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题详情

结合课文内容“回到历史现场”,试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探究屈原不能离开楚国、苏武誓死不降的原因。任选一人为写作对象,300字左右。

【考点】课文内容分析
【答案】示例1:“家国”概念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分离。屈原不能离开楚国,首先因为他是楚国贵族,“楚之同姓也”,与楚国王室同姓。对屈原来说,家即是国,国就是家,家国一体。楚王与屈原等人既是宗族的主导者,也是国家的掌权者,家族势力在国家政权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是屈原热爱楚国,忠于君主,楚王也曾经“甚任之”,尽管后来遭到疏远甚至流放,但在屈原看来一切都是小人所为,是楚王受到蒙蔽而已。再次是来自氏族血缘观念的约束。屈原如果离开楚国,就是背叛自己的家族氏族,会遭受礼法上的批判。国破之时,就是家亡之时。屈原悲愤自杀,也就不难理解了。
示例2:苏武身陷匈奴十九年,持节守义,誓死不降。首先,这是源于对国家的忠诚,也是他个人坚守信义、有节操的表现,因为忠于君王便是忠于国家。其次,他拿着的符节是君王的象征,因而“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也从不放下。再次是家族的影响,“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可见苏氏在当时是个大家族,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且世代蒙受君王(国家)的恩惠,即“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说“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这应该是肺腑之言。李陵一人投降(尽管是情势所迫)而导致整个家族面临灾难,李陵失节后的遭遇对苏武来说是一个教训。苏武面对的是异族匈奴,在情感和礼法上更是难以逾越。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引用:2难度:0.8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
    请引用《伶官传序》中的某个观点并结合自己的思考,简要回答唐太宗的这个问题。

    发布:2024/12/19 0:30:2组卷:11引用:3难度:0.6
  • 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31 23:30:1组卷:15引用:5难度:0.8
  • 3.下列与课文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9 17:30:2组卷:13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