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兄 长
梁晓声
①几天前,在精神病医院的院子里,我面对我唯一的哥哥,心底便忽然冒出了“兄长”二字。那时我忧伤无比,我暗自祈祷:“上天啊,请保佑我,也保佑我的兄长。”【批注1:“祈祷”是对哥哥深沉的爱,是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
②我的兄长大我六岁,今年已经六十八周岁了。从二十一岁起,他一大半的岁月是在精神病院里度过的。他是那么渴望精神病院以外的自由,而只有我是一个退休之人了,他才可能有自由。我祈祷他起码再活十年,不病不瘫地再活十年。我也祈祷上天眷顾于我,使我再有十年的无病岁月。这样,他才或许能过上十年左右精神病院以外的较自由的生活。假使我的乞求被恩准了,哪怕在我的兄长离开人世的第二天,我的生命也必须结束的话,我绝不后悔!
③在我头脑中,我与兄长之间的亲情记忆就一件事:大约是我三四岁时,我大病了一场,高烧,母亲后来是这么说的。【批注2:“我”对这件事印象深刻。】我却只记得这样的情形——某天傍晚我躺在床上,对坐在床边心疼地看着我的母亲说我想吃蛋糕。之前我在过春节时吃到过一块,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外边下着瓢泼暴雨,母亲保证说雨一停,就让我哥去为我买两块。我却哭了起来,闹着说立刻就要吃到。于是当年十来岁的哥哥脱了鞋、上衣和裤子,只穿裤衩,戴一顶破草帽,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冒雨去为我买回来。母亲被我哭闹得无奈,给了哥哥一角几分钱,于心不忍地看着哥哥冒雨冲出了家门。外边又是闪电又是惊雷的,母亲表现得很不安,不时起身走到窗前向外望。我觉得似乎过了挺长的钟点哥哥才回来,他进家门时的样子特滑稽,一手将破草帽紧拢胸前,一手拽着裤衩的上边。母亲问他买到没有,他哭了,说第一家铺子没有蛋糕,只有长白糕,第二家铺子也是,跑到了第三家铺子才买到的。说着,哭着,弯了腰,使草帽与胸口分开,原来两块用纸包着的蛋糕在帽兜里。那时刻他不是像什么落汤鸡,而是像一条刚脱离了河水的娃娃鱼。【批注3:人物描写极其生动形象。】那时刻他也有点儿像在变戏法,是被强迫着变出蛋糕来的。变是终归变出来了,但却委实变得太不容易,所以哭了。大约因为觉得自己笨。
④母亲说:“你可真死心眼儿,有长白糕就买长白糕嘛,何必多跑两家铺子非买到蛋糕不可呢?”
⑤他说:“我弟要吃的是蛋糕,不是长白糕嘛!”
⑥还说,母亲给他的钱,买三块蛋糕是不够的,买两块还剩下几分钱,他自作主张,还为我买了两块酥糖……
⑦其实对于我,长白糕和蛋糕是一样好吃的东西。我已几顿没吃饭了,转眼就将蛋糕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
⑧而母亲却发现,哥哥的胳膊肘、膝盖破皮了,正滴着血。当母亲替哥哥用盐水擦过了伤口,对我说也给你哥吃一块糖时,我连最后一块糖也嚼在嘴里了……
⑨是的,我头脑中只不过就保留了对这么一件事的记忆。每每我恨他时,当年他那种像娃娃鱼又像变戏法的少年时的样子,就会逐渐清楚地浮现在我眼前。于是我内心的恨意也逐渐地软化了。【批注4:我对哥哥的“恨意”从何而来?又为何会逐渐“软化”?】
⑩千真万确,我是多次憎恨过我的哥哥的。
⑪从初中起,他一直在为考上大学而学习着。除了过年过节和星期日,我们平时白天是不太见得到哥哥的。即使星期日,他也不常在家里。每月四十元的生活费远不够母亲和我们五个儿女度日的。母亲最常干的是连男人们也会叫苦不迭的累活儿脏活儿。我则担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重担,从小学二三年级起就开始做饭、担水、收拾屋子,做几乎一切的家务。由于不堪重负,我开始逃学了。老师亲自到家里来了,母亲明白了真相后,沉默良久;而哥哥却生气极了。那会儿,我是恨我哥哥的。他一向以学校为家,对于家事,却所知甚少。
⑫哥哥考上了唐山铁道学院——他是为母亲考那所学院的。那时底层人家出一名大学生,全家都是受尊敬的。大饥荒来了,哥哥给家里的信总说一切安好。但第二个学年初,家里收到了一封他学校发来的电报:“梁绍先患精神病,近日将由老师护送回家。”电文是我念给母亲听的。
⑬母亲呆了,我也呆了。
⑭对于绝大多数的人,人生本就是一堆责任而已。参透此谛,爱情是缘,友情是缘,亲情尤其是缘,不论怎样,皆当润砾成珠。【批注5:这段话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⑮对面的大娘问:“是你什么人呀?”
⑯我回答:“兄长。”话一说出口,自窘起来。现实生活中,谁还说“兄长”二字啊!
⑰大娘耳背,转脸问大爷:“是他什么人?”
⑱大爷大声冲她耳说:“是他老哥!”
⑲我问大娘:“你们来看望的是什么人啊?”
⑳她说:“我儿子。”
㉑大爷说:“为了给他续上住院费,我们把房子卖了,老两口住女婿家去了……”
㉒我心接着一疼。这一次,疼得格外锐利。
㉓我又暗自祈祷了:上天啊,您眷顾他们吧,您拯救他们吧!【批注6:“祈祷”不同于篇首,别有深意。】
(选自《小人物走过大时代》,有删改)(1)请简要概括【批注2】中提及的这件“印象深刻”的事。(限15字以内)
(2)请你从修辞的角度完善【批注3】。
(3)请你解答【批注4】的疑问:我对哥哥的“恨意”从何而来?又为何会逐渐“软化”?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⑭段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5)文章结尾处加点的“祈祷”有何深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哥哥冒雨为“我”买蛋糕。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被雨淋透的哥哥比作一条脱离了河水的娃娃鱼,生动形象地写出哥哥浑身是水的狼狈,表达了哥哥对“我”的关爱,体现了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为后文表达“我”对哥哥的情感变化作铺垫。
(3)“恨意”是因为年少时哥哥沉迷于读书,而本不应该是“我”承担的家庭责任落到“我”身上;逐渐“软化”是年少时哥哥不计付出为“我”买蛋糕让今天的“我”回忆时仍深深感动,并为当时自己的任性而愧疚。
(4)我们应该像河蚌孕珠一样去分担亲人或朋友的苦难,这样,人生才没有遗憾。
(5)“祈祷”是祈求,祷告,这里指“我”祈祷“老两口”的儿子能健康,祈祷“老两口”一家幸福平安。表达出作者一种普世的悲悯情怀。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被雨淋透的哥哥比作一条脱离了河水的娃娃鱼,生动形象地写出哥哥浑身是水的狼狈,表达了哥哥对“我”的关爱,体现了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为后文表达“我”对哥哥的情感变化作铺垫。
(3)“恨意”是因为年少时哥哥沉迷于读书,而本不应该是“我”承担的家庭责任落到“我”身上;逐渐“软化”是年少时哥哥不计付出为“我”买蛋糕让今天的“我”回忆时仍深深感动,并为当时自己的任性而愧疚。
(4)我们应该像河蚌孕珠一样去分担亲人或朋友的苦难,这样,人生才没有遗憾。
(5)“祈祷”是祈求,祷告,这里指“我”祈祷“老两口”的儿子能健康,祈祷“老两口”一家幸福平安。表达出作者一种普世的悲悯情怀。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3 12:26:7组卷:56引用:3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鹅毛压得父亲喘》,回答下列各题。
①每到冬季,父亲都要去收鹅毛,此时乡下的养鹅人,都会把鹅毛拔下来卖钱。父亲便拿着麻袋和扁担,走村串屯地上门去收,早出晚归。
②天一黑,我就跟姐姐站在村口的冷风中,等待父亲的归来。有一年,父亲身体特别弱,“鹅毛担子”一上肩,就大口大口地又喘又咳,为此每次看到父亲,姐姐便会飞快地跑过去,接过他的担子,父亲便如释重负,一下轻松很多。年幼的我很是不懂,那鹅毛担子,分明很轻盈,我曾挑过几次,看似鼓囊囊的两麻袋,其实一点都不重,轻如鸿毛呀,可为何在父亲的肩上,却是那般沉重,压得他直喘呢?
③晚饭后,父亲拨亮带玻璃罩的油灯,借着灯光,将收来的鹅毛,全部摊放在屋内,然后打开家里所有的门,让阵阵萧萧北风穿屋而过--他要一边拨弄,一边利用那又冷又硬的北风,将鹅毛中最轻,最软,最有用处的鹅绒,吹分离开来,另作他用,吹不起来的则卖给毛厂。
④如若吹进来的风不够大,父亲就拿扇子去扇,被他扇起的鹅绒,恰似屋外飘扬的雪花,片片雪白,凌空飞舞。父亲一边扇,一边剧烈地喘着、咳着,形单影只地被一片“雪白”若隐若现地裹扶着,碰触着,吞没……他从不让我和姐姐帮忙,而让我们去学习。
⑤父亲为何气喘和咳嗽得那么严重,我从不知其因。我更不明白,为何村里别的成年男子,都去集体的队里上工,挣工分,可他却不去,而让柔弱的母亲去?
⑥母亲白天上工,晚上还要给有钱人做羽绒鞋,好赚些手工费,供我和姐姐读书,父亲分拣出的鹅绒,正是她做鞋时所需的填充保暖材料。母亲的手很巧,做出的羽绒鞋暖和得很,极受镇上的居民欢迎,尤其是临近春节的腊月,订做羽绒鞋的人很多,母亲要整宿地去做,天快亮时才能和衣躺会儿。
⑦更糟的是,我家的泥墙草屋,也在那年的一场暴雪中坍塌了,一家只能住进一间四面都漏风的草棚里。晚上归来,母亲仍要在草棚里做鞋,父亲分过鹅绒后,还得去垒房子--取来半干半湿的田泥,赤脚将它们一脚脚地踩熟,踩得有黏性和劲道,之后再用它们去垒墙。垒一层,晾干后,第二晚再接着垒第二层,如此反复……因为太冷,母亲的双手很快被冻伤,又痛又痒。父亲也喘得、咳得更严重了,但他们继续坚持着。
⑧几个月后,泥屋终于垒起来了,春天也到来了,父亲的咳喘渐渐有了缓解;母亲的双手也好了些。他们卖鹅毛和羽绒鞋所得的利润,得以凑齐我和姐姐的学杂费,一家人总算熬过来了。
⑨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当年患有较重的慢性支气管炎,因为怕花钱治疗,只能硬扛着,医生告诫他不要干重体力活,要休息,否则极易发展成肺气肿。可父亲哪肯休息,他坚决要去收鹅毛,因为这活相对轻松些,还能帮母亲。
⑩多年后,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有一次,我回到老家,在老屋的角落里,惊讶地发现了一小窝的鹅绒,它们轻轻地拢在一起,像落入人间经年不散的流云,泊在母亲留下的鞋样子旁。鹅绒是那么的轻盈,有风掠过,便会飘散。但奇怪的是,它们竟始终在那里,一如当年此时。
⑪我终于懂了,当年,压在父亲肩上的担子看似轻如鸿毛,但对于贫病交困的他来说,却是千钧之担,于母亲也同样如此。可面对薄待他们的那个寒冬,父亲和母亲并未屈服、抱怨,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彼此配合,携手抗争,只为他们的孩子--年幼的我和姐姐,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的未来之春!在当时那个农村普遍贫穷的特殊年代,我和姐姐是方圆几十里地,唯一都读过书,上了大学的姐弟俩,谁也没因贫困而辍学。
⑫父亲肩上担起的和母亲手中操持的,虽然只是一片片很轻、很轻的鹅毛,但由此给予我们的爱,却重于泰山。
(1)请根据文章①到⑧段内容,把相应的故事情节填在横线上。
父亲挑鹅毛,又喘又咳→A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可面对薄待他们的那个寒冬,父亲和母亲并未屈服、抱怨,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彼此配合,携手抗争,只为他们的孩子--年幼的我和姐姐,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的未来之春!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
(4)第⑤段和第⑨段是什么关系?从内容方面分析其作用。
(5)文章通过回忆父母辛苦劳作的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发布:2024/12/27 1:30:1组卷:185引用:13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好多年前的秋天了,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了我们一人一个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仙桃”;含着桃核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们都认真起来,全含了桃核爬上床去。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怨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
……
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我渐渐地大了,脾性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这时候,奶奶也去世了,真是祸不单行。我连夜从城里回到老家去,家里人等我不及,奶奶已经下葬了。看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容颜,不觉眼泪流了下来,对着灵堂哭了一场。天黑的时候,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当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这些年来,它是怎么长上来的呢?爷爷的花事早不弄了,一摞一摞的花盆堆在墙根,它却长着!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拼折过一次,要不早就开花了。”他们曾量它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啊,小桃树,我怎么将你遗在这里,而身漂异乡,又漠漠忘却了呢?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如今,它开了花,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我曾去看过终南山下的夹竹桃花,也去领略过马嵬坡前的蜜水桃花,那花儿开得火约灼的,可我的小桃树,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我忍不住几分忧伤,泪珠儿又要下来了。
花幸好并没有立即谢去。就那么一树,孤孤地开在墙角。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患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可怜的小桃树!
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吗?
雨却这么大地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我只说有了这场春雨,花儿会开得更艳,香味会蓄得更浓,谁知它却这么命薄,受不得这么大的福分,受不得这么多的洗礼,片片付给风了,雨了!我心里喊着我的奶奶。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刮那,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贵的光,嫩红的光。
我心里稍稍有些安慰了,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发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
(1)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②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2)选文最后一段中说“我心里稍稍有些安慰了,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作者产生安慰之情、感激之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作者写“奶奶让我们含桃核”以及“奶奶护着桃树”是为了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发布:2024/12/26 23:0:1组卷:5引用:4难度:0.5 -
3.课外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一丝风。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就像一个人想打喷嚏,可是又打不出来,憋得很难受。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
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循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多尔先生想。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说不定这些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如果孩子完不成定额,回去就要挨处(fá)。不管怎么说,孩子也怪可怜的。这个年龄本来应该上学,在课堂里学习,可是……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他掏出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树上的鸣蝉在聒噪,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lóng)。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正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二十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掏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二十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
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
(1)注音或写汉字。弄 单薄 蒸lóng 处fá
思忖--
虔诚--
(3)找出一个比喻句,并体会其作用。
(4)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所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5)小乞丐用来买花的“每一枚硬币都磨的亮晶晶的”表明了什么?
(6)对小乞丐的外貌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生活处境?
(7)小乞丐从卖花姑娘手中“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在风雨中“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这表现了小乞丐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文章最后说“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是什么强烈冲击着多尔先生?“模糊”说明了什么?发布:2025/3/5 7:0:2组卷:14引用:1难度: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