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
诚者永固
马军 ①“诚”之为何?《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中庸》又云:“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找到“善”的东西之后,牢牢抓住,一心不二,勤而行之,矢志不渝,这就是诚。
②“程门立雪”是诚,“三顾茅庐”是诚,“愚公移山”是诚,“精卫填海”是诚,“达摩面壁”是诚,“虽九死其尤未悔”亦是诚。
③诚者必真。真诚能够打开锈蚀千年的心锁,让不共戴天的宿敌“吴越为一体”;能够感天动地,让固若金汤的长城在忠贞之妻痛不欲生的哭声中塌为平地;能够让坚不可摧的金石变为肉泥,令“飞将军”李广一箭入的。发自内心、出之肺腑、生死与之的至真至诚,让一切不可能变成人间奇迹。
④诚者必实。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有就是有,无就是无,一切凭事实说话,实实在在本就是宇宙天地存在的根本,只有老老实实,表里如一,才符合“道”,才能长久。汉代韩婴更言:“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如果对人诚实,哪怕原来关系疏远也会亲密起来。反之,如果对人虚伪,即使原来关系亲近也会渐渐疏远。宋代鲁宗道为太子老师时,曾布衣去酒馆喝酒,正巧真宗皇帝有事亟召,使者去他家等了好半天他才回家。使者对他说,朝廷有规定,官员不可以私自去外边的酒馆饮酒,这有失官体,也有损朝廷形象,皇上怪罪下来如何答对呀?他很平静地说,你就实话实说,使者说,那样说您可能会获罪。可是他仍然没有改变态度:“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对他的诚实不欺,皇帝不仅没有怪罪,反倒认为可堪大用。诚者无伪,不欺心,不隐瞒,惊涛骇浪中岿然不动的礁石就是这样的性格。
⑤诚者必信。《周易》曰:“人之所助者,信也。”《战国策》记载了这样一个守信的故事,魏文侯与管理森林的一个基层官员约好时间一起去打猎,可巧这天魏文侯大宴群臣,而天不作美又下起雨来。文侯一看约定时间到了就准备去赴约,官员们纷纷劝阻,可文侯说:“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我与人家约好了的事,哪能因为这里有乐子,就失信爽约呢?遂停止宴会,如约前往。
⑥诚者必忠。诚与忠历来密不可分。有诚,则有“精忠报国”;有诚,则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诚,则有“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有诚,则有“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有诚,则有大气磅礴不朽于世的《梅岭三章》……
⑦诚者无伪。伪则虚,说一套,做一套,无中生有,信口雌黄。伪则假,言不由衷,善于变脸,心怀鬼胎,却信誓旦旦,是典型的“变色龙”和“两面人”。伪则诈,古今中外一切大奸巨狡皆精通此道。伪者,多巧饰,常使疏于防范的善良人们大上其当。诚者则恰恰相反,多以拙示人,也常常被伪者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呆、迂、蠢、笨等,看似处处吃亏但却往往能够笑到最后,而善于表演的巧诈一族则往往因为狐狸尾巴没有藏住而贻笑大方,聪明反被聪明误。曾国藩一生推崇拙诚,笃信至拙能破至巧,无论招兵还是用人,皆重只做不说的实诚人,行军不管多辛苦,必定于营外深挖壕沟,沟外再置三层障碍,谓之“扎硬寨”;交兵不尚用奇,坚定奉行一步也不蹈空的“打呆仗”,终成功勋卓著,影响深远的一代名臣。诚者有原则,有风骨,有信念,有坚守,多不会人云亦云,见风使舵,因而常常不讨人喜欢,但“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水落石出后,一切尽在不言中。
⑧谎言即使说了一千遍,也仍然是谎言,比沙尘漫过亡得还快,骗子们的伎俩犹如“皇帝的新衣”而不自知,实属可悲、可叹又可怜。而诚者犹如那默默无言的大山,无论冰霜雨雪,还是风云雷电,始终在那里巍然屹立。诚者恒久,诚者永固,万代诚作基。
(选自2022年7月《思维与智慧》)(1)阿诚看了选文之后高兴地说:“这个中心论点我喜欢!”请你写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2)阿信觉得选文的论证思路非常清晰,却又不知道如何表达,请你帮他说明作者的论证思路。
(3)“学则须疑”,阿诚认为选文第⑥段与其全部引用名言来论证,还不如改用一则事例来证明,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一句名言所涉及的事例。
(4)阿信则认为选文第⑦段画线的句子应该删去,你觉得呢?请你阐明理由。
【答案】(1)诚者恒久,诚者永固,万代诚作基。
(2)第①段引用《说文解字》《中庸》中的名言解释什么是“诚”,第②段列举故事证明什么是“诚”;第③——⑦段从“诚者必真”“诚者必实”“诚者必信”“诚者必忠”“诚者无伪”论述了“诚”的特点。最后一段运用比喻论证归纳中心论点:诚者恒久,诚者永固,万代诚作基。
(3)示例:有诚,则有“精忠报国”。事例:正因为有了“诚”,才有了岳母刺字的教导,有了岳飞“精忠报国”的忠心耿耿。
(4)不能。这一句与“诚者则恰恰相反,多以拙示人,也常常被伪者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呆、迂、蠢、笨等,看似处处吃亏但却往往能够笑到最后”形成对比论证,从反面论述了“诚者无伪”。
(2)第①段引用《说文解字》《中庸》中的名言解释什么是“诚”,第②段列举故事证明什么是“诚”;第③——⑦段从“诚者必真”“诚者必实”“诚者必信”“诚者必忠”“诚者无伪”论述了“诚”的特点。最后一段运用比喻论证归纳中心论点:诚者恒久,诚者永固,万代诚作基。
(3)示例:有诚,则有“精忠报国”。事例:正因为有了“诚”,才有了岳母刺字的教导,有了岳飞“精忠报国”的忠心耿耿。
(4)不能。这一句与“诚者则恰恰相反,多以拙示人,也常常被伪者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呆、迂、蠢、笨等,看似处处吃亏但却往往能够笑到最后”形成对比论证,从反面论述了“诚者无伪”。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2/26 20:0:2组卷:10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以下各题。
弘扬好学之风
①读书历来都是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学问多寡也是衡量人品道德的重要标准。从古至今,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热爱学习。他们孜孜不倦,刻苦学习,不断丰富、提高、涵养和完善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时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因此,我们应大力弘扬好学之风,使之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礼记》中有言,“学然后知不足”。孔子认为,一个人想要增长学识,就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一遇到不懂的事情,就会主动向别人请教。一次,孔子到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旁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③学习不仅能增长学识,更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强大动力。古代很多官员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后,并没有放弃学习,几乎个个都是饱学之士,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他们下朝回家后,大都在读书学习、吟诗作画。我们所熟知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无不是如此,例如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王安石、苏轼、范仲淹,清代的林则徐、左宗棠、曾国藩等,既是垂范后世的出色政治家,又是名留青史的杰出文学家。
④古人将勤学善学的精神概括为:“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无论是少年求学,考取功名以期建功立业;还是中年学思并重,积淀人生的厚度;抑或是垂垂老矣依旧不肯放下书本。一个好学之人会将学习融入自己的一生。由于从古至今人们对学习的推崇,使得我们的历史史册记载了许许多多勤奋好学的故事。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有一个花园,绿植清新悦目,花朵争奇斗艳,即便如此,他仍能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以至于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过一次。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得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由此可见,对于成功者而言,人的一生就是好学的一生。
⑤坚持学习需要付出艰辛,一时做到容易,长期坚持却难,终身不辍更难。因此,只有坚持不懈、积少成多,才能有所收获。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中成长成熟的,没有生而知之者,都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坚持学有所思,把知识变为智慧。古人讲,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我们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如饥似渴地学习,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至千里、集细流成江海。
⑥我们现在提倡学习型社会,应该把学习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不但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实践学习,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快速变化的社会,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抛弃。我们要不断提高完善自己,始终把读书学习与加强道德修养紧密联系起来,把读书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态度,坚持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选义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4)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从古至今,有所成就的人大都热爱学习、刻苦学习,从而不断丰富、提高、涵养和完善自己。
B.“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这种勤学善学的精神激励我们要将学习融入自己的一生中。
C.古人认为,治天下者先治心,治心者先治己。我们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坚持不懈地学。
D.我们不但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实践学习,把读书学习与加强道德修养紧密地联系起来,把读书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态度。发布:2024/12/27 3:0:1组卷:19引用:2难度:0.4 -
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尝试错误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学”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是”,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诚恳忠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幡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潜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自始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⑥“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志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
(3)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4)请为文章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发布:2024/12/27 3:30:2组卷:50引用:4难度:0.8 -
3.阅读《自尊》一文,回答问题。
自 尊 ①说到自尊,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这自然是不错的。但是,最近看到几位大师逸闻,方知道,自尊是在尊重别人中实现的。
②钱学森家里的炊事员曾经说,钱老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钱老儿子钱永刚听了炊事员的话后,也学了父亲的样子,每逢去餐厅吃饭,都穿戴整齐,他也要做尊重他人的人。
③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已有眼疾,在岭南大学居住的两层楼房的一楼给学生上课。当时选修他课程的不过五六人,陈先生绝不因选课学生多少影响他的讲课。夏天,他身着便装与助手一起在楼下工作,每当学生到家里听课,他都要自己拄杖扶梯缓步上楼改换夏布长衫,然后才下来上课。看着老师摸索着下楼的身姿,学生们感动不已,为师的高大,在他们心中已然耸立。
④当前,在社会中,一些人关注更多的是自我尊重。他们目中无人,装模作样,虚伪失真,故作姿态,这种看似自我尊重的过分表达,表现出的却正是不尊重别人的自我膨胀,是没有自信的无意识流露。
⑤与这些人相反,有些大师甚至在遭受欺凌和侮辱,人格遭到践踏的时候,还仍然具有表达尊重别人的强烈愿望。他们被剥夺了所有表达自尊的手段后,唯一可以表现的,就是穿戴整齐地向这个世界告别。傅雷先生在“文革”时被抄家后,所有家具贴上封条,他太太到朋友家借了干净衣服,夫妇两人穿了整洁的衣服上吊自尽了。整洁的衣着成了他们表达对这个世界和对周围人尊重的最后方式。
⑥由此可见,在生活中,你保持着对人的谦恭,人们便在你的谦恭中读出涵养和文明,心中会由衷地尊敬着你。
(选自《钱江晚报》有删改)(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本文运用了
(3)第⑤段中傅雷先生的事例,能不能与第②段钱学森和第③段陈寅恪的事例颠倒顺序?请说明理由。
(4)读完本文,请结合自己的一次经历,谈谈你对“自尊”的理解。发布:2024/12/27 3:0:1组卷:6引用:4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