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最重要的牧场类型,分布于此的高原鼢鼠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挖掘类啮齿动物,数量过多对草地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时用 标记重捕标记重捕法,若经过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偏 多多(填“多”或“少”)。研究人员采用多种措施对高原鼢鼠进行防治,效果如表。人工捕杀措施主要是通过提高种群的 死亡率死亡率控制高原鼢鼠的种群数量;造林整地是通过降低 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实现降低种群密度的目的。为使防治效果达到最佳,往往采用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根据表格,最有效的防治措施组合方案是 水平沟造林整地、施用药物A、五月人工捕杀水平沟造林整地、施用药物A、五月人工捕杀。
不同防治措施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的影响(种群密度单位:只/hm2)
造林整地 | 药物治理 | 人工捕杀 | ||||||
整地方式 | 整治前 | 整治后 | 药物种类 | 整治前 | 整治后 | 捕杀月份 | 整治前 | 整治后 |
①块状 | 70 | 60 | ⑤药物A | 62 | 24 | ⑨5月 | 53 | 36 |
②鱼鳞状 | 67 | 55 | ⑥药物B | 57 | 34 | ⑩8月 | 61 | 48 |
③水平沟 | 72 | 54 | ⑦药物C | 58 | 37 | |||
④对照 | 69 | 174 | ⑧对照 | 54 | 141 |
群落恢复过程中的演替类型为
次生
次生
演替。在3~6年阶段,群落内“其它一年生植物”生物量占比呈现 逐渐降低
逐渐降低
趋势,说明“其它一年生植物”在竞争中处于 劣势
劣势
。(3)为研究高原鼢鼠对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者对某地区进行了区域划分,图2中CK(对照)、A、B、C、D表示不同土丘密度的区域,“黑点”表示土丘。图3表示演替至第6年时各区域的生物量和植物丰富度,结果显示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土丘密度的增加,生物量呈现增加趋势,群落的植物丰富度也呈现增加趋势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土丘密度的增加,生物量呈现增加趋势,群落的植物丰富度也呈现增加趋势
。(4)基于上述研究及种间关系等,写出两点高原鼢鼠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①为某些高原肉食动物提供食物;②有利于增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③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
①为某些高原肉食动物提供食物;②有利于增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③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
。【答案】标记重捕;多;死亡率;环境容纳量;水平沟造林整地、施用药物A、五月人工捕杀;次生;逐渐降低;劣势;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土丘密度的增加,生物量呈现增加趋势,群落的植物丰富度也呈现增加趋势;①为某些高原肉食动物提供食物;②有利于增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③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4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