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典型的中国文化是指,在中国比较明显,在外国不太明显;在中国有,在外国没有的文化。这里说的“中国文化”,主要是汉族中国的文化。
      第一个是汉字的阅读、书写和通过汉字思维。现在全世界除了极少数,像中国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字以外,所有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基本都在生活中消失了,只有汉字仍然和它最初的象形性、原初性保持着直接的联系。汉字有的是象形的,日月木水火手口刀等等,这是古人通过图像,直接描绘他所看到的事物。另外加上一些标志意义的符号,比如说刀口上加上一点,就是“刃”;爪放在树上,就是“采”;牛被关在圈里面,就是“牢”。会意不够用,就加上声音,成为形声字,比如说江河松柏等等。用汉字来说话、思考、阅读、书写,就会带来很多特征,可能会有一些重感觉重联想而轻语法的特点。
      中国人对于文字有一种自然的感受和联想。古代的“人”字,如果这个人嘴巴朝天,就是“兄”,兄原本不是兄弟的“兄”,是庆祝的“祝”,人的口朝天是向天“祝”和“咒”的意思。汉字的使用带来了书法的发达、诗歌声律的发展,比如对偶、平仄等,这些都是单音节的汉字才有的。
      第二个特点,是家、家族、家国以及在这一社会结构中产生的儒家学说。中国的家、家族、家族共同体,要想有秩序,必须把远近亲疏关系界定得非常清楚,这就涉及到中国伦理原则和等级秩序。一是“内外有别”,父母夫妻之间分内和外,比如说叔叔,伯伯,是你的父党,同姓;但是舅舅、阿姨,那是母党,不同姓。所以,外公外婆是外,爷爷奶奶是内。二是“上下有序”,伯仲季叔分得清清楚楚丝毫不乱。中国的家庭、家族、家族共同体再放大,就是国家。西方不论是country、state都没有“家”的意思,中国偏偏有“国家”和“家国”,因为在中国观念世界里面,国就是放大的家,家就是缩小的国,上下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在国家层面上也是非常严格的。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儒家学说。
      第三个,汉族中国文化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宋孝宗、永乐皇帝、雍正皇帝不约而同讲过几乎相同的话,叫“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三教看起来十分融洽。在中国,佛教道教没有绝对性和神圣性,所以很难看到宗教之间的辩论,也不大会有宗教之间的战争。
      第四个特点,是中国有阴阳五行。五行有两大原则。一个是相生相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是相生的轮回;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是相克的轮转。第二个原则是,五行可以串联万事万物,比方说,五行可以配五方,东南西北中;可以配五色,青白赤黑黄;可以配五声,宫商角徵羽;还可以配五味,酸甜苦辣咸,等等。把万事万物连成一个大网络,这是我们先人对宇宙万事万物认识的知识基础,大家现在学了科学,对这个有怀疑,但是在古代,这就是我们理解世界最关键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还产生了一整套知识和技术。
      第五个,是中国天下观念,古人认为“洛者,天之中也”,洛阳是大地的中心。这是因为这套观念形成的时候,大概是东周,那时候王都在洛阳。洛阳夏至那天,“日下无影”,所以,古代中国人以洛阳为中心,想象一圈圈放大,所以有“九服”或者“五服”的说法,每服五百里。越在中心的人,文明程度就越高,越在边儿上的人,文明程度越低,这就是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的“华夷之辨”,从而形成了一套“天下观念”,即以我为中心想象世界。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文化的特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D

A.汉字的阅读、书写和通过汉字思维,可能会带来重感觉重联想而轻语法的特点,但也带来了中国书法的发达和诗歌声律的发展。
B.中国的家庭、家族、家族共同体和国家是双向关系,家放大了就是国,国缩小了就是家,儒家学说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C.“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即儒家管社会治理,佛家管精神修养,道家管身体修炼,世俗化使“三教”看起来十分融洽。
D.汉字的阅读、书写和通过汉字思维、家国一体、三教合一、阴阳五行以及天下观念,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典型的中国文化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C

A.文章首先对“典型的中国文化”做了界定,即“在中国比较明显,在外国不太明显;在中国有,在外国没有的文化。”
B.文章分别从“汉字文化”、家国一体、三教合一、阴阳五行以及天下观念等五个方面具体论述了“典型的中国文化”。
C.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比较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手法,形象、鲜明地论证了“中国文化”的“典型”性。
D.文章的论证语言平实质朴,通俗易懂,多种论证手法的运用也使论说显得生动流畅,避免了一般论说文的艰深和枯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
B

A.日月木水火手口刀等等是象形字,刃采牢等等是会意字,江河松柏兄祝咒等等是形声字。汉字的造字方法主要是这三类。
B.“内外有别”,“内”是指同姓的父党;“外”是指异姓的母党。叔叔伯伯爷爷奶奶是“内”,而舅舅阿姨外公外婆则是“外”。
C.五行相生相克是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是相生;反过来,金克土、土克火、火克木等是相克。
D.古代中国人以洛阳为中心,想象一圈圈放大,所以有“九服”或者“五服”的说法,每服五百里。圈层文化是中国的典型文化。

【答案】D;C;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6引用:4难度:0.6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会意
    汤一介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我的读书观。一个学者一生要读各种各样的书,不是读什么书都要做到求甚解。
          我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很多地方读不懂,但还是爱看。长大了再读《三国演义》,还有不懂的地方,但只是想知道它和《三国志》所载有些什么不同罢了,我并不想做研究《三国演义》的专家。后来我进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当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我读书教书,还是信守“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信条。研究哲学,有那么多书,每本书、每句话都要求“甚解”,可能吗?
          我认为陶渊明这两句话对研究哲学的人来说,后面一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更重要。我们常把汉人对经典的注释叫“章句之学”,每章每向都要详加解释。《汉书・儒林传》谓“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儒师秦延君释《尧典》,十余万言;释“曰若稽古”四字,三万言。
          至魏晋风气一变,注经典多言简意赅,倡“得意忘言”,例郭象注《庄子・逍遥游》第一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谓“鹏鲲之实,吾所未详也”,并批评那种一字一向注解的章句之学为“生说”(生硬的解释)他说:“达观之士宜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不足事事曲与生说,自不害其弘旨,皆可略之。
          我想,这就是“会意”。读哲学书,重要的在“会意”,而不在“曲与生说”・“会意”才能对古人的思想心领神会。
          据日本学者林泰辅说,《论语》的注解有三千余种;元朝的杜道坚说,《道德经》的注解也有三千余种,不管有多少种《论语》《道经》的注解,我们能说哪一种对《论语》或《道德经》“甚解”了呢?没有吧。
          杨伯峻先生在注孔子说的“六十而耳顺”一向时说:“耳顺”这两个字很难讲,企图把它讲通的也有很多人,但都觉牵强。译者姑且作如此讲解。
          我认为,杨先生的这种态度是对的,他只是“姑且”给一种解释,并没有说他的解释就是唯一正确的。读书人喜欢读书,特别是像我这样的读书人,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宗教的、文学的艺术的、考古的、历史的、民俗的,甚至科学和科学史的等等。是不能都要求“甚解”的,知道一点就行了。它可以帮助你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读你自己专业的书,当然得了解得深入一些,但也只能要求“深入一些”,不可能字字句句都有所谓“正确了解”,而“会意”则是更为重要的。
          哲学家要求的是“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会意”实际上是加上了自己的创造”,这样才真的是把学问深入下去了。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人章句之学强调详加解释,故而出现《汉书》谓“一经说至百余万言”的现象。
    B.儒师素延君释《尧典》十余万言,释“日若稽古”三万言,是章句之学的典型表现。
    C.郭象用自己对《庄子・逍遥游》的注解,从事实上否定了章句之学的“曲与生说。”
    D.杨伯峻注“六十而耳顺”时说,“译者姑且作如此讲解”,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汉朝到魏晋时代,对于经典的注解,风气有了颠覆性的转变,由详加解释转变为言简意赅。
    B.追求“甚解”,容易产生阐释的生硬牵强,“不求甚解”则可以摆脱诸种束缚,获得阅读的彻底解放。
    C.一般阅读,“不求甚解”有利于开阔眼界,拓宽思路,但专业领域研究的阅读,则需要深入一些。
    D.“六经注我”提升了主观个体思考的价值和地位,“我注六经”实质是对经典过分的信服与膜拜。
    (3)作者强调读书追求“会意”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发布:2024/12/5 8:0:1组卷:4引用:2难度:0.6
  • 2.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然科学理解世界是对象化的理解,探求的是“客观性真理”,重在利用厚生;人文学科理解世界则是生命气息的互动感通,所探寻的是“启示性真理”,重在树德立人。人文学科研究一靠生活,二靠思想,三靠学问,其中关键在于是否“有我”,是否能站到精神领域最前沿,兴味充沛地回答时代之问,谈论学术发现。人文研究的治学类型大概可分三种:一是职业的,二是事业的,三是趣味的。
          职业的研究一般有学院学术训练背景,专业基础扎实,对于各种新潮理论熟稔于心,运用自如;其研究多是“因题为文”,如课题的设置、刊物的策划、会议的研讨、市场的约请等;其笔力多集中于某一点,发掘细密,心态上是“完成任务”。职业化有其必要,但满足于这一状态,就往往屈己从人,疲于奔命,很难施展才华;且过于单一,容易自我重复,也常使研究蜕变为一种批量制作,困于“套路”。收集、整理、甄别、归纳所有材料,借助一定理论把材料重新装置、分配、知识化,提出些观点和看法。不乏识见,却也易为成见、俗见。这类研究者不少,其中固然有“我”,只不过还未走出“小我”“私我”,难以推动学术大发展。
          事业的研究是将治学视为全身心投入的名山之业。这类学者往往数十年如一日,筚路蓝缕,心无旁骛,苦行深学,视学术为生命;既高屋建瓴,质疑问难,又一砖一石,扎实筑基;对时代精神特具感知能力,鸿篇巨制粲然可观,识见规模远高同辈,引领当代学术思想潮流。其佼佼者强强联手,在保留学术个性前提下,构建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团队,秉持核心学术理念,斟酌古今,打通中西。其特出者孜孜于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学术体系的学理性建构,独创一格,其事业之发达与否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
          趣味的研究则是有灵性的精神劳动,是关乎生命价值、系乎人生况味的生活方式,因而研究者能够不慕虚荣,不从流俗;豁朗深邃,不拘一格,极具创造性和生命力。此类研究不从事功上着想,价值与意义却甚为重大,因为这种自动的工作不忮不求,总是竭尽了心力,决不模糊敷衍;总是蕴藏大量尖新学术创见,这是世间顶好的妙文,可惜凤毛麟角。
          上述三种治学类型,后两种研究有“我”,有“大我”,能将阅世、说理、论学三者合而为一,卓然而为学问大家。这些学术大家既有敏锐过人之思力,又有气劲神完之文笔;他们不仅是学问家,而且是文章家。他们的学术作品往往都是美文,不单能把理说圆,还有一种“余情”贯穿其中,显得从容、澹泊、丰饶,有余味,有气象。譬如,冯友兰、任继愈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陶行知、林汉达的教育学研究,顾准、孙冶方的经济学研究……这些学术大家各自以完整的人对应完整的文化,是所谓“专家之上的文人”。
    (节选自吴子林《提升人文研究境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学科理解世界的方式与自然科学不同,它探寻的是“启示性真理”,重在树德立人。
    B.人文学科通过生命气息的互动感通来理解世界,它的研究依靠生活、思想、学问三方面。
    C.人文学科研究要“有我”,要能站在精神领域的最前沿来回答时代之问,谈论学术发现。
    D.人文学科可分为职业的、事业的、趣味的三种不同的治学类型,这三者间没有高下之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着重介绍了人文研究的治学类型、治学方法,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述结构。
    B.文章第二段指出人文研究治学类型的“职业的研究”的特点,并且指出它的不足之处。
    C.文章在论述“事业的研究”时,既分析了这类学者的共性,又具体分析了其中两种人。
    D.文章论述了“趣味的研究”不求功利,极具创造性和生命力,是自动的、常见的工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职业的研究大都是专业基础扎实,笔力集中,但仅满足于“完成任务”的心态,困于“套路”,因无“我”而难以推动学术大发展。
    B.事业的研究会全身心投入治学,专业钻研,感知时代精神,引领当代学术思想潮流,实现学理性建构,独创一格,推动学科蓬勃发展。
    C.“趣味的研究”不从事功上着想,价值与意义甚为重大,是自动的工作,不忮不求,竭尽全力,认真负责,蕴藏着大量尖新学术创见。
    D.“事业的”“趣味的”治学类型能够将阅世、说理、论学合而为一。研究者不仅是学问家,而且是文学家,以完整的人对应完整的文化。

    发布:2024/12/1 17:30:3组卷:5引用:5难度:0.8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审美是主体在鉴赏过程中所收获的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及心灵净化等感受,属于价值活动的范畴。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与满足他们所需要的外界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相比,有一定的超功利性,但其存在于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形成的各种关系之中,必然体现着主客体关系的统一,从而具有显著的客观性。
          审美价值具有多层次性。具体的审美实践并不仅限于转瞬即逝的美感经验,审美主体独特的体验方式和长期积累的理性判断都是愉悦情感产生的重要原因。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谈道:“它(审美)不仅是偶然的,而且像根据合乎律法的安排并且作为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有意如此……即向那构成我们存在的最终目的——我们的道德使命里去寻找。”审美可以联想到道德,人们的心灵触发美感时往往会运用道德的评价。当审美主体惊叹纯洁的颜色或庄严的韵律时,已然由审美领域自觉过渡至道德领域。由此可见,审美价值既包含情感或想象的愉悦等基本价值,亦有理性沉思所带来的超越感与升华感。
          审美价值包含道德判断。无论是自然美或是依附美,只有对象产生了能够满足主体审美需要或激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时,才具有审美价值。而审美价值的生成过程并不只是纯粹的鉴赏判断,还依赖于审美主体通过理性判断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审美主体基于个人或社会的原因会形成内容、形式的定向心理结构,即“期待视野”。而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审美个体,道德情感、道德价值等观念均是“期待视野”的重要组成。个体的道德理念建构了一定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并在审美判断时与其他目的协调一致,共同形成了审美价值取向。所以,审美价值的出场既是主体对对象表现形式的鉴赏,也是对对象存在和本质的思考,是客体形式与主体理性的和谐一致。
          高层次的审美彰显德性。美的体验承载着丰富且深刻的人与社会的信息,因而高层次的审美往往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体现为“尽美矣,又尽善也”(出自《论语》“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韶》,乐曲名)的本质欲求的实现。成功的审美体验不仅在于感官的悦纳,更在于从看似平凡的审美对象中挖掘出深刻的内在理念,通过观察与思考阐释艺术形象本身的道德意蕴,从而触发强烈的道德情感。审美行为在一定意义上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呈现的德性的审视,人的视觉和心情的愉悦则是对审美价值的诠释和体现,因而,高层次的审美往往会激发道德层面的崇高感。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正是基于德性修养层面提出的对个体审美价值取向的要求。
    (摘编自范渊凯《简论审美德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价值相比一般价值具有超功利性,是因为审美主体在鉴赏过程有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心灵净化等感受。
    B.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从主体与满足他们所需要的外界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C.审美主体独特的体验方式和长期积累的理性判断所产生的愉悦情感,比审美主体转瞬即逝的美感经验要强烈。
    D.审美价值可以联想到道德,当审美主体被美感触发时往往会用道德来评价,由道德领域自觉过渡到审美领域。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阐述审美的内涵,并用马克思的话阐述价值产生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B.文章第二段引用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的话语,论述审美主体的美感体验。
    C.文章第三段阐述审美价值产生的机制,认为审美价值是客体形式与主体理性的统一。
    D.文章第四段分析高层次的审美价值体现道德层面的崇高感,并用孔子的话加以佐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评价乐曲《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评价《诗经》“思无邪”,可见乐曲《韶》给审美体的体验要优于《诗经》给审美主体的体验。
    B.唐代杜甫的诗歌《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忧国忧民的道德情感投射在花鸟之中,获得了满目凄然的审美效果。
    C.接受美学认为,“期待视野”是审美主体基于个人或社会的原因会形成内容、形式的定向心理结构,包括道德情感、道德价值等观念。
    D.从看似平凡的审美对象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阐释出艺术形象本身的道德意蕴,触发强烈的道德情感,这是获得成功的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发布:2024/12/14 19:30:3组卷:2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