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后面问题。
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ㅤㅤ成长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岁月的不断锤炼打磨,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怯弱走向勇敢。
ㅤㅤ我是母亲的第四个孩子,出世没几天,便被送进医院。医生告知,孩子心脏发育不好,有肺炎、先天性气管炎,很难养活。而我的父母亲,始终不肯放弃我,一天天的打针吃药,细心的照管,使我终于幸存下来。
ㅤㅤ我所能记起的是五六岁前后的事情。当别的孩子在村里像兔子一样欢快追逐时,我躲在医院的病床上;当一群孩子相约戏水时,我被关在家里;当小伙伴们爬树、捉知了时,我只能远远地看着。我常搬着小凳子,坐在家门口,看他们跳皮筋、打沙包,时常心生悲哀,我甚至自己一点也不喜欢自己。
ㅤㅤ深秋的一天,我睡得迷迷糊糊的,感到嘴里干渴,嚷着要喝水。父亲过来习惯地摸我的额头:“这么烫,又发烧了。”他迅速地给我穿戴好,叮嘱了母亲几句,就去推自行车,领我去镇上的医院。当我坐在父亲自行车的后座的时候,才知道,此刻天刚蒙蒙亮,路上几乎没有人。深秋的早晨寒气袭人,父亲飞快地骑着自行车,我则昏昏沉沉地靠在他的背上。镇医院离家并不远,很快就到了,听诊、化验、取药、打针……这一系列过程,小小的我已是非常熟悉了……出了医院已是9点多了,小镇上早已热闹起来,父亲带着我往家赶。晴朗的天,阳光是金色的,照在一张张兴奋的脸上,我无力地靠在父亲的背上,什么也不想说,也不想看,我只觉得自己与这充满活力的景象格格不入,我像是被快乐遗弃的孩子,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长大。我无声地哭泣着,泪水将父亲的外套弄湿了一大片。他感到了什么,车子骑到前面一个转弯处忽然改变了方向,父亲对我说:“咱们抄小路能近点。”我从来不知道这条小路也能通向村子。说是一条小路,其实是灌溉渠的渠岸,这条水渠很深,也很宽,渠岸大约一米宽,并不是很平坦。我坐在后座上,觉得有点紧张,便坐直了身子,也没有了一丝困意。
ㅤㅤ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就在前方渠边斜坡上竟然有一大片一大片白色的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开得那样鲜艳,那样精神。“爸爸,那是什么花?你放我下来吧。”我从自行车上跳了下来。父亲说:“这是白菊花,像是野生的。”我蹲在了路边兴奋地看着这些花,A一丛丛,一簇簇。紧密地挨着,矮矮的,却精神抖擞,一些小虫在上面跳跃飞舞,花朵不大,可开得那样灿烂,没有一丝倦怠之意。我已无法准确地描绘那个时刻小小的我的心境,我只记得那一刻有一幅画面深深地刻印在我脑海里:清凉的风,湛蓝的天,金闪闪的阳光,加上一大片白色的野菊花明艳美丽,清香袭人,一个瘦弱的小女孩看得痴迷,看得绽放了久违的笑颜。而就在那一刻,她坚定地告诉自己,她要生长得像这花一样美丽……
ㅤㅤ那一天回家后,我破天荒头一回吃药没有让父母催促,那一大碗药,我第一次面无惧色,一饮而尽。只有我知道,我饮下去的是希望,是力量,是渴望生命如花绽放的动力,那一刻一个六岁的小女孩觉得自己长大了。
ㅤㅤ多年以后,我终于摆脱了疾病,健康地长大,并没有留下一丝疾病侵扰的痕迹。B如果说生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那么在我生命的这幅画卷中,那路边的野菊花就该是神来之笔吧!
(1)第⑥段中写道,“破天荒头一回吃药没有让父母催促”,是一件什么事情让我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件事情。
(2)作者为什么以“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为题目?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答。
(3)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前几段花去大量笔墨叙写“我”常年生病的情况?
(4)请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对画线句A或B进行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它与文章所表达的主旨相同吗?它们又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ㅤㅤ材料:我们无法选择出生,无法选择父母,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历史时期与国家,以及成长的周遭环境。但是,在这些无法选择之中,我们的确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是勇敢无畏还是胆小怯懦,是目标坚定还是随波逐流。不论世界对我们所做的选择和决定有多么漠不关心,这些选择和决定是我们自己做出的。总而言之,这些选择和决定最终将构筑我们自己的命运。
【答案】(1)从医院回家途中,看到白菊花,受到生命的启示。
(2)因为文章写的是“我”在童年久病不好心生悲哀的情况下,偶遇野菊花而获得一种启迪,改变了“我”生活态度的一段经历,所以作者以此为题,既凸显了抒写的主体对象,又形象地表现出“野菊花”在自己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3)主要是为了表现“我”内心的痛苦与悲哀,为下文写“我”从野菊花精神抖擞的绽放,充满阳光灿烂的生命活力状态中获得启示蓄势,更能突出野菊花的生命力给我的震撼,突出文章的主旨。
(4)示例:A句采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写出野菊花灿烂开放的状态,突出了野菊花蓬勃的生命力。
(5)相同的。它们都告诉我们成长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条件往往无法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
示例:从中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无论遭遇什么磨难,只要选择一种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的生命就能充满活力和朝气。
(2)因为文章写的是“我”在童年久病不好心生悲哀的情况下,偶遇野菊花而获得一种启迪,改变了“我”生活态度的一段经历,所以作者以此为题,既凸显了抒写的主体对象,又形象地表现出“野菊花”在自己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3)主要是为了表现“我”内心的痛苦与悲哀,为下文写“我”从野菊花精神抖擞的绽放,充满阳光灿烂的生命活力状态中获得启示蓄势,更能突出野菊花的生命力给我的震撼,突出文章的主旨。
(4)示例:A句采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写出野菊花灿烂开放的状态,突出了野菊花蓬勃的生命力。
(5)相同的。它们都告诉我们成长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条件往往无法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
示例:从中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无论遭遇什么磨难,只要选择一种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的生命就能充满活力和朝气。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0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给孩子找到他们的凡尔纳 ①双十一快到了,当当网的编辑让我给孩子们开一个书单。因为许多家长关心的那个问题:哪些书对于孩子来说才合适?
②如果我把我当年读过的书开列一个清单出来,对于今天的小孩子可能没有多大意义。但是从我个人的亲身经历上来看,阅读广泛总是好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小孩子幸而愿意阅读,那么读什么书没有那么重要,不妨读得多一些,杂一些。父母在书架上摆放的书籍,对于小孩子而言并不是一架子知识,而是一扇可以窥见世界的窗子。既然如此,那么这扇窗子不妨大一些,不要担心上面有污垢。
③记得我在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就翻阅过我父亲买的古文版《封神演义》。然后一下子就看到了纣王在妲己的要求下,把嫔妃们扔在蛇坑里的情节。当时我不单读懂了里面关于人性中暴虐一面的描写,也读懂了有人会因为暴虐而产生的欢愉——小孩子没有成人想象中那么天真纯良,他们的脑子每天24小时在不断复印保存这个世界,所以他们对生活和文字的直感很好,能够洞穿文字抵达很深的地方。
④阅读量大,读书杂也有一种现实利益,那就是面对语文课本的时候,会觉得语文课本浅了。语文课本提供的篇目和文体非常有限,而且针对孩童“好心地”做了删改,故意弄出一种天真无邪的感觉来。但那是成人自以为的天真无邪,孩子也知道这一点,会觉得幼稚无聊。
⑤当一个孩子的阅读量比语文教材更大,窥见的生活真实更为深入,那么学起来应该会更容易一些。因为自己懂得更多,可以获得更多优势。课本上的“离离原上草”,抄到“春风吹又生”而止。而一个知道“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孩子,面对这种课文的时候,心中会有双重自信。一重是面对课本的自信,一重是对自己阅读的自信。在这种自信之下,无论学习还是考试,问题都不会太大。
⑥我自己主动选择去读的书,是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它们的本质是探险小说,而且是科学探险小说。在阅读过程中,因为是科学探险小说,我不知不觉就接受了知识和理性,认为它们是改变世界,改变自身命运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非常可靠的工具。
⑦凡尔纳的小说里,主要角色不是贵族,而是平民,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依靠自己的头脑,利用自然和知识的力量,用一双手制造出种种工具去解决现实问题,摆脱困境,获得自由。我认为我后来三十多年在中国经历的一切,都是小说情节的复刻。如果谈到书籍的教育作用,那么这就是凡尔纳小说给予我的最好教育。
⑧我知道那些家长读者读到这里,立即就动了买一套《儒勒•凡尔纳》全集的念头。但是今天的小孩子可能无法和我当年生起相同的阅读感受。因此,作为家长要帮助他们去找寻他们的凡尔纳。
⑨所以,不会有什么少儿书单,我也不会推荐什么必读书目。我只是建议,尽量让孩子读原著,不要读各种各样阉割和幼稚化了的简版洁版。尽量让他们读得杂一些,不要只看科普或者是小说。凡是可以借此窥见世界一角的,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好书。凡是可以借此窥见人性一角的,对于他们来说也都是好书。最后,也是最艰难的部分,其实是自己也要读书,这样可以和孩子一起坐下来讨论各自对同一本书的理解,我认为这才是家庭阅读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日常有这样的讨论,甚至是不是读书都没有那么重要……
⑩因为父母现在就是凡尔纳小说里的主角,勇毅的船长,沉着的工程师,聪颖的科学家,心细如发的医生,带领着孩子一起去探索世界。
(原文/和鉴,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1)说说第②段中的“那么这扇窗子不妨大一些,不要担心上面有污垢。”一句的含义。
(2)第③~⑤段中,作者认为让孩子广泛阅读有哪些好处?请分条概括。
(3)第⑥~⑦段中,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对作者有何教育作用?请简要概括。
(4)本文以“给孩子找到他们的凡尔纳”为题表明了作者的主张,结合⑧~⑩段说说作者对家长指导孩子读书提出了哪些建议,请分条表述。发布:2024/12/27 2:30:1组卷:31引用:2难度:0.3 -
2.阅读,回答问题。
军毯
马宇龙 ①十天了,孙瑞斌的老父亲孙士田嘴里一直含混不清地说着:“冷,好冷啊。”孙瑞斌已经为他压上了两床被子,可父亲还是说冷啊,冷啊。父亲的眼睛总看向一边,孙瑞斌觉得父亲一定还有话说。他把耳朵贴在父亲的嘴边,只能听到几句含混不清的话。
②在一旁的妹妹从父亲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想法。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张老旧的毯子。往外拿的时候,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看到这个毯子,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冷,冷。它,暖,真暖。”他的嘴里吐出了新鲜的词语。孙瑞斌说:“爸是感觉身上冷,要盖上这个老毯子。”说着就要把毯子往父亲身上扯。忽然,父亲僵硬了一年的胳膊猛地抬了起来,挡住了孙瑞斌手中的毯子。
③孙瑞斌和妹妹都吃了一惊。八十八岁的父亲在卧床一年之后,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接着,父亲说起话来,言语比之前清晰许多,让孙瑞斌大为惊讶。他终于想起来了,黄河,黄河,那真的是黄河。
④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那天,人民军队强渡黄河,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田带着民兵去帮忙。忽然天降大雨,6月里出现了罕见的低温。只穿一件破烂褂子的孙士田站在木筏子上,嘴唇发紫,瑟瑟发抖,手中的橹桨越来越不听使唤。河水起起伏伏,他感觉头晕目眩,脚下一软,终于一头栽倒……就在这时,一双大手托住了他。他被放平,躺在了木筏子上。接着,一个毯子盖住了他。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睡去了。
⑤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家的炕上,身上还盖着那个草绿色的毯子。妻子说,部队已经顺利渡河走了,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送给他做个纪念。他把毯子捧在怀里,埋怨妻子说:“这怎么行?这怎么行?你怎么不把我叫起来?更不该收人家的毯子,就算推辞不下,也该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那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妻子摇摇头:“我问人家,人家也不说。”
⑥这些往事,其实父亲很早就告诉过孙瑞斌。只是这些年,父亲长期卧床,混混沌沌,孙瑞斌忙于照顾,竟然忘了有这么一档子事。后来,父亲安详地走了。走前叮嘱他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只是这么多年,军毯的主人依旧没有着落。
⑦那天,孙瑞斌听说了一件事:当地有个农民,收集了一大批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服、红军刀、红军水壶等老物件,把自家的农家小院改造成了上下两层的红色博物馆。孙瑞斌循着地址找了过去,参观之后,感动不已。从这些林林总总的物件中,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父亲渡河的情景。这些物件的背后,也都有一段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并不比父亲和他的军毯逊色。
⑧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那条沉淀着父亲气息和体温的军毯送进了这家红色博物馆,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孙瑞斌离开博物馆前,一遍遍抚摸这陪伴了他们家半个多世纪的毯子。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
⑨军毯被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每一个来参观的人,都将听到它的故事:“这个毯子的来历,要从一名叫孙士田的离休老干部说起。孙士田,山东阳谷人……”顺着讲解,人们跟孙瑞斌一样,恍然走进了那个黄河奔腾、冷雨刺骨的日子里。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
(1)本文以“父亲的军毯”为线索,情节生动。请站在孙瑞斌的视角上梳理与军毯相关的事件。
①
(2)请认真阅读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从“人物描写、修辞手法、加点词表达效果”角度中任选一个,进行赏析。
角度:
赏析:
(3)文章以“军毯”为标题,有什么妙处?
(4)请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的含义和作用。发布:2024/12/27 1:30:1组卷:50引用:6难度:0.3 -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月照一天雪
米丽宏 ①风花雪月四物中,我最喜雪。雪从寒冷中生出,有来处有归处;设若雪霁明月升,朗朗月,莹莹雪,便塑出了一个剔透的琉璃世界。
②雪的酝酿,总爱从彤云密布开始。几阵风过,树枝呼天抢地地挑破黑云。像羽绒服裂了口,天空开始“噗噗噗”往外飞白毛儿。小时候,这样的鹅毛雪,一冬能下好几场。村子和四周的山被冰雪包裹着,像鸡蛋壳里沉睡的雏鸡,永远不醒。
③雪夜,灯火摇曳,心间昏黄,夜便显得更长。而窗外,还是那千军万马衔枚疾走的风雪。这样的夜,爹常常掩了老黑袄,头上裹着毛巾,去姑家跟姑父下棋。娘在炕边做针线,偶尔翻一下炉圈边的红薯。她给我们哼唱“北风吹,大雪飘……”给我们解释“大雪冬至后,篮装水不漏”以及“冬风赶大雪,风不来雪不歇”之类的老白话。我们其实都在等着爹回来:有时,他带回一把爆米花;有时,是姑姑烙的芝麻饼;有次,竟是一只金黄的橘子。爹回来了!娘赶紧下炕,拿笤帚扫他肩背上的雪,嗔怪说:“大雪天的也不安生在家待着。”爹说:“嗬,这雪天儿,一轮大月亮,有看头。”我们不错眼珠地把焦点对准他的手,期望从那儿再变出好吃物儿来。爹会意地伸出右手——手掌上,一颗圆润、莹洁的大雪球!弟弟“嗷”的一声,抢过去,拿舌头舔着一点点啃。娘伸手就去阻止那顽皮小儿,弟弟一缩缩进被窝。雪球碎了,化成点点团团湿印子。
④闹腾够了,爹那句“有看头”的话,让我生了好奇。那被雪光和月光映得寒素微凉的窗户纸外,究竟是何等模样呢?
⑤是的,有看头,一点不差。碧蓝、雪白的腊月,成为揿在心里的一枚乡愁印章。
⑥我小时候,家里还是穷的,但饱暖已不成问题,然而我们喜欢吃雪球,上学路上可没少偷偷吃。我娘有次发现了,责怪我爹说,都是你引导的坏毛病。
⑦吃雪,就当吃冰棍儿,是乡村孩子补偿性的喜好。越往高处雪越甜美,树杈上、篱笆上、山墙的墙垛上,用手拂去表面的一层,抓一把,团成球儿,咬一口,沁凉,甘甜,直入肺腑。多年以后,雪球的味道,还会使我幸福得微微叹息。
⑧如今的冬天,雪少了。下雪的日子,几乎成了节日。生了小孩儿以后,雪总能把为人母的我变回去,变成跟女儿一般高的位置。我们瞳孔里那六角花瓣的雪,总是剔透又多芒。温暖的室内,怎么能满足与雪的亲近?玻璃窗上挤扁了小鼻子。我在心里笑。那是雪的感召,也是童话的模样。
⑨我给女儿包裹严实,去门外空地上堆雪人。朵儿大、质地酥的雪,没有黏结性,团不成形儿,只好慢慢团。寒意浸透两手,傻傻麻麻,像两只胡萝卜嫁接在手臂上。一个潦草的雪人,立起来了。小人儿被拖回屋。雪地里,就剩了雪人,它孤零零的,被飘着的雪花簇拥住,像守候大雪的神。
⑩孩子一路回头,回屋继续贴着玻璃窗看。也许,她的眼神里衍生的,是第一次对孤独者的悲悯之意。她看到了雪人的寂寞,这是人与雪的相知。它们鸣和的起点,是一颗赤子之心。
⑪我多么希望她也能一睹“明月雪时”的奇景,在记忆里拥有一个大雪铺底、明月朗照的壮美奇观,以壮人生行色。
⑫那是一种永恒之美,诗寻四时月,月照一天雪。
(选自《意林》2022年第6期)【链接材料】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藤野先生》 假如你作为导演,将上面的散文拍成微电影,参加校园艺术节展评,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导演说戏】
(1)你需要围绕“雪”精选镜头,请按时间顺序将下图中的情节概括补充完整,方便演员整体把握。雪 时间 情节 儿时的雪 母亲雪夜陪伴→① 如今的雪 ② 台词 重音和语气 理由 娘:大雪天的也不安生在家待着。 重音在“家”字,语气是嗔怪。 母亲并非真的责怪父亲,台词表现母亲对父亲雪夜外出的担心与牵挂,体现家庭氛围的和谐。 爹:嗬,这雪天儿,一轮大月亮,有看头。 重音在“嗬”字,语气是 B
(3)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修辞或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①村子和四周的山被冰雪包裹着,像鸡蛋壳里沉睡的雏鸡,永远不醒。(从修辞角度)
②用手拂去表面的一层,抓一把,团成球儿,咬一口,沁凉,甘甜,直入肺腑。(从人物描写角度)
(4)作者为什么选用“月照一天雪”作为题目?
【观影互动】
(5)可能会有观众对第⑪段的内容不理解,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谈谈“壮行色”“增勇气”具体指什么?并分享一段你成长中“壮行色”“增勇气”的经历。发布:2024/12/27 3:0:1组卷:92引用:7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