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德湖”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甲】广德湖得名的由来
宁波鄞西从横街、集士港到高桥镇,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水带,它就是今天的广德湖。但是千年以前,广德湖“广袤数万顷”,面积比东钱湖要大三倍,曾巩《广德湖记》说,“盖湖之大五十里”,水面上白鹭飞翔,渔歌阵阵,湖岸边芦花如雪,粮田连绵。
广德湖原为海的潟湖,汉晋前就已存在,因湖面形如葫芦状的酒器罂脰,所以称为“罂脰湖”,又称“莺脰湖”。罂脰湖湖面广阔,惠德于民,唐大历八年(773),鄞县县令储仙舟加修治之,命名“广德湖”。
【乙】广德湖兴废沿革表
人物 | 年份 | 内容 | 出处 |
储仙舟 | 唐大历八年(773年) | 有记载的第一次疏浚。疏浚后更名广德湖。 | 曾巩《广德湖记》 |
李后素/李敬方 | 唐大中元年(847年) | 滨湖农民上请湖田化,对此进行考察后立碑禁止。 | 曾巩《广德湖记》 |
任侗 | 唐贞元元年(785年) | 疏浚湖泊,扩大灌溉面积。 | 曾巩《广德湖记》 |
钱亿 |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 | 集万人疏浚湖泊。筑堤四万多米。 | 《四明志》卷1 |
当地百姓 | 太平兴国(976—983)以来 | 当地百姓盗湖为田,官府不能整治。 | 曾巩《广德湖记》 |
北宋朝廷 | 北宋咸平中(998—1003) | 将湖西百顷作为官员职田。 | 曾巩《广德湖记》 |
苏省 | 北宋大中祥元年(1008年) | 再度疏浚。 | 《四明图经》卷二 |
李夷庚 | 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 | 正湖界,试图制止百姓继续盗湖。 | 曾巩《广德湖记》 |
曾公望 | 北宋康定某年(1040—1041) | 再度疏浚。 | 曾巩《广德湖记》 |
张峋 | 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 | 再度疏浚并筑环湖堤坝。 | 曾巩《广德湖记》 |
楼异 | 北宋政和七年 (1117年) |
垦湖为田,开辟湖田七万两千余亩,广德湖彻底消失。 | 《四明图经》 |

【丁】唐宋两朝鄞县(明州)旱灾记录表
(来源:《鄞县通志》)
朝代 | 时间 | 表现 |
唐 | 贞元六年(790年) | 夏旱,井泉多涸,人渴乏水,疫死者众。 |
北宋 | 咸平三年(1000年) | 两浙大饥、民疫死。春旱。 |
熙宁元年(1068年) | 两浙旱、蝗害。 | |
熙宁三、四年(1070年、1071年) | 旱。 | |
元祐八年(1093年) | 大旱。 | |
大观三年(1109年) | 旱。 | |
南宋 | 绍兴十八年(1148年) | 旱。 |
乾道六年(1170年) | 夏旱。 | |
乾道九年(1173年) | 久旱,无麦苗,饥。 | |
淳熙元年(1174年) | 旱,饥。 | |
淳熙二年(1175年) | 秋,浙江皆旱。 | |
淳熙五年(1178年) | 旱,大饥。 | |
淳熙九年(1182年) | 秋旱,种几绝。 | |
淳熙十四年(1187年) | 七月旱成灾。 | |
绍熙五年(1194年) | 自去冬不雨至于夏秋,皆饥,人食草木。 | |
嘉定八年(1215年) | 明州大旱。 | |
嘉定十四年(1221年) | 明州旱。 |
今年五月份,浙江政务服务网上的一则关于“同意海曙北部建调蓄湖”的批复消息在网上引发网友关注和热议。该文件显示,将在海曙区集士港镇新建湖泊1处,面积3805亩,新建湖堤长30.6千米,配套整治河道长19.8千米、新建水闸17座、泵站工程4座。估算总投资193.93亿元,其中工程部分28.47亿元,专项部分0.24亿元,征地移民补偿部审批部分165.22亿元。工期5年,计划于2026年1月开工,2030年12月完工。
(1)小集:我们身边很多人其实都不知道广德湖。我想结合地图,用简短的文字给他们介绍一下古代广德湖的形状、位置和面积。
(2)小高:老师给了一个《广德湖兴废沿革表》,但是我认为表格的第四列是多余的,它不能给我们提供有效信息。
小雅:不是的。第四列是有作用的,
它说明了这些材料的来源,体现了真实性与严谨性,增强了说服力。
它说明了这些材料的来源,体现了真实性与严谨性,增强了说服力。
(3)小横:对比【乙】和【丙】两个图表,我发现了广德湖与旱灾的相关性。
(4)小高:海曙西郊要修建调蓄湖的消息出来之后,我爷爷评价说“没事找事,劳民伤财”。我想要结合今天的材料内容,结合我们现实生活实际,从多个角度有条理地给他分析一下利弊,字数不少于100字。
【考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答案】它说明了这些材料的来源,体现了真实性与严谨性,增强了说服力。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3引用:1难度:0.4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美国东部时间4月7日上午,美国中车麻省公司33名当地员工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途,开始为期三个月的技术培训。马萨诸塞州春田市长萨诺亲自驾车至布莱德国际机场加入欢送队伍。机场工作人员更是贴心地准备了早餐为他们饯行。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长春的中车长客股份公司。
这是春田继连续阴雨的洗礼后,迎来的第一个暖心的早晨。33名美国员工,均来自马萨诸塞州。其中多数人是第一次走出国门。对于这次通往“神秘东方”的旅程,他们兴奋之余也带着“把中车先进成熟的技术带回来”的期待。
作为美国中车麻省公司派出的第一批技术转移人员,这些员工被寄予了厚望。中车春田工厂开工时,他们将把知识转化成实践,开始地铁车辆的总装配。与此同时,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已在长春准备好了一支接待队伍,将帮助他们适应中国生活,了解民俗习惯。培训的第一阶段将由专业的技术人员细心地向美国友人讲解企业文化,传授技术知识。第二阶段,他们将在指导下进入车间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材料二:新华社长春4月15日电(段续崔中侠)中车长客股份公司14日迎来33名美国员工,他们将在长春接受为期3个月的技能培训。这些学员是中车美国春田工厂招聘的美国员工,他们将在未来的几年内承担中车波士顿、洛杉矶等轨道客车项目的装配、调试试验及售后服务工作……
此次来长春的美国学员主要是学习车辆装配和调试技能。“虽然两个国家的文化不同,但我们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对项目的态度、对客户的态度。”中车美国春田工厂生产总监勒罗伊•佩奇说。
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通过严格考核,为美国学员遴选出一批优秀培训教师。公司为美国学员制作了纸质和视频培训教材,制定了周密的培训方案。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将利用自主研发的城铁客车调试智能模拟培训装置对调试员工进行培训。
“对于春田工厂来说,这批美国学员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将实现春田工厂生产制造能力由0到1的突破。”中车长客股份公司海外业务部副总经理、项目经理孙晓琨说。
马萨诸塞州春田市是美国曾经的工业中心。春田工厂于2015年9月破土动工,中车建立了在美国的第一个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
材料三:1872年9月,30名中国少年从上海出发前往美国学习,中国铁路的先驱詹天佑就在其中。145年后,2017年4月,33名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工厂的员工,前往中国长春学习制造地铁。百年轮回,中国开始地铁制造技术的对美输出,中美共促轨道交通发展的时代已经来临。
近日,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迎来了33名美国员工。他们将在这里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技能培训。返回美国之后,他们将作为老师开展“接力培训”。在开班仪式上,几位波士顿项目负责人真诚的希望斯普林菲尔德工厂能够尽快形成能力,满足项目的需求。
经过安全教育后,美国员工来到培训中心参观培训设施。中车长客股份公司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首席操作师罗昭强向大家介绍了城铁客车调试智能模拟培训装置。
随后,美国员工进入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客车制造中心装配一车间。中国工人用热情地掌声欢迎来自美国的同事,表示希望和他们成为亲密的朋友。这个车间有40多年的生产历史,最近3年,生产了1500多辆地铁。从车辆进入车间到装配完成需要100多道工序。美国员工非常认真地倾听了公司以往产品的介绍,以及车间里的生产流程、管理措施。
他们登上一列正在制造的地铁,细致地查看了其内部构造,并互相交流。生产经理理查德已经从事这行30年了。他说:“这里的车质量不错,很漂亮。”
波士顿和长春都是本国轨道交通发展的起源地。是轨道交通事业将大洋两岸的产业工人连在了一起,他们将共同建造友谊的列车,为美国轨道交通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选自《百年轮回,美国员工来华学造地铁》,有删改(1)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把读者可能最关心的,或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写在最前面,便于读者快速阅读。
B.综合三则材料,我们可以了解美国员工从美国出发、到达中国、参加开班仪式、参观设施和车间、开始正式培训的全过程。
C.三则材料都提到了美国员工来到中国接受培训的目的,第一、二则材料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培训安排。
D.三则材料中都运用了直接引语,在新闻中运用直接引语,能够把读者直接带进事实发生的现场,增强新闻的可信度。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材料一中用“暖心”修饰“早晨”,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表现了记者对美国员工到中国接受培训的激动之情。
B.材料二中的“从0到1”,可以理解为“从无到有”。孙晓琨以此来说明美国员工来中国接受培训对于春田工厂开工的意义。
C.材料一、材料二都表现了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对于此事的重视,材料一还表现了美方对此事的重视。
D.材料三提及“理查德已经从事这行30年了”,意在说明理查德技术水平很高,能够做到“细致的查看”,并与中方人员“交流”。
E.美国员工来中国培训是因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而这份友谊将对美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3)材料二末段的内容与材料三首段中关于中国少年赴美学习的内容都属于新闻背景,请分别谈谈其作用。发布:2024/12/9 18:30:2组卷:46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伴随着三星堆重大考古新发现的揭晓,人们对三星堆的关注度再次空前高涨。2022年5月12日起,“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在福建博物院开展,展示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青铜文化遗存,吸引不少市民前往观展。
除了可以近距离参观外,不少市民还被展厅外的文物周边产品吸引,驻足选购。现场当即“拆盲盒”的刘女士说,“感受过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历史光辉和璀璨成就后,买件“小玩意儿”做纪念,把“青铜文明”带回家。
(节选自《人民网》)【材料二】三星堆出土的眼形器数量多、形制多样、种类丰富。眼睛,确实是三星堆文化最特殊的表现形式。或许因为对太阳的崇拜,代表光明的眼睛成为图腾之一。不过,关于三星堆的青铜纵目面具,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纵目作为特征被提及。
“眼睛崇拜”还有一种和烛龙有关的说法。烛龙的眼睛就是纵目,更重要的是,甲骨文中的蜀字,与烛龙蛇身人面的形象大同小异。眼睛代表着光明,对烛龙的崇拜慢慢演化为对眼睛的崇拜,这也是一种可能性。
【材料三】
【材料四】下面是小语在微信群发起的对话:
志同道合 小语:我在微博热搜榜上关注了“三星堆遗址连拆6个盲盒”的话题,考古就像拆盲盒,遗迹就是古人留下的惊喜,太好玩了。
小文:我喜欢看央视频APP热播的三星堆动画短片《三星记》,历史人物被绘制成动漫人物,他们说的话融入了网络流行语,超有意思。
小语:我之前去过四川的三星堆博物馆,360°环绕投影、裸眼3D影像、沉浸式展厅……太有科技感了。我还想再去,可惜现在有疫情,不方便去了。
(1)根据材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星堆新出土文物,再次掀起了大众对三星堆文物的关注热潮。
B.人们参观三星堆,可以领略到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历史和成就。
C.代表光明的眼睛成为图腾之一,就是因为人们对太阳的崇拜。
D.眼睛是三星堆文化最特殊的表现形式。
(2)你从【材料三】中得出了哪些结论?请简要概括。
(3)如果要让文物“活”起来,你有哪些建议?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四】,仿照示例,从不同的角度简要回答。
示例:推出文物相关产品,如盲盒。发布:2024/12/9 14:0:1组卷:206引用:3难度:0.3 -
3.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问题。
走近“新冠病毒”【材料一】
ㅤㅤ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肺炎病例,现已证实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蔓延全国。起初,科学家也将这种新型冠状病毒称之为“类SARS”病毒。尽管它与SARS(非典型性肺炎)病毒属同一家族,但世卫组织发言人明确表示:“新型冠状病毒不是SARS,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ㅤㅤ瑞士科学家的报告指出:“日前,在多国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更易于侵入人体,其复制能力高于曾造成极大恐慌的SARS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能够轻易穿过肺部通道并侵入免疫系统,其复制能力两天内就可达到顶峰,而SARS病毒需要4天。
ㅤㅤ病毒要进入细胞,细胞上就必须要有它对应的受体(Receptor)。比如艾滋病病毒 HIV 的常见受体是 CD4 蛋白,通常在血液里免疫细胞的表面,所以 HIV 可以通过血液传播,而不用担心空气传播。而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受体和 SARS 一样,都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2(ACE2)。这意味着病毒要感染人类,首先得接触到有这种酶的细胞,完成受体结合。而我们恰好有不少这种细胞就暴露在空气中——黏膜。黏膜的意义在于分泌黏液,保持湿润。黏膜细胞主要存在于我们的嘴唇、眼皮、鼻腔和口腔中。当病毒以某种方式接触到你的口腔黏膜,与受体结合,感染就开始了。每个被感染的细胞会产生成千上万个新病毒颗粒,蔓延到气管、支气管,最终到达肺泡,引发肺炎。
ㅤㅤ感染完成后,传播也不是难事。人们的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会混合着来自咽喉等部位的呼吸道分泌物,形成飞沫核,随着喷嚏和咳嗽传播到空气中,接触其他人。带有病毒的飞沫核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也会导致接触感染。在病毒感染之后,会有一个最长14天的潜伏期。潜伏期后,很多感染者都表现出了严重的肺炎症状,在临床上大都呈现急性严重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短促和呼吸困难,部分病例出现肾功能迅速衰竭和死亡。
ㅤㅤ据调查,治愈的感染者出院后,少部分人在接受病毒核酸检测时依然会呈“阳性”结果。2月14日,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卫生厅发言人表示,多伦多市确诊的两例新冠肺炎患者,在临床诊断已经痊愈出院的情况下,两周后测试的鼻咽拭子检测结果仍为阳性,至今在家隔离。因此,一部分康复患者仍可能是病毒携带者。但钟南山院士也指出,出院后测出阳性的病患,可能是粪便、肠道的病毒残余物。广东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宋铁表示,广东初步数据显示14%的出院患者有“复阳”现象,已经对他们进行集中的医学观察,但没有出现第二代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根据初步的统计,“复阳”患者出院后一般不具备传染性,但这些案例的出现,再一次显示出新冠病毒不为人知的特性。
【材料二】
ㅤㅤ从 2020 年 1 月 20 日开始,口罩就成为了稀缺资源。钟南山院士指出,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降低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口罩的多层结构可以有效的阻隔可能带有新型冠状病毒的飞沫核,这些飞沫核的尺寸一般在0.7—2微米之间。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口罩有: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普通医用口罩、纱布口罩等。口罩对于微粒的捕捉效率如下表所示:几种口罩对微粒的捕集效率 口罩类型/微粒大小 0.1微米 0.7微米 1微米 2微米 5微米 10微米 纱布口罩 9% 1% 1.20% 1.90% 35% 79% 普通医用口罩 71% 70% 73% 88% 93% 100% 医用外科口罩 82% 80% 86% 97% 100% 100% N95口罩 96% 97% 99% 99% 100% 100%
ㅤㅤ“目前多个证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有可能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病毒病应急技术中心主任谭文杰指出,新型冠状病毒只是近年来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诸多病毒中的一个,“迄今为止,全球超过半数的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均为动物源性的病毒性传染病,而且,这一比例有越来越大的趋势。”这些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毒,往往稳定存在于其宿主细胞内,且不引起宿主出现临床症状,而一旦突破物种屏障传染给人类,由于人类对其缺乏免疫力,往往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2003年肆虐全球的SARS病毒,2009年引起全球流感大流行的甲型H1N1病毒,以及这次高致死率的新型冠状病毒,无一例外都是动物宿主体内的病毒突破物种屏障感染给人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冠状病毒与2003年报告发现的SARS冠状病毒同属一个病毒家族,都能够引起严重疾病,且呈现出高病死率。
【材料四】
ㅤ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在无数人为汹汹疫情奋勇前行之际,伴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一些关于疫情的谣言也肆意传播。
ㅤㅤ谣言的传播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谣言的传播,需要有两个基本条件:(1)谣言主题必须极具重要性;(2)谣言的细节必须足够模糊,缺乏方便人民辨明是非的细节。此外,谣言的传播还需要方便、快捷的群体信息交流渠道。而朋友圈、微信群和微博等互联网交流平台,恰恰成为了谣言传播的主要土壤,这类事件不断被曝光,再次突显了维护清朗网络环境的重要性。在这举国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政府、科学专家均积极行动起来,抗击谣言。对于广大群众,面对不明信息要提高警惕,做“剑客”“智者”,不做“看客”。
(1)根据材料,下列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初,新型冠状病毒又称“类SARS”病毒,与SARS(非典型性肺炎)病毒属同一家族,但二者有明显区别。
B.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病毒、甲型H1N1病毒一样,都是近年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诸多病毒之一。
C.与HIV病毒不同,新冠病毒受体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2(ACE2),因此,其不能通过血液传播。
D.新型冠状病毒复制能力高于SARS病毒,其复制能力两天内就可达到顶峰,而SARS病毒需要4天。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后都表现出严重的肺炎症状,在临床上大都呈现急性严重呼
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短促、肾功能衰竭和死亡。
B.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出现症状前会有一段时间的潜伏期,一般不会超过14天。
C.谭文杰指出:迄今为止,全球超过半数的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均为动物源性的病毒性传染病,而且,这一比例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
D.随着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和微博等互联网交流平台的流行,谣言的传播速度变得更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愈的感染者出院后,再次接受核酸检查时有可能出现“复阳”现象。
B.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毒不会使宿主患病,但当其突破物种屏障传染给人类时,人类由于对其缺少免疫力,便会因此而患病。
C.正确佩戴口罩可以降低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但只有佩戴N95口罩才是真正有效的。
D.为了阻断病毒的传播,必须对与新冠病毒携带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实施14天的隔离。
(4)【材料四】中提到,“对于普通群众,面对谣言则应该做“剑客”“智者”,不做“看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发布:2025/1/10 8:0:1组卷:10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