果身体健康总不会与核辐射“亲密接触”了吧,那也未必。如今大小城市都在大兴土木,新型楼盘不断问世,你如果买了一套新房,新房到手必先装修,而种种装修材料(如瓷砖、复合地板、大理石等)就含有程度不等的放射性物质,经过释放而飘浮于室内空气中,并随呼吸潜入肺部,播下致病的隐患。特别是通风不良时,可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
          ④即使你不买房子,可总得喝水呀,而水也并非“至清”之物,照样存在着遭受核污染的风险。就说矿泉水吧,其中不少水源在流经途中就受到过天然或人为的放射性污染。
          ⑤再说煤炭,常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质。研究分析表明,许多煤炭烟气中含有铀、钍、镭、钋等,可随空气和烘烤食物潜入人体。尽管含量很小,但长期集腋成裘式的积累,仍可对健康构成威胁。
          ⑥至于形形色色的饰品,如夜明珠、化石、奇石、骨艺品等,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一些人甚至收藏成癖。可你知道吗?这些被视为宝贝的东西大多可以产生核辐射,有些产生的核辐射还很强,如用重晶石、莹石以及含磷物质等加工而成的夜明珠就是代表。另外,有些专家还检测到放射性偏高的鹅卵石。若摆放于室内,美则美矣,却将你的健康置于险境之中。前不久,某市环境监测机构为一市民作室内检测,发现室内放射性超过安全标准近一倍,可墙面、地板等装饰材料的放射性并未超标。查来查去,“真凶”最终浮出水面,原来是一快作装饰用的羊头骨艺术品。房屋主任大吃一惊:想不到艺术品背后隐藏着如此险恶的祸患。究其奥妙,可能是动物吃进了某些含铀、镭的东西,致使这些放射性物质沉积于骨骼所致。
          ⑦金银首饰为人们所青睐,常将其作为身份尊贵的标志。殊不知,除纯金(24K)首饰以外,其他的首饰在制作过程中都掺入了少量钢、铬、镍等材质,特别是那些光彩夺目或廉价合成的首饰制品,材质成分更加复杂。美国专家检验了几千件首饰,有近百件含有放射性物质,如果长期佩戴,很有可能诱发皮肤甚至皮肤癌。
          ⑧你喜欢旅游吗?特别是乘飞机观赏大好河山也是人生一大快事。然而,在高空,人们接受的宇宙射线剂量也会增加。
          ⑨由此可见,核辐射就在我们身边。而长期遭受辐射,会使人体产生诸多不适,严重的可造成人体器官和系统的损伤。诸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肿瘤、眼底病变、生殖系统疾病、早衰等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缠上你。
          ⑩当然也不必谈辐射而色变,只要我们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就能将其危害削减到最低限度,而不至于影响健康。因为人体对辐射量有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只要不超过这个范围就是安全的。
    ⑪建议你从生活的细处做起,堵塞核辐射的种种污染途径。例如,房屋装修追求环保;谨慎对待收藏品;住房地址要远离污染严重的地方;遭受放射性污染的水不要直接饮用;金银首饰不宜常戴,常戴的首饰最好先经过放射性物质测定;不要频繁去高原和极地旅游,尽量减少宇宙射线的辐射等。
    (1)生活中的辐射有哪些?
    (2)核辐射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3)怎样才能预防生活中的核辐射?
    (4)将前三段的顺序颠倒一下行吗?请谈一下你的看法。
    (5)选文在语言上有什么显著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发布:2025/1/27 8:0:8组卷:5引用:1难度:0.3
  •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说说低碳生活      ①2009年,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在江西南昌召开,大会向世界发出了值得关注的中国低碳信号。其实,在此之前,低碳生活已经悄然走到我们身边,如今,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态度。
          ②所谓低碳,指的是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指的是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生活和工作中耗用的能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更为健康、更为自然的生活态度,意味着人类要负起保护地球的责任和义务。
          ③那么,如何低碳地享受生活呢?
          ④要过上低碳生活首先要摆脱自己的电动依赖症。因为电动电器会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消耗大量高含碳原材料以及石油,变相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此外,室内设计应以自然通风、采光为原则,减少使用风扇、空调及电灯的几率。
          ⑤其次,在交通方面要尽量节省能耗。如果出行到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工具可以比乘汽车减少17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开车出门的朋友,在购物时,要优先考虑使用轨道交通工具。如果迫不得已开车前往,一定要在购物前列好清单,尽可能一次购足。
          ⑥对于一些不想挤公交、地铁的开车族来说,要牢记以下几点:避免冷车启动、减少怠速时间、尽量避免突然加速、选择合适挡位、避免低档跑高速、用粘度最低的润滑油、定期换机油、高速驾驶时不要开窗、轮胎气压要适当。另外,在购车时,要尽量选择低价格、低油耗、低污染、安全系数不断提高的小排量车。
          ⑦再次,要低耗办公。要尽量多用电子邮件、MSN、QQ等通讯工具,减少打印机和传真机的使用。在午休和下班后要关闭电脑。离开办公桌时,要把电脑调至睡眠状态。笔记本电脑在不使用时要把电池完全放电,尽量不使用外接设备,关闭暂不使用的设备和接口。
          ⑧办公室内要多种植一些净化空气的植物,如吊兰、非洲菊等。它们可吸收办公室内的甲醛,也能分解复印机、打印机排除的苯,并能够咽下尼古丁。办公中的废纸可以集中重复利用或回收循环再用。
          ⑨最后,低碳还跟饮食息息相关。我们每吃一公斤牛肉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约36千克,这其中包括屠宰、加工、运输等过程中众多的能源。相比之下,吃蔬果消耗的能源则要少得多。而我们日常所喝的碳酸饮料和果汁,从工厂处理、灌装、运输到销售,已经耗费了很多不必要的能源,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有些容器甚至是不可降解的,所以很容易造成污染。
          ⑩让我们自觉行动起来,珍惜地球资源,保护我们的生存家园吧!
    选自《中国能源信息网》有改动
    (1)下列说法与原文表述的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从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说起,说明低碳话题已引起中国足够的重视,并开始形成国际影响力。
    B.第⑥段单独提到开车族,这足以说明车辆的碳排放量是最高的,只要大幅度降低车辆出行数量,就能实现低碳生活方式。
    C.社会如果要实现低碳生活,我们就要少吃甚至不吃牛肉,多吃蔬果。
    D.文章分别从电器、交通、办公、饮食四个方面介绍低碳生活。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的作用是以反问引人深思,并与第⑩段发出号召相呼应。
    B.第⑤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如何低碳出行。
    C.第⑥段中,可以删去“一些不想挤公交、地铁的”,这样语言更简洁准确。
    D.第⑨段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方式说明低碳与饮食息息相关。
    (3)请根据上文的知识和内容,结合链接材料,围绕“低碳生活,我们可以做什么”的话题,谈谈你的看法,并提出两点具体可行的建议。
    【链接材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

    发布:2024/12/28 8:0:1组卷:41引用:2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漫话溜索
          ①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山高谷深、水势险急处,往往可见以铁索、藤索或篾索联系两岸的桥,这种桥,即所谓“溜索”,因它以铁索、藤索或篾连系两岸,也称“索桥”。
          ②横断山河谷,水流湍急,岸壁陡峭,雨季河水猛涨,船和竹筏都难以渡江。于是,各式各样的索桥便成了这里的重要交通工具。
          ③溜索,古人称“撞”。《茂州志》中“悬撞度索”和《蜀中广记》中“度索寻撞之桥”等记载,都是先民们对溜索的描述。
          ④最原始的溜索是如何建造的,直到如今,在怒江沿岸的各族群众中还有种种传说。流传较广的一个传说是:当初,沿江种族民众在两岸各选一个臂力很好的精壮男子,在钓鱼线上各拴一石头,两岸对抛,一旦拴着石头的两条钓鱼线在江中相钩连缠绕,就由其中一方把钓鱼线徐徐拉上岸,一方面固定钩连,一方面在鱼线上拴好又粗又结实的藤绳,再由另一方徐徐拉动,最后藤绳横贯两岸,并被固定在两岸的溜柱上,用木棍绞紧,即成溜索。这个传说反映了怒江沿岸各族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征服自然的气概和智慧,也说明了溜索对怒江沿岸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⑤解放前,怒江上没有桥梁,洪水季节,两岸人民相互往来和运输物资无一不靠溜索。那时的溜索,一般是用两根一头高一头低的竹篾索或藤索组成,再架上底兜,过溜时,人、马都得捆在底兜上,离岸时用力推一下,靠“滑梆”在溜索上滑行,有时,还得手脚并用,沿索攀援。常常有人因滑梆和溜索出事坠入江中。解放后,人民政府关心两岸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首先将竹溜、藤溜换成了钢丝溜,有些溜索还配上了滑轮。与此同时,还沿江修通了公路,架起了不少吊桥,交通变得安全方便多了。
          ⑥如今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上,每隔一段都有一对钢质的溜索,一根溜过去,一根溜过来,都有坡度,过溜进既省力,又迅速。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沿岸的各族群众中,十来岁的小孩大多会过溜。有些靠近村庄的溜索,逢年过节,人们还把它当作游戏的工具,你溜过来,我溜过去,欢声笑语,别有一番风趣。
    (1)文章具体说明了哪些内容?
    (2)文章引用怒江沿岸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⑤段画线句中“无一不”的表达作用。
    (4)随着社会的发展,你认为溜索在将来还有无保留的必要?请说说理由。

    发布:2024/12/19 17:0:2组卷:224引用:3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