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病斑突变体是一类在没有外界病原菌侵染情况下,局部组织自发形成坏死斑的突变体,坏死斑的产生基本不影响植株生长,反而会增强植株对病原菌抗性。
(1)将某野生型粳稻品种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诱变获得类病斑突变体,收获突变体种子,在温室内种植,随着叶片发育逐渐出现病斑直至布满叶片,收获种子,连续多年种植,其叶片均产生类病斑,表明该类病斑表型可以稳定遗传稳定遗传。
(2)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正、反交正、反交产生的F1植株表型均与生型一致,且F2中野生型和突变型植株的比例符合3:1.表明突变体的类病斑表型受常染色体上的1对隐性基因1对隐性基因控制。
(3)对F2群体中148个隐性单株和野生型植株野生型植株进行序列分析,发现1号染色体上A基因的非模板链发生了单碱基突变,如图1所示,据此推测突变体出现类病斑的原因是:非模板链的G变为T,使密码子由GAA变为UAA,翻译提前终止,合成的多肽链变短非模板链的G变为T,使密码子由GAA变为UAA,翻译提前终止,合成的多肽链变短。
(可能用到的密码子:AUG:起始密码子;CAA:谷氨酰胺;GAA:谷氨酸;CUU:亮氨酸;UAA:终止密码子;AUU:异亮氨酸)

(4)进一步实验发现,与野生型相比,类病斑突变体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均有所提高。提取细胞中的总RNA,在逆转录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cDNA,然后以防御反应相关基因P1、P2、P3的特有序列作引物引物进行定量PCR,检测这三种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如图2所示。推测突变体抗性提高的原因是A基因的突变提高了防御基因的表达A基因的突变提高了防御基因的表达。
【考点】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答案】诱变;稳定遗传;正、反交;1对隐性基因;野生型植株;非模板链的G变为T,使密码子由GAA变为UAA,翻译提前终止,合成的多肽链变短;逆转录;引物;A基因的突变提高了防御基因的表达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55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玉米第九号染色体上的糯性基因(wx)在胚乳中表达,也在花粉中表达(糯性淀粉遇碘呈棕红色).取一株玉米成熟的花粉,用碘液进行检测,结果约50%的花粉显蓝色、约50%的花粉显棕红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发布:2024/12/31 3:30:1组卷:41引用:7难度:0.7 -
2.玉米中因含支链淀粉多而具有黏性(由基因A控制)的籽粒和花粉遇碘不变蓝;含直链淀粉多不具有黏性(由基因a控制)的籽粒和花粉遇碘变蓝色。A对a为完全显性。把AA和aa杂交得到的种子播种下去,先后获取花粉和籽粒,分别滴加碘液观察统计,结果应为( )
发布:2024/12/31 3:30:3组卷:14引用:3难度:0.7 -
3.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发布:2025/1/16 8:0:1组卷:3引用:1难度:0.7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