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乙】
于是论次①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②,幽于缧绁③.乃喟然而叹曰:
“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④,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⑤以来至于麟⑥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太史公自序》)【注释】①次:编次,整理。②李陵之祸: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认为他是难得的将才,
在汉武帝面前为其辩解,因此被下狱问罪,处以宫刑。③缧绁(léi xiè):原是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引申为监狱。④羑里(yǒu):古地名,今河南汤阴县北。⑤陶唐:即唐尧,五帝之一。⑥麟:猎获一只白麟。文中借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
(1)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通“增”,增加
②人恒过:犯错误犯错误
③乃喟然而叹曰:于是,就于是,就
④故述往事:因此,所以因此,所以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于 是 卒 述 陶 唐 以 来 至 于 麟 止 自 黄 帝 始。
(4)①【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②对【乙】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C
A.本文记叙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完成《史记》创作的过程。
B.司马迁借圣人贤士发愤著述的事来表明自己身处逆境自强的人生态度。
C.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表达为李陵辩护一事的懊悔和对汉武帝的怨恨。
D.列举圣人贤士的事例,也含蓄地抒发了司马迁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5)【乙】文中作者列举众多历史人物的事例,能证明【甲】文中哪一观点?
【答案】通“增”,增加;犯错误;于是,就;因此,所以;C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210引用:3难度:0.7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东坡食汤饼 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间③。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⑥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⑦’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箸(zhù):筷子。⑦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1)【甲】诗的作者是
(2)下列每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使至塞上 仁至义尽 B.念无与为乐者 念念有词 C.相与步于中庭 门庭若市 D.盖竹柏影也 欲盖弥彰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4)对【乙】【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乙】文中“亦”和“相与”点出苏、张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乙】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乙】【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5)一切景语皆情语。【甲】诗颈联运用白描手法,不仅准确地描绘了
(6)【乙】【丙】两文通过人物的言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发布:2025/1/1 14:0:4组卷:48引用:2难度:0.4 -
2.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③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弗之怠(懈怠、放松)
B.同舍生皆被绮绣(穿,现写作“披”)
C.腰白玉之环(腰上系着)
D.非天质之卑(卑鄙)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言和而色夷
B.康肃笑而遣之
C.杂然而前陈者
D.面山而居
(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从借书、从师、衣食等方面讲述了作者年少时求学的艰难经历。
B.作者采用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向学。
C.文中描写作者向“先达”求教的场面,语言夸张,暗讽当时读书人热衷功名。
D.除宋濂之外,古人还有许多勤奋学习的事例,如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苦读。
(4)请将“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5)作者多次将自己与“太学生”进行对比,请任意找出两组,并简析其作用。发布:2024/12/27 3:30:2组卷:17引用:3难度:0.5 -
3.阅读下列作品,完成问题。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儋耳夜书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①。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②,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③,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①己卯上元:宋哲宗元符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儋耳:今海南省儋县,苏轼曾被贬至此。②民夷杂糅: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③韩退之:韩愈,字退之。曾写诗《赠侯喜》,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上述三部作品的作者都是苏轼,他是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归舍已三鼓矣
②更欲远去
(3)下列对【乙】文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B.庭院下的月亮像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C.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D.庭院下的月亮像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丙】文中的画线句。
予欣然从之。
(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三部作品所述事件均发生在元丰年间,中秋月夜之时。
B.三部作品中,与作者同游之人是子由、怀民和老书生。
C.三部作品都借月下自然美景,抒发赏景时的喜悦之情。
D三部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在经历仕途不顺时的复杂情感。
(6)【甲】词上阕“
(7)【丙】文中写作者“放杖而笑”,请结合全文内容与注释,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笑”的原因。
①
②发布:2025/1/1 2:30:3组卷:38引用:1难度: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