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饮水与健康》,完成问题。
饮水与健康 ①一个健康的人,有足够的水喝,即使一段时间内不进食,也能维持生命。如果没有水,三天就会导致死亡。如果在酷暑的沙漠中,甚至坚持不到两个小时,死神就会降临。所以《本草纲目》把水放在第一章。中国的先人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的说法。
②为什么水对人如此重要?
③人体内三分之二以上是水。水是传送养分至人体各个组织、排泄人体废物、体液(如血液)循环的载体,是消化食物、润滑关节和各内脏器官以及调节体温所必须的物质。水是含有溶解性矿物质的血液系统的一部分,它同溶解的钙、镁一样,对维持身体组织的健康必不可少。
④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比如可以预防感冒,并使感冒患者早愈。其原因在于,感冒大多数由病毒引起,身体的皮肤和黏膜是防御病毒和病菌入侵的免疫机制的第一道防线,饮足够量的水,可避免皮肤和黏膜干燥,有利于阻止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足够的水可促使人体排除废物,使患者早愈。
⑤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人如果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身体就无法抵御细菌或病毒的入侵。所以我们在心情烦躁时,应多饮水。水本身对人体有安神镇静作用,有利于人体健康。老年人睡前喝少量的水,可很快安神入睡。
⑥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人体衰老的过程,就是人体脱水的过程。例如老年人皱纹增多,就是皮肤干燥、脱水引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例会逐渐下降。已知水占人体的比重,大体如下:胎儿90%、初生婴儿80%、少年75%、成年男子70%、老年男子小于65%。所以,老年人尤其要养成喝水的习惯。
⑦那么人一天需要喝多少水呢?正常人体内的水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摄入和排出量相差无几,变化幅度为1%—2%。 科学家测定,一个体重65千克的中年人,通过尿液、皮肤蒸发等多种途径,每日排出水的总量为2569毫。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每日必须补充2560毫升左右的水。但我们所需的水,不完全来自饮水,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品中也含有水,所以每日需要从饮水中获取的水,约需1200毫升。常用饮水杯容量为200毫升,即每天约需饮6—8杯,才能说饮了足够的水。当然,这是指正常状态,在高温天气和运动、劳动强度大的情况下,还要补充约三分之一的饮水量。
⑧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饮水。好多人误认为纯水机出来的水饮用对身体有好大的好处,其实纯水不含钙、镁等矿物质离子,对人的生长、发育没有好处。人们越来越喜欢用净水机,因为净水机主要是通过直径0.01的超滤膜的高精度净化工艺,对水质进行有效的净化,去除水中可能含有的泥沙、铁锈、细菌、悬浮物、藻类、大分子有机物等多种有害物质,结合KDF、活性炭、复合滤芯等滤料,使净化后的水达到直饮标准。我们平常所喝的白开水富含多种矿物质,能够调节人体体液平衡。到了冬天,人体的维生素摄取量相应少了,在喝白开水时适当补充一些果汁和蔬菜汁既有营养,又能补充维生素。
⑨饮水应该少量多次,要有意识的主动喝水,而不是感到口渴时再喝,尤其是老人的感觉不敏感,更需要及时补充水。早晨起床要喝一杯水,晚上睡前不要喝太多水以免频繁起夜。剧烈运动后不要马上大量喝水,慢慢喝比较好。对于结石体质的人和患有肾结石的人,应该适当多喝水以减少尿盐析出。
⑩还需注意一点:喝可乐等饮料不能代替喝水。饮料多为酸性,经常喝酸性的饮料,会使机体酸性物质增多,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
(1)文章第⑦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每日必须补充2560毫升左右的水”中的“左右”一次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BCBC
A.本文着重说明了饮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和饮水要注意的问题,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B.文章告诉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例会逐渐下降,而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所以,初生婴儿可以不喝水,老年人需要多喝水。
C.“人体内三分之二以上是水”中的“以上”一词可以删去,删去之后不影响原意。
D.本文开头引用先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说法的作用是突出饮水对健康的重要性,点出本文的说明内容“饮水与健康”。
E.不要以喝饮料代替喝水,因为饮料多为酸性,经常喝酸性的饮料,会使机体酸性物质增多,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对我们身体健康不利。
【答案】BC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2/27 2:30:1组卷:34引用:3难度:0.1
相似题
-
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大脑的“顿悟” (1)传说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泡澡时突然悟出可以用浮力原理,来解决耶罗王提出的鉴定新造金冠是否被掺假的棘手难题。美国科学家最近宣布,他们首次通过研究揭示了大脑产生阿基米德式“顿悟”的独特机制。
(2)在阿基米德喊出“我找到了”之后,科学史上不乏在电光火石的刹那悟出惊世发现的传奇。牛顿被树上掉下的苹果砸中脑袋而想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即是另一经典例子。千百年来,“顿悟”作为人类解决科学和其他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基本得到广泛认可。它具有一些与常规解题方法不同的特征,比如说“顿悟”前常有百思不得其解的阶段;灵感突如其来的时候,自己往往并没有意识到在想问题,事后也无法说清究竟是怎么得到答案的。
(3)然而,大脑在“顿悟”过程中的工作机制是否与用常规办法解题时不同,在科学上一直不甚清楚。一些科学家甚至认为,二者在认知机制上完全一样,差别主要在于人们的主观感受强烈程度上。美国西北大学和德雷克塞尔大学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以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顿悟”其实和大脑不同寻常的工作方式有关。
(4)科学家们在4月号网络学术刊物《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上介绍,他们让18名研究对象玩一种字谜游戏,内容是找出一个单词,使它能与列出的其他3个不同英文单词搭配,分别重新组合成三个有意义的新词。每名研究对象在解题过程中都需要报告他们经历过的“顿悟”时刻。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技术对研究对象大脑活动和脑电波的监测显示,“顿悟”的出现与大脑右半球颞叶中的前上颞回区域有密切关系。当研究对象“顿悟”出答案时,这一区域活动明显增强,并在“顿悟”前0.3秒左右突然产生出高频脑电波。通过常规方式获得答案的研究对象则没有这些情况出现。
(5)科学家们由此得出结论,认为“顿悟”的产生有赖于大脑神经中枢独特的活动机制,这一机制为大脑“顿悟”时的独特认知过程提供了支持。他们推断,前上颞回区域能促进大脑将看似不相关的信息进行集成,使人们在其中找到早先没有发现的联系,从而“顿悟”出答案。科学家们称,新研究首次表明,大脑独特的计算和神经中枢机制导致了灵感降临的那些“突破性时刻”。
(6)英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莱尔德评论说,新结果是他所见到的有关“顿悟”最具原创性的研究之一。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则认为,新研究结果有助于消除笼罩在人类创造性思维过程之外的神秘色彩。
(1)根据美国西北大学和德雷克塞尔大学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谈谈“顿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现象。
(2)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认为,新研究结果有助于消除笼罩在人类创造性思维过程之外的神秘色彩,你同意吗?为什么?
(3)分析第四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4)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发布:2025/1/7 8:0:2组卷:7引用:1难度:0.4 -
2.(三)阅读《远古月球也曾有大气层》,完成下列各题。
远古月球也曾有大气层
①浩瀚宇宙,星辰万千,地球因能孕育生命而成为了其中特别的星球。然而研究表明,大约45亿年前,地球刚刚诞生之时,熔岩横流,毒气弥漫,直到藻类生长,氮氧混合的大气层形成,生命才有了适宜的进化环境。那么地球是唯一一个拥有大气层的星球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新发现,大约30到40亿年前,月球也曾拥有大气层。
②人们印象中的月球荒凉一片,毫无生气,没有大气层,只有山脉、高原、陨石坑、数不尽的岩屑和月尘。然而,NASA的最新研究表明,古代月球并不是这样,它也曾拥有大气层。
③古代火山活动喷出的气体在月球表面至少逗留了7000万年以上。彼时,超音速的狂风,在月球的岩浆海洋中掀起滔天巨浪,厚厚的金属大气层包裹着婴儿期的月球。
④大多数行星科学家认为,大约45亿年前,一个与火星差不多大小的“原行星”与地球相撞。撞击将热量、熔浆糅合到行星碎片中,最后进入地球轨道,在绕行中逐渐冷却,形成了现在的月球。月球表面是一片深不见底、无边无际的岩浆,一场意外碰撞使得它的表面温度迅速上升至2000摄氏度以上。在NASA戈达德航天中心,科学家指出,远古月球不仅有岩浆海洋的热量,还会从地球和太阳上接受热辐射。月球在这种蒸发强度下形成了金属大气层,但辐射和热量蒸发了岩浆海洋中的发性金属原子,形成了厚度仅为地球大气层十分之一的月球大气层。
⑤远古月球就像在开派对的星球一样,浓厚的重金属元素到处都是,但却很快就土崩瓦解。对月球挥发性物质的探索,可能有助于获得地球形成的关键线索。在加州NASA阿姆斯研究中心,研究员凯文•赞尔认为,这层月球大气来得快,去得也快,其形成推论听上去似乎合情合理,值得研究和测试。
⑥据科学家研究,大约在35亿年前,月球的火山活动达到顶峰,金属大气层在这段时间中也最为活跃和厚重。在NASA的阿波罗15号和17号任务中,宇航员探索了月球上远古岩浆海洋的边界,并收集到了数十亿年前火山喷发的岩石样本。样本显示,这些区域的岩石中含有气体成分,包括一氧化碳、水、硫化物以及其他挥发性物质。NASA马歇尔航空飞行中心的科学家指出,尽管大部分气体已经消失在太空中,但相当一部分可能还积存于月球的两极。这意味着,如今人们看到的月球极地挥发物很可能源于婴儿期月球的内部。随后在7000万年的时间里,这层金属大气最终输送给了太空。
⑦可见,远古月球也曾有大气层。
(1)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
(2)选文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⑥段中加点的词“可能”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4)哪些原因让科学家认为远古月球也曾有大气层?发布:2024/12/31 8:0:1组卷:3引用:2难度:0.5 -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朗读有助于记忆吗
徐航 ①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晨读课,大家一起举着书本大声诵读课文的情景想必人人都经历过。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是否朗读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
②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慧之一,联结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③记忆有三种不同的类型:______、短时记忆和_____。
④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但这只是一个感觉记忆,大概只能保持0.25~2秒。如果我们想记住它,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更长时间的记忆,就要对它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带有很多个人色彩,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内容来想象画面加以记忆,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读音来加以记忆,如果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记忆的死敌——“遗忘”马上就会将它带走。
⑤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图像依次呈现B,C,P,E,V,F几个字母后,再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进行回忆。结果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如E和F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边看边读是一个双编码的过程,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⑥一般而言,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不过,要实现终生不忘,还需要不断重复,及时巩固,而不要等到已经崩溃后再去修补。
⑦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还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
⑧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不失为一种记忆的好方法。大脑的觉醒状态是指大脑的兴奋水平。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当然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也会随个体生理机能的状态不同而产生差异。
⑨组织有效的复习也是加深记忆的主要途径。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学习半个小时之后,遗忘率就会达到40%左右。因此,保证良好的记忆需要及时的复习。另外,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要好,也就是每天三次花费10分钟复习的效果比每天花费30分钟复习一次的效果要好。
⑩朗读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滚鱼记忆规律,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发现。
(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第 5期,有改动)(1)根据选文内容,在第③段中的横线上填写其它两种记忆的类型,正确的是
记忆有三种不同的类型:_____、短时记忆和______。A.及时记忆 长时记忆 B.感觉记忆 长时记忆 C.形象记忆 动作记忆 D.语义记忆 情境记忆 A.下定义 列数字 B.分类别 打比方 C.举例子 列数字 D.下定义 举例子
A.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学习半小时之后,遗忘率就会达到40%。
B.实验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则很少混淆。
C.选文第①段末尾的两个问句,能引起读者思考,领起下文。
D.改善记忆力,除了朗读以外,还有一些方法,如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组织有效的复习等。发布:2024/12/26 18:0:1组卷:23引用:4难度:0.6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