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一段时间以来,综艺市场对流量明星与话题热搜都有着强大的关联和依赖,认为唯有戏剧冲突才是吸睛利器。而对矛盾冲突的盲目追求,让许多本该出彩的综艺题材悄无声息。随着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强势突围,综艺市场迎来了“守正创新”之风,大量“清流综艺”的走红,反映出了电视综艺节目生态正在持续向好的态势。
在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处副研究员邓文卿看来“好的内容生产力永远是平台的立身之本,在聚焦个艺术领域进行传播的同时,秉持着创作节目的专业态度,深入探索该领域的更深层次的专业术语和审美鉴赏,不止步于表层的‘噱头’营销,更能获得观众的共情”。
已经播出两季,收视口碑都获得大众认可的《这!就是街舞》,为何能让观众持续保持好奇与期待?文化学者周逵告诉记者,“原因就在于节目组对待街舞的专业态度和专业素养。比如在选手进行街舞展示的环节,如果没有节目组对街舞专业动作的后期配字说明,普通观众因为不懂得专业街舞里的相关知识,不能理解其他参赛者的喝彩原因。而节目组制作的旁白配字,既精准又直白,连难度系数都有一套很系统的提示,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
(摘编自牛梦笛《小众综艺如何突破圈层传播》)材料二:
满足观众多样化、个性化的观赏需求,成为近年来综艺节目的重要创作思路。尤其是2019年,目标观众广泛,大IP、高流量、大制作的综艺节目《奔跑吧第三季》《歌手2019》表现不尽如人意,而《乐队的夏天》《这!就是街舞2》等“冷门”题材却成了爆款,获得出乎意料的高关注度和曝光率。从求大求全到聚小求精、从单一重复到多元差异、从大众狂欢到触摸心灵、从包罗万象到垂直深耕,综艺节目创作这一发展新趋势,值得引发业界关注。
越是文化繁荣的时代,就越需要艺术创作差异化和个性化的供给侧输出。尤其是在当下这种媒体发展步伐迈进新媒体乃至智媒体阶段,受众审美从单一走向多元与个性的情况下,满足所有人就等于所有人都不满足。综艺节目创作也应与时俱进,理清市场需求,打开创作思路,在“大众”之中寻找“专”、重视“精”,对选题进行细化的垂直深耕,让每个个体的独特诉求得到尊重。
纵观当下的综艺市场,很多一炮而红的新锐爆款,都不求多而全,专攻小而精,对某一类型进行细分拓展。比如音乐综艺节目,就能分出说唱、乐队、唱作、美声等垂直品类。《乐队的夏天》将视角对准中国乐队这一相对小众又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团体,通过朋克、摇滚、英伦等各类风格乐队,以及资深一辈与年轻一代音乐态度的碰撞,向观众传达出中国乐队的独特个性,表现当下中国乐队人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所思所想。《我是唱作人》则为有才能的原创音乐力量提供生长的土壤,搭建展示的舞台,一季节目便打造出五六十首新歌。而综N代节目,多季之后还能领航收视的,也多深耕一隅,以未知与差异吸引观众。像《奇葩说》,将辩论比赛进行综艺化呈现,接连火爆五季,表现出超强的市场生命力。
不过,在综艺创作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和隐忧,需要引起从业者的重视。比如,当综艺节目对某个领域进行深入而充分的探索开掘时,容易使创作视野被禁锢在这个新圈子当中无法自拔。尤其是有的节目知识或技术门槛较高局限于小众狂欢,致使收视圈层固化。比如以职业电子竞技为主要内容的真人秀《终极高手》试水市场,就因所表现内容过于专业,而出现“圈里红火、圈外冷淡”的收视景象。有的节目扎堆跟风,对某个本就社会普及面不高的小众题材过度消费,又未能在形式、内涵方面实现突破,只能拼嘉宾、拼排场,难免引发观众审美疲劳。还有的节目把握不好创作尺度,在聚焦某种亚文化时,过度宣扬其中负面消极的内容,使传达的价值理念出现偏颇。所以,个性化不等于小众化,找出破壁出圈的路径与方法,实现大众化表达,成为当务之急。
“艺术的伟大意义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罗曼•罗兰曾这样说。同理,要想打造爆款综艺,不仅要有另辟蹊径的选题资源和新颖独特的表现形式,更需要与时代精神、大众心理同频共振的价值引领。总而言之,综艺节目创作靠的不是“排场”“人设”,而是格局。创作者唯有以一厘米的宽度,博一公里的深度,内容之中蕴含着情感与情怀,情节之中浸透着力量和能量,才能赋予综艺节目以蓬勃的生命力。
(摘编自张陆园、张丽平《综艺节目:个性化不等于小众化》)材料三:
一直以来,综艺节目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同质化产品层出不穷,存在以视觉快感和简单娱乐为“武器”来提高收视率的乱象。透支嘉宾精力、过度制造矛盾、商业化气息浓重等问题让综艺市场“欲速则不达”,许多节目用力过猛反而收视率不高。因此,当综艺节目真正“沉下心”,内容呈现才能“有惊喜”,观众才能从中收获温暖关怀,看到明亮指引。如今的综艺节目要传递给观众的,不仅是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带有温度的人文关怀;综艺镜头是观众日常生活的延展,可以带观众前往难得一见的远方,了解不曾见到的景象。
在“爆款”频出的综艺市场,一档热门综艺可以成为一股潮流、一种风向,对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产生价值观的引领。因此,综艺节目需要打磨顶层设计、思考主旨理念,既要给人温度又要示人方向,以深挖立意带领观众走向光明、走向未来近年来热播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大赛》,则是以简单的流程设计传递着专业、专注的力量,参赛选手几乎完美的表现与表达展现出扎实的功底。这档被观众戏称为“神仙打架”的节目向年轻群体传达了一个信号:深耕专业、追求极致依旧是这个时代难得的品质和不败的竞争力。由此可见,我们对综艺的评价可以被置于更广阔的维度、更长远的时间线当中,节目的好坏不取决于当下能够给观众带来多少笑点,而在于影像过后能留下多少深入思考与正能量的传递。
(摘编自甘露《综艺节目:沉下心方有惊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D
A.《这!就是街舞》之所以获得大众的认可,不仅在于专业的街舞展示,更重要的是节目组对街舞的专业说明。
B.小众综艺要明确市场需求,尊重每个个体的独特诉求,就必须在追求“小而精”的同时,兼顾“大而全”。
C.小众综艺虽已走进大众视野,但依旧存在收视圈层固化、过度消费题材引发审美疲劳、聚焦亚文化等弊端。
D.一些综艺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过分追求视觉快感、简单娱乐,商业化气息浓重,将使节目的品质下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A
A.综艺节目只有先远离流量明星与话题热搜的“噱头”,立足选题与节目本身来打造高品质节目,才能收到良好的口碑。
B.“守正创新”“清流综艺”,反映出当前电视综艺节目生态的持续向好;创作视野狭窄,形式内涵等雷同,则反映出综艺创作存在的问题。
C.一些小众综艺节目成为爆款,离不开它们对各自领域的深耕、细分拓展,如《乐队的夏天》展现了中国乐队的独特个性和当下中国乐队人的精神风貌。
D.从目前来看,越是差异化和个性化强的综艺节目越容易受到小众个体的关注,但也容易陷入小众狂欢而难以有大的突破。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事例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观点的一项是 BB
A.《向往的生活》邀请何炅、黄磊等前往蘑菇村居住,自给自足、自力更生,通过纪实手法记录他们的日常状态,向观众传递“简单的才是真实的真实的才是向往的”的理念。
B.《篮板青春》以篮球题材聚焦青少年成长由明星领队与专业教练一起挑选篮球少年进行特训比赛,虽未引发真正的球迷对节目的追捧,但吸引了很多的明星粉丝。
C.《极限挑战第五季》围绕“长江行”的主题展开,其中也包括“垃圾分类”“留守儿童”等内容,反映了长江沿线城市的民生、民俗、民情。
D.《从地球出发》作为国内首档大型科幻科普综艺节目,将科幻落脚到科学,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注入科学知识,以硬科技为支撑,提升科学素养普及科学精神。
(4)材料二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5)如何才能打造出深受观众欢迎的综艺节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考点】非连续性文本.
【答案】D;A;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3引用:2难度:0.6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4年1月25日澳网赛场李娜完成自1978年亚太地区夺得澳网女单冠军后再夺冠的历史性征程。站上领奖台的时候面对得之不易的奖杯她把这份荣耀与团队共同分享。
2014年1月国家网管中心决定允许李娜与彭帅、郑洁、晏紫4人单飞只需将比赛奖金和商业收益的一部分上缴便可享受教练自由、奖金自由、参赛自由。
这一年IMG签约副总裁同时也是莎拉波娃经纪人的埃森巴德成为了李娜的经纪人。此时李娜已26岁。在埃森巴德的经营之下李娜顺畅地将竞技成绩转化为商业价值并且实现最大化的开发大笔的比赛奖金和品牌代言费用让李娜能够维持团队的良好运转。
李娜这一切成功更离不开一个男人那便是丈夫--收敛起昔日锋芒默默退居幕后甘做后勤的姜山。有记者曾经恭维李娜说:“幸亏中国网球有李娜。”李娜不忘补上一句:“幸亏李娜有姜山。”每当比赛结束李娜也总拿姜山开涮。在台下看来理疗师阿历克斯与李娜合作始于2010年3月是团队里除姜山外资格最老的成员。悉尼赛前李娜去玩蹦极阿历克斯亲自试跳在确认对身体无影响的情况下才允许李娜蹦极。31岁的李娜能经受住卡洛斯的魔鬼训练并且在长年的职业征战中保持旺盛的体力阿历克斯功不可没。
曾经七届大满贯得主海宁的主教练阿根廷人卡洛斯接手教练以后身体与技术之外他带给李娜的更大帮助应该是心理上的。他要求李娜享受网球所带来的快乐。卡洛斯的出现让李娜团队关系融洽。在澳网横扫拉德万斯卡进入四强后除2014年澳网李娜一路高歌猛进向着自己的第二座大满贯发起冲击。这一次她又如愿以偿澳网夺冠让李娜排名逼近世界第二。再面对媒体的镜头没有了任何压力的李娜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澳大利亚某杂志评其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摘编自麻晓天《李娜:中国金花怒放的背后》)材料二
我能够在网球赛场上代表中国是我至高无上的荣誉。我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国甚至全亚洲的网球运
在澳大利亚的时光固然充满了喜悦、幸福,以及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但做出放下球拍的决定,比在澳大利亚的高温下连续赢下7场比赛要艰难许多。
我的双膝已经经历了四次手术现在我的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最后那次手术之后我试图回到赛场。但是哪怕我用尽全部的力量我的身体却告诉我岁的我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
网球这项运动这些年在中国发展非常快我已经在这项运动的世界舞台上取得了成功。我所获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我的梦想为
网球是一项个人运动,但是,没有人比我更清楚,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这里虽然不能对陪伴我走过职业生涯、对我的成功付出汗水的人们一一表示感谢但是我必须感谢那些无论高潮还是低谷都陪伴着我的人是你们成就了今天的我。
(摘编自2014.9.19《李娜退役告别信》)材料三
回望李娜15年的职业生涯无论对她个人还是对我们都好得不能再好突破已经完成荣誉摆放在那里为什么不笑呢?
当众人为她的离去惋惜时在9月19日的退役新闻发布会上李娜表示自己的退役没有遗憾当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也问过自己‘如果退役会不会后悔’我自己内心很坚强地告诉我‘没有’”。
在美国《时代》周刊2013年度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名单中李娜入围“偶像人物”榜单并成为封面人物。在网球这项全球范围商业运作最成熟并且最受欢迎的运动中李娜也成为最具开放性形象的中国运动员。
2014年李娜法网夺冠后国际女子职业网联嗅到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开始把重心向亚太转移短短四年中国专业女子网球赛事从同样无可置疑的是,成为超级体育明星的李娜也激励了更多的中国青少年。李娜曾说过:“我确实不知道有多少,但我知道有很多孩子拿起了网球拍,这对我们是好事。要相信自己,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认为梦想很重要。”
(摘编自白岩松《总有一种告别让人笑容满面》)(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后,李部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的形象,令澳洲一些媒体折服,因此而被评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B.从2009年“单飞”开始,六七年时间里,李娜取得了巨大的个人成功,获得了国际女子网球界的多项殊荣,这是李娜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时代使然。
C.李娜在退役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退役是因“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话里话外,都是心有不甘、充满遗憾之情。
D.李娜能够夺冠,团队成员的力量功不可设,大家各同其职:姜山主要负责后勤,阿历克斯主要负责体能,主教练卡洛斯则主要负责李媼心理的调整。
E.李娜把“在网球场上代表中国”作为“至高无上的荣誉”,她怀着梦想来,带着感恩、成功离开,她的成功故事极大地激励了青少年参与网球运动。
(2)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3)李娜说:“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李娜成功的外部原因。
(4)李娜网球职业成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她的成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发布:2025/1/11 8:0:2组卷:2引用:1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4年1月25日澳网赛场,李娜完成自1978年亚太地区夺得澳网女单冠军后再夺冠的历史性征程。站上领奖台的时候,面对得之不易的奖杯,她把这份荣耀与团队共同分享。
2009年1月,国家网管中心决定允许李娜与彭帅、郑洁、晏紫4人单飞,只需将比赛奖金和商业收益的一部分上缴便可享受教练自由、奖金自由、参赛自由。
这一年,李娜成功与全球最大的体育经纪公司IMG签约,IMG副总裁,同时也是莎拉波娃经纪人的埃森巴德成为了李娜的经纪人。此时,李娜已26岁。在埃森巴德的经营之下,李娜顺畅地将竞技成绩转化为商业价值,并且实现最大化的开发,大笔的比赛奖金和品牌代言费用让李娜能够维持团队的良好运转。
李娜这一切成功更离不开一个男人,那便是丈夫--收敛起昔日锋芒,默默退居幕后,甘做后勤的姜山。有记者曾经恭维李娜说:“幸亏中国网球有李娜。”李娜不忘补上一句:“幸亏李娜有姜山。”每当比赛结束,李娜也总拿姜山开涮。在台下看来,这些调侃,是李娜对姜山浓浓爱意的表现方式。
理疗师阿历克斯与李娜合作始于2010年3月,是团队里除姜山外资格最老的成员。悉尼赛前李娜去玩蹦极,阿历克斯亲自试跳,在确认对身体无影响的情况下才允许李娜蹦极。31岁的李娜能经受住卡洛斯的魔鬼训练,并且在长年的职业征战中保持旺盛的体力,阿历克斯功不可没。
曾经七届大满贯得主海宁的主教练阿根廷人卡洛斯接手教练以后,身体与技术之外,他带给李娜的更大帮助,应该是心理上的。他要求李娜享受网球所带来的快乐。卡洛斯的出现让李娜团队关系融洽。在澳网横扫拉德万斯卡进入四强后,除了称赞卡洛斯使她的网球生涯好转,李娜还特别感谢他“拯救”了她的婚姻。
2014年澳网,李娜一路高歌猛进,向着自己的第二座大满贯发起冲击。这一次,她又如愿以偿,澳网夺冠让李娜排名逼近世界第二。再面对媒体的镜头,没有了任何压力的李娜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澳大利亚某杂志评其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摘编自麻晓天《李娜:中国金花怒放的背后》)材料二 我能够在网球赛场上代表中国,是我至高无上的荣誉。我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国甚至全亚洲的网球运动,这也将会是我一生的事业。但是,即便如此,职业生涯就像是人生,它们都会有终点。
在澳大利亚的时光固然充满了喜悦、幸福,以及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但做出放下球拍的决定,比在澳大利亚的高温下连续赢下7场比赛要艰难许多。
我的双膝已经经历了四次手术,现在,我的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最后那次手术之后,我试图回到赛场。但是,哪怕我用尽全部的力量,我的身体却告诉我,32岁的我,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
网球这项运动这些年在中国发展非常快,我已经在这项运动的世界舞台上取得了成功。我所获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我的梦想,为国家获得的荣誉也是我个人的骄傲。
网球是一项个人运动,但是,没有人比我更清楚,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这里虽然不能对陪伴我走过职业生涯、对我的成功付出汗水的人们一一表示感谢,但是我必须感谢那些无论高潮还是低谷都陪伴着我的人,是你们成就了今天的我。
(摘编自2014.9.19《李娜退役告别信》)
材料三 回望李娜15年的职业生涯,无论对她个人还是对我们,都好得不能再好,突破已经完成,荣誉摆放在那里,为什么不笑呢?
当众人为她的离去惋惜时,在9月19日的退役新闻发布会上,李娜表示自己的退役没有遗憾,“当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也问过自己‘如果退役会不会后悔’,我自己内心很坚强地告诉我‘没有’”。
在美国《时代》周刊2013年度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名单中,李娜入围“偶像人物”榜单,并成为封面人物。在网球这项全球范围商业运作最成熟并且最受欢迎的运动中,李娜也成为最具开放性形象的中国运动员。
2011年李娜法网夺冠后,国际女子职业网联嗅到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开始把重心向亚太转移,短短四年,中国专业女子网球赛事从两项跃升到十项,而这一切正源自李娜的成功。
同样无可置疑的是,成为超级体育明星的李娜也激励了更多的中国青少年。李娜曾说过:“我确实不知道有多少,但我知道有很多孩子拿起了网球拍,这对我们是好事。要相信自己,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认为梦想很重要。”
(摘编自白岩松《总有一种告别让人笑容满面》)(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后,李娜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的形象,令澳洲一些媒体折服,因此而被评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B.从2009年“单飞”开始,六七年时间里,李娜取得了巨大的个人成功,获得了国际女子网球界的多项殊荣,这是李娜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时代使然。
C.李娜在退役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退役是因“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话里话外,都是心有不甘、充满遗憾之情。
D.李娜能够夺冠,团队成员的力量功不可没,大家各司其职:姜山主要负责后勤,阿历克斯主要负责体能,主教练卡洛斯则主要负责李娜心理的调整。
E.李娜把“在网球赛场上代表中国”作为“至高无上的荣誉”,她怀着梦想来,带着感恩、成功离开,她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青少年参与网球运动。
(2)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3)李娜说:“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李娜成功的外部原因。
(4)李娜的成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发布:2025/1/11 8:0:2组卷:1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20年9月,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以下简称“联大”)上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既是从现实出发的行动目标,也是高瞻远瞩的长期发展战略。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再次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概念,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净零排放”,狭义的是指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更为宽泛的则是指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碳中和的实现首先要求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最大程度的减排,比如要求极大地提高能效、高比例利用非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但受资源、技术局限或安全、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少部分排放并不能完全避免,这其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森林、海洋等碳汇进行自然吸收,同时另一方面可能还需要额外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杺”(CDR)的应用,比如碳捕葓、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等,也就是说,到2060年前,我国并非是要实现“绝对的零排放”,而是要将人为活动排放对自然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达到人为排放源和汇的新的平衡。
我们早就有碳达峰目标,而把碳中和跟碳达峰放在一块,它的约束力就比较强,简单说就是碳中和使得碳达峰的意义更加明显。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逐渐改变现实,进行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中国“十四五”规划对碳减排有一些明确的目标和部署,提出非化石燃料使用量占比要提高到20%,还提出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4.1%,要在未来5年提高0.9个百分点,意味着国土上要增加约9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覆盖面积。加快绿色能源替代,这是未来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主要出路,它的重点在新能源相关材料领域的先进技术突破和广泛应用等方面,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绿色低碳能源体系,以完成结构性替代。碳循环经济更是值得关注的新领域,通过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把发电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净化之后加以综合利用,这样能实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另外,减少碳排放不仅需要技术,还要改变观念、改变生活方式,如有人买很多衣服放在家里,这些都是不环保的做法,因此要建立可持续消费观念,践行节约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更艰辛:全国人均收入水平远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80%。受疫情影响,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不稳定性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短板依然很多,要实现新达峰目标与碳中和目标,需要坚持绿色发展,通过卓绝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受到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总体发展态势并没有受到影响,因此,碳中和目标同样难以动摇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
国际方面,《巴黎协定》要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立即明确国家自主贡献减缓气候变化,碳排放尽早达到峰值,在21世纪下半叶实现碳中和,在21世纪末将全球地表温度相对于工业化前上升的幅度控制在2℃以内。不仅如此,各缔约方还将为争取实现1.5℃的温控目标付出努力。
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增幅已经超过1℃,中国升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升温水平。如果继续以目前的速率升温,全球温升幅度可能会在2030年至2052年达到1.5℃。目前的全球升温已经导致气候风险越来越高,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因此,多数发达国家在实现碳排放达峰后,明确了碳中和的时间表。例如芬兰确认在2035年,瑞典、奥地利、冰岛等国家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欧盟、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定在2050年。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智利,也计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在“联大”的承诺不仅展示了大国的勇气与担当,对全球气候治理也起到了激励作用,日、英等国承诺要比中国早1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B.我国碳中和要解决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需要通过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人为形式,最终达到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目标。
C.碳达峰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数值达到顶峰,再逐渐下降,碳中和的加入,使得碳达峰的意义比以前更加明显。
D.《巴黎协定》为21世纪内全球平均气温的升幅设置了红线,各缔约方应该在科学和公平的基础上加快减排行动。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与中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现实状况有关。
B.如果通过额外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术”的应用,可部分消除少量不可完全避免的碳排放,有助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C.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4.1%,意味着要增加约9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覆盖面积,这对碳排放问题有决定性作用。
D.尽管受到美国贸易保护和新冠病毒等因素影响,但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态势并未受到影响,这也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3)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文中提出了哪些措施和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发布:2025/1/25 8:0:2组卷:3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