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开展以“隐士”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隐士整理表
年代 | 隐士 | 信息 | 隐居经历 |
战国 |
![]() |
庄周梦蝶曳尾之龟《北冥有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据说曾隐居在南华山,死后也葬在这里。 |
东晋 |
![]() |
不为五斗米折腰《桃花源记》《饮酒》 | ①___________ |
南朝齐梁 |
![]() |
山中宰相《答谢中书书》 | 幼有独特的品行与操守,博学多才,曾任诸王侍读、奉朝请。永明十年,辞官隐居句曲山。自此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沉醉山水间,尤爱松风,以闻其响为乐。东阳郡守、梁武帝等邀他做官,坚不出山。然而愿意接受武帝国事咨询,人称“山中宰相”。 |
陶渊明传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②。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③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④以为三径⑤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⑥,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⑦,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文选•陶渊明传》,有删节)【注释】①[祭酒]官名。②[赢(léi)疾]衰弱生病。③[瘠(jí)馁]贫困饥饿。④[弦歌]《论语•阳货》记载孔子出游任武城宰,以弦歌为教民之具。后便以“弦歌”为出任邑令的典故。⑤[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⑥[秫(shú)]古指有黏性的谷物,可用以酿酒。⑦[粳(jīng)]稻的一种。
【疏通概括】
(1)阅读材料二,解释加点词。
语句 | 方法 | 释义 |
博学,善属文 | 结合语境 | ① 撰写 撰写 |
公田悉令吏种秫 | 联系课内:悉以咨之(《出师表》) | ② 全、都 全、都 |
麾而去之 | 查阅词典:A.古代供指挥用的旌旗;B.指挥;C.同“挥”(《古代汉语词典》) | ③ C C |
【探究原因】
(3)庄子、陶渊明、陶弘景等都选择了归隐山林,共同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一、二,结合阅读积累加以分析。
【比较阅读】
(4)被贬滁州,与民同乐的“醉翁”欧阳修是否也是隐士?请联系链接材料,结合阅读积累,发表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链接材料】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表达看法】
(5)对于古人的隐居现象,同学们讨论时形成两种不同观点:
①隐居是尊重内心的选择,是对心灵自由、高雅志趣的追求。
②隐居是逃避现实,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不利于社会进步。
你赞同哪种观点?请阐述理由。
【关联迁移】
(6)小组想继续探究名著中的隐士,并准备写一篇小论文,请你一同参与。
[所选论题]探究人物隐居原因,对于理解作品主旨的影响
[可行性分析]你觉得小组这个论题是否值得探究?以下面两个人物为例,结合名著内容和你的阅读体验,阐述你的看法。
A.《三国演义》——隆中的诸葛亮
B.《儒林外史》——王冕
【答案】撰写;全、都;C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19 8:0:9组卷:38引用:2难度:0.5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