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今世界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在世界的各个地区,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富裕,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越来越空虚。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如吸毒、犯罪、艾滋病、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发展中国家把现代化作为自己的目标,人们重视技术、经济、贸易、利润、金钱,而不重视文化、道德、审美,不重视入的精神生活。总之,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一种危机和隐患;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压倒一切的统治地位,而精神的生活和精神的追求则被忽视,被冷淡,被挤压,被驱赶。这样发展下去,人就有可能成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纯的技术性的动物和功利性的动物。因此,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就成了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呼声。
(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B
B

A.当今世界的倾向是: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
B.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严重问题。
C.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是时代的要求。
D.世界面临着追求物质、功利,忽视文化精神的危机与隐患。
(2)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D
D

A.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B.正反论证 对比论证
C.例证法 喻证法
D.例证法 对比法

【答案】B;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5/1/3 8:30:2组卷:1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它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感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人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出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反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喜爱读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成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⑤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2)第①段加点的“后一个世界”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3)文章中划线的句子用到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按照句式仿写一句话。
    (4)第④段末尾引用的笛卡尔和雨果的话属于 
     
    论据,证明了什么观点?

    发布:2025/1/3 7:0:1组卷:7引用:1难度:0.5
  • 2.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古代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的了,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的演变获得一定的认识。为了具体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最好拿一段古代作品来看看。下面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战国策》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篇的头上一段: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把这一段用现代话来说一遍,就会发现有很大的差别。不能光看字形。光看字形,现代不同的字只有四个:昳、曰、孰、吾。可是联系字的意义和用法来看,真正古今一致的,除人名、地名外,也只有12个字:八、我、能、城、国、不、客、从、来、坐、谈、问。大多数的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大致说来,有三种情形。
    (选自吕叔湘《语言的演变》)(1)对选文加点词句指代的对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样”指的是“运动、变化、发展”。
    B.“同一种语言”既包括同一个国家的语言,也包括同一民族、同一时代的语言。
    C.“文字”指的是“书面记载”。
    D.“这些”指的是“离语言不太远的文字”。
    (2)选文第一段关于朱熹与孔子的故事,要证明的观点是
     

    A.语言跟世界上其他万事万物一样也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易觉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C.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会经历不同的变化,从而形成方言。
    D.古人说的话,后世的人是听不懂的,需要借助文字来理解。
    (3)根据选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的演变不仅有地域的差异,也有时代的差异。
    B.作者通过研究古代的文字记录来获得对古代语言的一定的认识。
    C.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最大的差别体现在语音和语法方面。
    D.古代典籍记录的文字必须以语言为基础,但有些离语言是比较远的。
    (4)选文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A.假设论证
    B.引用论证
    C.举例论证
    D.对比论证

    发布:2025/1/3 7:30:1组卷:1引用:1难度:0.5
  • 3.不适合作为读书与成功论据的一句名言是(  )

    发布:2025/1/3 8:0:45组卷:3引用:1难度:0.8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