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和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1)《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采矿和冶炼金属锡的场景。炼锡时,有关键的一步“点铅勾锡”,即加铅能使锡较易熔化流出,其原因是 形成合金熔点降低形成合金熔点降低。
(2)月球背面的陨石坑土壤中有天然的铁、铝、银等金属颗粒。根据铁锈蚀的条件分析,铁在月球上不锈蚀的原因可能是 没有氧气(或没有水蒸气)没有氧气(或没有水蒸气)。
(3)“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有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a中,金属R表面有银白色固体物质析出,实验b中,锌表面有黑色固体物质析出。R、Zn、Ag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Zn>R>AgZn>R>Ag。
②图c是实验a中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图c分析实验a中溶液减少的离子是 Ag+Ag+(填离子符号)。
③写出实验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R+2AgNO3═R(NO3)2+2AgR+2AgNO3═R(NO3)2+2Ag(用含R的符号表示),反应类型为 置换反应置换反应。
(4)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某实验小组利用焦炭和Fe2O3模拟早期炼铁并检验可能的产物,实验装置如下:

【查阅资料】A.铁粉为黑色;B.PdCl2溶液可用于检验CO,原理是:PdCl2+CO+H2O═Pd↓+2HCl+X。
【实验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PdCl2溶液中产生黑色沉淀,玻璃管内粉末全部变成黑色。
①将检验CO的原理的化学方程式补全,X处的化学式是 CO2CO2。
②为了检验气体产物,装置从左到右的接口连接顺序为a→d→e→b→cd→e→b→c。
③将试管中的黑色粉末放入稀盐酸中,产生气泡,固体全部消失。
【实验结论】反应生成CO和CO2,黑色物质是Fe。
【归纳总结】根据实验结论写出C与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Fe2O3 高温 2Fe+CO↑+CO2↑2C+Fe2O3 高温 2Fe+CO↑+CO2↑。
【拓展提升】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假黄金(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取20克假黄金置于烧杯中,取120克稀盐酸,分6次加入,充分反应,实验数据如下:
高温
高温
实验次序 | 1 | 2 | 3 | 4 | 5 | 6 |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 20 | 20 | 20 | 20 | 20 | 20 |
20剩余固体的质量/g | 18.7 | 17.4 | 16.1 | 14.8 | 13.5 | 13.5 |
①假黄金(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是
6.5g
6.5g
。②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7.3%
7.3%
(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答案】形成合金熔点降低;没有氧气(或没有水蒸气);Zn>R>Ag;Ag+;R+2AgNO3═R(NO3)2+2Ag;置换反应;CO2;d→e→b→c;2C+Fe2O3 2Fe+CO↑+CO2↑;6.5g;7.3%
高温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152引用:1难度:0.3
相似题
-
1.为测定某碳素钢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粉末于质量为52.2g的烧杯中,然后缓慢加入一定质量的稀硫酸,当加稀硫酸质量为85g时,反应恰好完全(杂质不反应且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反应过程中的质量关系如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实验取用的样品质量为
(2)计算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写出解题过程).发布:2025/1/9 8:0:2组卷:139引用:39难度:0.1 -
2.为测定某碳素钢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粉末于质量为51.8克的烧杯中,然后逐步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当加入92.5g稀硫酸时恰好完全反应,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与烧杯及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如图。
(1)该实验取用的样品质量为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反应结束后,小明不慎向烧杯中多加了10g稀硫酸,若在图中补绘此过程中稀硫酸的质量与烧杯及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图,所得线段的终点位于线段AB延长线的发布:2025/1/9 8:0:2组卷:4引用:1难度:0.3 -
3.为测定某碳素钢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粉末于质量为51.8克的烧杯中,然后逐步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当加入211.8g稀硫酸时恰好完全反应,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与烧杯及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如图。
(1)该实验取用的样品质量为
(2)求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反应结束后,小明不慎向烧杯中多加了20g稀硫酸,若在图中补绘此过程中稀硫酸的质量与烧杯及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图,所得线段的终点位于线段AB延长线的发布:2025/1/9 8:0:2组卷:8引用:1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