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我们的会议包括六百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这种全国人民大团结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在三年多的时间内,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美国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所有的数百万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反攻和进攻。现在,数百万人民解放军的野战军已经打到接近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和新疆的地区去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已经获得了解放。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取得了基本的胜利。在这个基础上,召开了今天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三年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次会议证明,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一道,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的。即使勉强地做了决议也是无益的,一待时机成熟他们就要撕毁一切决议,并以残酷的战争反对人民。那次会议的唯一收获是给了人民以深刻的教育,使人民懂得: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决无妥协的余地,或者是推翻这些敌人,或者是被这些敌人所屠杀和压迫,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很快地觉悟起来,并且把自己组织起来,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集中的代表者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一战线,援助人民解放战争,基本上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
      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布自己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自己的议程中将要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组织法,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选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国委员会,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和国徽,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的所在地以及采取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的年号。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是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
(1)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D

A.这篇开幕词,先是历史回顾,道出了召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必然性。
B.开幕词先就代表的组成成分进行了说明,然后得出结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C.这是历史的伟大转折,缅怀先烈,既深感胜利来之不易,又有无比的信心,相信人民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D.这次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组织上和舆论上的准备。
(2)请简要概括本次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职能。
(3)“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答案】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7引用:7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反对党八股(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          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1)赏析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2)根据上下文的联系,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最准确的一句话是
     

    A.那我们就看下去。
    B.但是如何看呢?
    C.可是这一目的如何达到呢?
    D.可是怎么敢看呢?
    (3)“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一句中“主要的”和“首先的”次序可否颠倒?请阐释你的理由。
    (4)请概括选文的论证思路。

    发布:2024/10/17 14:0:2组卷:6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人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选自《乡土本色》有改动)(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2)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村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形成了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C.由于受地方性的限制,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于是终老乡土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D.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3)下列现象不属于乡土社会习俗或礼仪的一项是
     

    A.土地买卖要竞拍,出价高者胜出并获得该宗土地使用权。
    B.向别人借物品,招呼一声,让对方知晓,对方没有阻拦,就拿走了物品。
    C.到别人家串门聊天,不用预约和提前联系,走进去就可以。
    D.找工作,先看看有无熟人、或借助熟人介绍,否则,便不去工作。

    发布:2024/11/24 22:0:1组卷:23引用:4难度:0.6
  • 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感天动地窦娥冤--浅谈悲剧之美
    巩崇吉
          ①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倾诉着瞎子阿炳血泪斑斑的悲剧人生;将兵“多多益善”的淮阴侯韩信,终未逃脱“兔死狗烹”的悲怆结局。回望历史:屈子沉江之悲愤、荆轲刺秦之悲壮、《梁祝》化蝶之悲怨、杜鹃啼血之悲切……无不令人荡气回肠、刻骨铭心。在我国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的《窦娥冤》中,负冤而死的窦娥临刑前许下三大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大旱三年,后一一应验。弱女子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惨遭遇,给我们留下多层面的心灵震撼与审美思考。
          ②悲剧之美是审美形式的最高形态,它所表现的矛盾冲突往往以假丑恶对真善美的推残、以旧势力对新事物的暂时压倒而告结。唯其如此,方能产生愈挫愈奋的生命张力。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时指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性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正义被否定方显出双倍价值,流星陨落时的闪光最为耀眼,美的事物遭受毁灭,给世人的警示尤为深刻有力。“干将焚身乃成宝剑,凤凰涅槃方得永生。”--与轻松欢快的喜剧相比,开放在血泊与墓地的悲剧之花尤为凄婉冷艳、发人深省。
          ③在社会历史舞台上,每个人都无法逃避悲剧或喜剧两种角色的轮回,如同不能逃避光明与黑暗的交替一样。江苏虎丘西园寺的济公塑像非常特殊:从左面看是哭像,从右面看是笑像,啼笑皆我的“两面人”,预示着人生悲喜剧的永恒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拯救了法兰西民族的贝当元帅,二战中却演变为维希卖国政权的首脑。曾自诩“比阿尔卑斯山还高”的一代枭雄拿破仑,生命的归宿竟是被囚圣赫勒那岛。“拔山扛鼎”的西楚霸王项羽,垓下之战只落得仰天长啸拔剑自刎的下场。悲剧之美决不单纯是英雄末路的扼腕长叹,广而言之,崇高与伟大总是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米开朗琪罗用刻刀雕琢悲剧;达•芬奇用色彩描摹悲剧;柴可夫斯基用音符唱响悲剧;莎士比亚用文字描摹悲剧;贝多芬用生命演绎悲剧……被马克思誉为艺术发展“高不可及的范本”的古希腊神话,贯穿着悲剧之美的主旋律;中国古典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追日》等,处处洋溢着“人类童年”征服自然的伟大牺牲精神。中外艺术发展史把血色浪漫的悲剧美写在扉页上,它的风格是如此庄严崇高、如此神圣纯洁!
          ④“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尽管人们对悲剧之美有不同的解读,但却从中得到共同的灵魂洗礼。感谢悲剧,感谢磨难,因为它是砥砺英才的磨刀石。诚如太史令司马迁所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悲剧是警醒麻木心灵的一声春雷。强食弱肉的搏杀,黑云压城的强暴,折翼小鸟的无助、经冬嫩芽的脆弱……无时不在拷问人性。悲剧以“反证”的方式推进道德与美感的不断提升。风波亭殒命的名将岳飞,积淀为“青山埋忠骨”的不朽敬仰;零丁洋飘逝的一缕忠魂,升华为“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张志新被割断的喉管,郁积着未曾发出的声声呐喊,孕育着民主法制、社会和谐的美好诉求与共同愿景!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1)概括悲剧之美的作用。
    (2)理解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
    (3)文中运用的大量的事例,却毫无堆砌之感,请以第①段为例,分析例证的作用。
    (4)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发布:2024/10/17 5:0:1组卷:9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