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2022-2023》发现,2022年,中国人工作日平均休闲时间为2.76小时。从不同类型的城市看,工作日每天休闲时间不足一小时的人群,二线城市占比最高,达到了14.38%。每天休闲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人,二线城市也是占比最高。在这里,有特别忙的一群人在奔波,也有特悠闲的一群人,在过着慢生活。

【材料二】
      忙碌,可以解决一些人类心理上的困扰。那些总是忙碌的人,不仅完成任务的效率更高,也能更好地处理偶尔出现的拖延问题。
      Wilcox的研究者让两组人(更忙碌的一组与更悠闲的一组)分别描述近期末能按时完成的任务。结果显示:更忙碌的人虽然会沮丧,但总体情绪更积极,会更快调整、做出弥补。而更悠闲的人则会有程度更高的沮丧,表现出更负面的自我评价。
      这是因为在社会评价上奖赏忙碌和努力,忙碌的人更易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对自身能力的评价会更正面。无论面对什么任务,自信都是重要因素。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就会更容易开始处理任务。而适度忙碌,是提升自我评价的手段之一。实验发现,适度忙碌会提高人的幸福感。即便是被迫做任务,多做了任务的人也比什么都没有做的人快乐程度更高。
      在可预期的未来里,有许多优秀的年轻人还在忙碌,为更好的未来奋斗。改变忙碌的状态,可能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我们的问题不在于如何让自己停止忙碌,而是如何在忙碌中最大可能平衡生活。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在忙碌的规划里留好每周用来生活的时间,也许是和要好的私人朋友吃一顿饭,也许是去做一场运动,也许是一个人逛逛街买买东西。
(节选自《Know Yourself》,有删改)【材料三】
快生活中,如何寻找久违的“松弛感”?      谈到生活方式,近期的一个热词是“松弛感”。找一个阳光正暖周末午后,或脚踏一辆单车,看云淡风轻树影婆娑,或品一杯手磨的咖啡,听花猫打盹的均匀呼吸。无论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收获一份放空的恬淡,还是在家里的沙发上独享一晌慵懒的好梦,这样的“松弛感”,你有多久没有拥有了?
      “松弛感”在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是对慢生活的复古怀旧,也是快节奏、高效率中的“变奏变频”,是“在奔跑中调整呼吸”。
      “松弛感”可以是融进日常的生活习惯:清晨早起十分钟,便少了些上学赶路的气喘吁吁;凡事打好提前量,便多了些处理问题的从容不迫;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感受一餐一饭的好、一花一叶的美,都能解码寻常日子里的“松弛感”。
      从一定意义上说,“松弛感”是一种淡定处事的哲学。人生路上并非处处坦途,面对无常与挑战,“松弛感”不是随波逐流、碌碌无为的借口,也不是佛系随缘、游戏人生的托词,心态上的松弛不代表行动上的松懈,适时充电不妨碍前行的进度,以奋斗者的姿态兢兢业业、久久为功,这样的青春才能舒展坦荡、回味悠长。
      往深里讲,“松弛感”不仅是“面子”的表现,更依赖于“里子”的积淀,它代表着一种淡泊明志的胸怀。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有所取舍方能心智笃定、轻松自在。在顺境时处优不养尊,在逆境时身穷不志短,以淡泊之心面对成败进退,进而涵养静气、彰显大气、孕育朝气。
      “松”与“紧”并非是非此即彼的选项,而应该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就像音乐,有轻柔的慢板,也有紧凑的快板,疏密之间、浓淡之间,才能成就多彩的乐章。中国古语也有言: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忙碌的学习和生活中偶有放松,也未尝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在“松”与“紧”切换中,命运给每个人安排了各自的时区。不要慌,不要急,漫漫征程比拼耐力,把握节奏,坚持到底,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这正是:一张一弛,快意人生。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依据材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D
D

A.中国二线城市的人均休闲时间远高于中国的人均休闲时间。
B.在未能按时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忙碌的人会更快寻找对策。
C.忙碌的人能及时调整负面情绪,在努力和进步中感受幸福。
D.研究发现,更忙碌的人比什么都不做的人的幸福指数更高。
(2)下列对“松弛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C

A.“松弛感”是快节奏、高效率生活中调节身心的“变奏变频”。
B.生活中,打好提前量,也可以感受到寻常日子里的“松弛感”。
C.“松弛感”不仅是内在涵养的积淀,更要依赖于外在的表现。
D.学会有所取舍,让心智笃定、轻松自在,才能拥有“松弛感”。
(3)“休闲时间与幸福指数”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4)阅读材料三,简要分析倒数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5)《中国美好生活 大调查 2022-2023》发布后,学校开展了“学习生活与幸福指数”的问卷调查。为此,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请结合以上材料,替琪琪解答同学的困惑。
玲玲:我一直很努力地学习,每天晚上都挑灯夜战,牺牲了睡觉的时间。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学习的幸福感不强!
琪琪:①我觉得你学习幸福感不强的原因是
玲玲过于忙碌,适度忙碌才会提高人的幸福感。另外;玲玲在忙碌中没有做到平衡生活
玲玲过于忙碌,适度忙碌才会提高人的幸福感。另外;玲玲在忙碌中没有做到平衡生活
,我的建议是
应该适当地增强“松弛感”,适时充电,积淀,以淡泊之心面对成败进退
应该适当地增强“松弛感”,适时充电,积淀,以淡泊之心面对成败进退

航航:唉,我上课不大认真,下课总去打球,回家爱玩游戏,虽然过得很悠闲,时间久了,总是莫名的烦躁,又很迷茫,也没感觉多幸福。
琪琪:②我觉得你幸福感不强的原因是
航航是因为休息时间太多,导致程度更高的沮丧,出现负面的自我评价
航航是因为休息时间太多,导致程度更高的沮丧,出现负面的自我评价
,我的建议是
航航应该让自己适度的忙碌起来
航航应该让自己适度的忙碌起来

【考点】提取论点论证思路
【答案】D;C;玲玲过于忙碌,适度忙碌才会提高人的幸福感。另外;玲玲在忙碌中没有做到平衡生活;应该适当地增强“松弛感”,适时充电,积淀,以淡泊之心面对成败进退;航航是因为休息时间太多,导致程度更高的沮丧,出现负面的自我评价;航航应该让自己适度的忙碌起来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7/3 8:0:9组卷:19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以下各题。
    弘扬好学之风
          ①读书历来都是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学问多寡也是衡量人品道德的重要标准。从古至今,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热爱学习。他们孜孜不倦,刻苦学习,不断丰富、提高、涵养和完善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时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因此,我们应大力弘扬好学之风,使之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礼记》中有言,“学然后知不足”。孔子认为,一个人想要增长学识,就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一遇到不懂的事情,就会主动向别人请教。一次,孔子到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旁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③学习不仅能增长学识,更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强大动力。古代很多官员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后,并没有放弃学习,几乎个个都是饱学之士,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他们下朝回家后,大都在读书学习、吟诗作画。我们所熟知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无不是如此,例如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王安石、苏轼、范仲淹,清代的林则徐、左宗棠、曾国藩等,既是垂范后世的出色政治家,又是名留青史的杰出文学家。
          ④古人将勤学善学的精神概括为:“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无论是少年求学,考取功名以期建功立业;还是中年学思并重,积淀人生的厚度;抑或是垂垂老矣依旧不肯放下书本。一个好学之人会将学习融入自己的一生。由于从古至今人们对学习的推崇,使得我们的历史史册记载了许许多多勤奋好学的故事。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有一个花园,绿植清新悦目,花朵争奇斗艳,即便如此,他仍能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以至于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过一次。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得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由此可见,对于成功者而言,人的一生就是好学的一生。
          ⑤坚持学习需要付出艰辛,一时做到容易,长期坚持却难,终身不辍更难。因此,只有坚持不懈、积少成多,才能有所收获。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中成长成熟的,没有生而知之者,都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坚持学有所思,把知识变为智慧。古人讲,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我们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如饥似渴地学习,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至千里、集细流成江海。
          ⑥我们现在提倡学习型社会,应该把学习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不但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实践学习,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快速变化的社会,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抛弃。我们要不断提高完善自己,始终把读书学习与加强道德修养紧密联系起来,把读书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态度,坚持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选义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4)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从古至今,有所成就的人大都热爱学习、刻苦学习,从而不断丰富、提高、涵养和完善自己。
    B.“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这种勤学善学的精神激励我们要将学习融入自己的一生中。
    C.古人认为,治天下者先治心,治心者先治己。我们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坚持不懈地学。
    D.我们不但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实践学习,把读书学习与加强道德修养紧密地联系起来,把读书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态度。

    发布:2024/12/27 3:0:1组卷:21引用:2难度:0.4
  • 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尝试错误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学”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是”,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诚恳忠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幡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潜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自始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⑥“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志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
    (3)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4)请为文章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发布:2024/12/27 3:30:2组卷:51引用:4难度:0.8
  • 3.阅读《自尊》一文,回答问题。
    自 尊      ①说到自尊,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这自然是不错的。但是,最近看到几位大师逸闻,方知道,自尊是在尊重别人中实现的。
          ②钱学森家里的炊事员曾经说,钱老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钱老儿子钱永刚听了炊事员的话后,也学了父亲的样子,每逢去餐厅吃饭,都穿戴整齐,他也要做尊重他人的人。
          ③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已有眼疾,在岭南大学居住的两层楼房的一楼给学生上课。当时选修他课程的不过五六人,陈先生绝不因选课学生多少影响他的讲课。夏天,他身着便装与助手一起在楼下工作,每当学生到家里听课,他都要自己拄杖扶梯缓步上楼改换夏布长衫,然后才下来上课。看着老师摸索着下楼的身姿,学生们感动不已,为师的高大,在他们心中已然耸立。
          ④当前,在社会中,一些人关注更多的是自我尊重。他们目中无人,装模作样,虚伪失真,故作姿态,这种看似自我尊重的过分表达,表现出的却正是不尊重别人的自我膨胀,是没有自信的无意识流露。
          ⑤与这些人相反,有些大师甚至在遭受欺凌和侮辱,人格遭到践踏的时候,还仍然具有表达尊重别人的强烈愿望。他们被剥夺了所有表达自尊的手段后,唯一可以表现的,就是穿戴整齐地向这个世界告别。傅雷先生在“文革”时被抄家后,所有家具贴上封条,他太太到朋友家借了干净衣服,夫妇两人穿了整洁的衣服上吊自尽了。整洁的衣着成了他们表达对这个世界和对周围人尊重的最后方式。
          ⑥由此可见,在生活中,你保持着对人的谦恭,人们便在你的谦恭中读出涵养和文明,心中会由衷地尊敬着你。
    (选自《钱江晚报》有删改)(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本文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3)第⑤段中傅雷先生的事例,能不能与第②段钱学森和第③段陈寅恪的事例颠倒顺序?请说明理由。
    (4)读完本文,请结合自己的一次经历,谈谈你对“自尊”的理解。

    发布:2024/12/27 3:0:1组卷:6引用:4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