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帘” 初夏天气,窗前挂上了竹帘,小斋的境界,分外地感动幽绝,瓶花妥帖,十分宜人。这小天地起了变化,还不是这帘在起作用吧!
说起帘,这在中国建筑中是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与其说得率直点,所谓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非千篇一律,真是变化无端。上个月老妻去世了。“碧楼帘影不透愁,还是去年今日意。”去年的今日,她卧病家中,而今日已是人去楼空。我踏入她的卧室,见了帘影依然,就吟出了古人这句词来。与那句“重帘不卷留香往”的少年情怀,真是伤心人惟有自家知了。
帘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因此帘后美人,帘底纤月,帘卷西风,隔帘双燕,掀帘出台,等等,没有一件不教人遐思,引人入画。
“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屏山”,古人在建筑中,帘与屏两者常放在一起,都是起不同的“隔”的妙用。帘呢?更是灵活了,廊子里、窗上、门上、室内,有了它,就不一样了,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也要装上帘;外国妇女的面纱,也是装上帘;外国妇女的面纱,也仿佛是帘。因帘而产生了许多的故事:“珠帘寨”“水帘洞”,以及一些因帘而产生的许多的韵事,真是洋洋大观。我说,帘与恋音同,帘者恋也,因物生情,也可说是帘的妙解了。
“隔帘双燕飞”是我在儿时最欣赏的画本。如今城市空气污染、燕子绝迹了,闷人的塑料窗帘,清风畏至。而帘呢?珠帘太豪华,徐森玉老先生告诉我,清代的山西老财家,还是用它。水晶帘没有见到过,那最细的要算虾须帘,如今已入住博物馆。单就湘帘,杆帘来说,通风好,隔景好,帘影好,遮阳好,留香好,隔音妙,而且分外雅洁……几乎可说有帘如无帘,可说是有景与无景,静止的环境,产生了动态,而动态又因声、光、影、风、香等起了千变万化的幻境,叹为妙用啊!
帘的美,还要配合着帘钩、帘架,“百尽虾须上玉钩”,虽未说出什么帘架,想也不会太寒酸的。至于“草色入帘青”,疏帘听雨,那也必然是很雅洁的竹帘了。“珠帘暮卷西山雨”,只能在滕王阁上方得体。帘上绣花的绣帘,缺少空透,棉帘、布帘,只求实用。而帘上画画称画帘,但我总不太欣赏它,似乎多此一举,用假景来扰乱真情了。素帘起的变化,那真是移步换影了。
(1)整体感知文章,说说作者借说“帘”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2)从全文来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帘”的哪些功用?
(3)文中引用了不少古诗文,这种引用有什么好处?
(4)有人说,建筑师将房子的四壁打穿,装上窗子,就是为了使屋子明亮透光,而你们偏偏要多此一举,再为窗子装上帘子,又把它遮起来。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说法的?
【答案】(1)对亡妻的怀念,对“帘”的喜爱和赞美。
(2)帘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而且是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还能增添诗情画意。
(3)引用古诗句,使全文有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同时,又与文章所要说明的对象相吻合。
(4)我觉得这不是多此一举,有了帘子之后,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十分具有意境。
(2)帘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而且是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还能增添诗情画意。
(3)引用古诗句,使全文有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同时,又与文章所要说明的对象相吻合。
(4)我觉得这不是多此一举,有了帘子之后,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十分具有意境。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7/25 8:0:9组卷:17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清凉殿里好乘凉
童木 古人是如何度过漫长炎夏的?深宅大院里的官宦人家,宫墙内的皇族世家,在同样的酷热时节总会比劳作的底层平民多得避暑的良方。研究中国古代的避暑史,基本是一部宫廷和达官贵族阶层的驱热志。因为在久远年代前的盛夏,任何一块冰,任何一处特凿的清凉窟,都包含着最奢侈的人工。平民只剩得一把扇子打发炎夏的时候,每朝每代的朱门院里都寻得到当时流行的驱热之术。
《周礼》里的记载,周王的宫廷已有专人负责为王室采冰,以供夏天使用。采冰人被称为“凌人”,整个宫殿大概有80名,每年冬季便开始采集天然冰块运至冰窖储存。而这种采冰制度,一直到晚清皇家都还存在。
汉代皇宫里夏季专用的“皇家避暑套房”叫“清凉殿”,也叫“延清室”。《汉书》里赞叹过清凉殿的制冷效果:“清室则中夏含霜”,意思是盛夏时房间温度低得如下过霜一般。古籍里关于清凉殿的记载,还包括它的房间内其他陈设:“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清凉殿里的石头床具本身就是夏用良品,装冰块的又是进口的玉晶盘,还有侍人站在旁边对着扇扇子,当然是多重降温。汉武帝刘彻身边的红人,可以得到“常卧延清之室”的福利。
到了唐代这种“空调房”被称作“含凉殿”,临着太液池傍水而建,比起汉朝的石头床具加冰玉盘的稚朴,含凉殿的制冷手段已经算得上是通过机械原理实现的。倪方六讲了个拾遗陈知节给李隆基上书的故事:“酷暑天,李隆基把‘办公室’搬到了含凉殿避暑。陈知节见到李隆基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被赐座后,感觉座内含冻。这扇车基本相当于空调扇,当然不是用电能而是水能,用水来转动扇叶,风扇对凉水吹形成冷气。另外殿里有循环冷水源,四檐装上了水管,靠水的殿堂四边往下淌的水帘,让凉水在屋上循环,降温效果自然极佳,能达到‘座内含冻’的效果。”有学者考证这种含有机械原理的环保“空调房”算是舶来品,最早源于东罗马帝国。当时长安城里地位高的大臣家都建有这样的“空调房”,长安市市长(京兆尹)家里便有。
若是宋朝有设计类杂志,当时的“空调房”大概会被宋时的编辑称为“贴近自然的和谐设计”:“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倪方六用了“设计时尚”来形容宋代宫中的降温术。当时同样出现了带有机械原理的“风扇”,是用鼓风机带动的。除此之外还有香氛设置:厅堂里摆几百盆鲜花,“鼓以风轮”对着吹,就能使堂内“清芬满殿”。倪方六说,这算得上是古代空调的空气净化手段,可以说是一大进步。“到了明清时期,可移动式冷源出现了,有点现代分体空调或冷风机的意思。这种可移动式冷源,时称‘冰桶’,类似于冰箱,其实是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候这种冰桶民间也使用,还有进口货,时称‘洋桶’。冰桶现在看很简单,但在明清时代可算是高档‘家电’了。”
至于古时消夏的饮食,倪方六谈起了宋时的“冰激凌”。从宋人笔记看,这种古时刨冰最先在蒙古人中流行,是果汁、牛羊奶和冰块调制的冰酪。南宋时市集上的冷饮已经花样繁复,夜市的冷饮铺要营业到三更时分方才结束。这样想起来,那时夏季的夜,和我们童年时在街市上买一碗刨冰消夏,似乎已经没有隔着悠长朝代的区别了。
(1)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2)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采冰人被称为“凌人”,整个宫殿大概有80名,每年冬季便开始采集天然冰块运至冰窖储存。
(5)通读全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时代人们的消夏方式,说说你的理由。发布:2024/12/26 22:30:1组卷:21引用:4难度:0.5 -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大脑的“顿悟” (1)传说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泡澡时突然悟出可以用浮力原理,来解决耶罗王提出的鉴定新造金冠是否被掺假的棘手难题。美国科学家最近宣布,他们首次通过研究揭示了大脑产生阿基米德式“顿悟”的独特机制。
(2)在阿基米德喊出“我找到了”之后,科学史上不乏在电光火石的刹那悟出惊世发现的传奇。牛顿被树上掉下的苹果砸中脑袋而想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即是另一经典例子。千百年来,“顿悟”作为人类解决科学和其他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基本得到广泛认可。它具有一些与常规解题方法不同的特征,比如说“顿悟”前常有百思不得其解的阶段;灵感突如其来的时候,自己往往并没有意识到在想问题,事后也无法说清究竟是怎么得到答案的。
(3)然而,大脑在“顿悟”过程中的工作机制是否与用常规办法解题时不同,在科学上一直不甚清楚。一些科学家甚至认为,二者在认知机制上完全一样,差别主要在于人们的主观感受强烈程度上。美国西北大学和德雷克塞尔大学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以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顿悟”其实和大脑不同寻常的工作方式有关。
(4)科学家们在4月号网络学术刊物《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上介绍,他们让18名研究对象玩一种字谜游戏,内容是找出一个单词,使它能与列出的其他3个不同英文单词搭配,分别重新组合成三个有意义的新词。每名研究对象在解题过程中都需要报告他们经历过的“顿悟”时刻。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技术对研究对象大脑活动和脑电波的监测显示,“顿悟”的出现与大脑右半球颞叶中的前上颞回区域有密切关系。当研究对象“顿悟”出答案时,这一区域活动明显增强,并在“顿悟”前0.3秒左右突然产生出高频脑电波。通过常规方式获得答案的研究对象则没有这些情况出现。
(5)科学家们由此得出结论,认为“顿悟”的产生有赖于大脑神经中枢独特的活动机制,这一机制为大脑“顿悟”时的独特认知过程提供了支持。他们推断,前上颞回区域能促进大脑将看似不相关的信息进行集成,使人们在其中找到早先没有发现的联系,从而“顿悟”出答案。科学家们称,新研究首次表明,大脑独特的计算和神经中枢机制导致了灵感降临的那些“突破性时刻”。
(6)英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莱尔德评论说,新结果是他所见到的有关“顿悟”最具原创性的研究之一。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则认为,新研究结果有助于消除笼罩在人类创造性思维过程之外的神秘色彩。
(1)文章开头列举阿基米德和牛顿在科学发现中“顿悟”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根据美国西北大学和德雷克塞尔大学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谈谈“顿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现象。
(3)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认为,新研究结果有助于消除笼罩在人类创造性思维过程之外的神秘色彩,你同意吗?为什么?
(4)分析第四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5)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发布:2025/1/7 8:0:2组卷:0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中的辐射并不可怕 ①前两天,一条微博意外成为网络热门话题。网友发帖称,“天哪,楼里有家人,貌似媳妇怀孕了,说WiFi有辐射,影响他家媳妇的健康,逐家逐户敲门叫我们不要用……今天已经敲了4次门了。”该微博被很多媒体转发。
②WiFi辐射成为公共议题,舆论当然不是乐在戏谑这位“中国好老公、好老爸”,而是指望藉此给大众科普一下辐射常识。因为随着WiFi的普及,各种“想当然”的担心还真不少,臆想出的危害足以拍成系列科幻片。
③事实上,辐射一般可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包括核辐射、X射线等,危害较大;非电离辐射则包括紫外线、可见光、手机、电脑、高压线、变电站、手机基站、电视广播等产生的电磁场,危害性较弱。人们通常所说的“电磁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但有时张冠李戴,就带来了心结般的“辐射恐惧症”。
④生活中的电磁辐射的量级很小,比用于治疗肿瘤所需要的辐射量差了上亿倍的量级,比一次CT则差了近万倍。WiFi其实与手机信号没有本质区别,都属于微波。目前尚无科学依据表明它会破坏人体DNA或蛋白质结构。
⑤再说了,辐射对人体伤害一般是两种效应:一种是辐射量达到一定程度与级别,另一种是长期在辐射环境下的累积作用。生活中电磁波辐射量小,只有24小时不停地暴露在这种辐射环境下,长期累积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⑥这几年,网上网下盛传仙人球、龙舌兰是“防辐射利器”,防辐射背心更是成了天下孕妇的“标配”。只是,专家早就提示,类似说法纯属商家炒作,都是忽悠。去年,果壳网发布了“十大最流行谣言”,众多白领心中的“常识”纷纷上榜,其中就有“孕妇需穿防辐射服保护胎儿”的说法。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欧美国家的孕妇多没听说过防辐射服了。当然,如果媳妇怀孕就要灭了WiFi,那么,手机不能用了,电视不能看了,天上的通讯卫星最好也摘下来了。
⑦对辐射危害采取合理防护,这是公共安全的底线。但如果一味将辐射妖魔化,恐怕只会因噎废食。眼下,我们身边的辐射源确实越来越多。然而现代生活注定离不开辐射,只须坚持“辐射防护与安全最优化”原则,既不掉以轻心,也不杯弓蛇影。平日里,了解电器辐射参数指标,适度远离辐射中心,理性关注,科学防护,辐射其实也不是洪水猛兽。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媒体转发WiFi辐射微博既是戏谑这位“中国好老爸”,也为大众科普一下辐射常识。
B.从量级上看,WiFi其与手机信号都属于微波,根本不会破坏人体DNA或蛋白质结构。
C.网上网下盛传的“孕妇需穿防辐射服保护胎儿”说法是忽悠人的,纯属商家炒作。
D.由于我们身边的辐射源确实越来越多。辐射也就像洪水猛兽般随时侵入现代生活。
(2)生活中的辐射并不可怕,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3)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辐射恐惧症”呢?发布:2025/1/12 8:0:1组卷:1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