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日历书”,让平凡日子多点文化韵味
苑广阔 ①桌上的日历翻到了2016年的最后一个月,它提醒我们:又该更换新的日历了。与往年相比,一种名为“日历书”的新物种来势汹汹--不同于传统的日历,它们以“颜值高、有内涵”著称,设计装帧极尽精美,并注重以趣味性、知识性或艺术性等主题取胜。当然,相应的价格也不菲:好几十元起步,百元以内打住。
②尽管“日历书”价格不菲,但并不能阻挡趋之若鹜的消费者。作为“日历书”的始作俑者,《故宫日历》以故宫文物为背景,以生肖为题材,2017年版《故宫日历》定价66元,选取禽鸟文物,在一家购物网站上售价52元,限量发行,30万册的首印量目前已经售完,销售突破40万册已经没有任何悬念。由此可见消费者对这种“日历书”的喜爱程度之深。
③“日历书”为什么能够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除了因为制作、印刷精良而带来的“高颜值”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显然在于其“有内涵”,更加确切地说,就是整本“日历书”所透露出来的浓浓的文化韵味。从某种角度来说,“日历说”就是以日历的形式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特殊日历,其兼具了帮助老百姓居家“看日子”和普及知识、弘扬文化两种功能。如果单纯为了看日期、记日子,那么消费者完全可以选择其他方式,比如普通的挂历,比如手机上的“万年历”等等,“日历书”之所以追捧,重点无疑还是在“文化”二字上。
④一方面,这些受到追捧的“日历书”,往往纸张考究、设计精美,“颜值”很高,这样一来,消费者买一本摆放在家里的书桌上,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文化品位,也很让人赏心悦目的事情。另一方面,“日历书”主打的当然还是文化内涵。比如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唐诗之美日历》2017年珍藏版,内容是随四季变化选取相关唐诗,加以评注,并选配涵义相近的历代传世名画。尤其是二十四节气与一些传统节日,更是精心选配诗作和画作,帮助大家读诗品画,感受古代日常生活的节律。这样的日历摆放在家里,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自然深受消费者喜爱。
⑤随着“日历书”最近几年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形势火爆,市场上出现的“日历书”品种也越来越丰富,所涵盖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不同的个人品味和文化需求。尤其是一些看似小众化的“日历书”,因为满足了特定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引起了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甚至开始有了自己固定的粉丝和拥趸。
⑥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绝大多数人的日子都琐碎而平凡的,但是家里的书桌上、茶几上摆上一份飘着油墨清香、包含文化韵味的“日历书”,每天翻看一页,却可以或给我们一个小小的启迪,或给我们一份久违的感动,或给我们一种宁静的心情。平凡的日子也因之而被赋予各种色彩和韵味。
(2016年12月5日《北京青年报》,有删改)(1)请结合文本解释“颜值高、有内涵”的具体含义。
(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为什么日历书会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3引用:2难度:0.6
相似题
-
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项羽何以输给刘邦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是楚国名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不过破落也还是贵族。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
楚汉战争中,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楼烦一箭就把项羽那边的一个人给射死了。项羽大怒,出来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 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每战必胜。而刘邦的本事就是司马迁说的“好酒及色”。在整个战争中,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但项羽听不进去,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完全不动脑筋。有人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您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彭越和英布都按兵不动。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现在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
韩信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将士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节选自《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有删改)
(1)“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
B.项羽的能力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而刘邦只喜欢酒色。
C.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D.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不计利害地把它表现出来。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项羽何以输给刘邦”这一话题,结合刘邦、项羽的所作所为,联系史实,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B.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
C.作者认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鲁莽骄横,文章由此对项羽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本色英雄失败的反思。
D.作者认为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3)项羽入咸阳后说“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这句话显示出在待人方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
B.这句话充分反映出项羽不听旁人劝告只求衣锦还乡的心理。
C.通过项羽说的这句话,与刘邦相比,更显示出他的目光短浅。
D.这句话表现了项羽在胜利面前的那种得意狂妄,这也是他输给刘邦的原因之一。发布:2025/1/1 3:30:1组卷:10引用:18难度:0.8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曹雪芹其实是被“火车”撞死的? 中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英文是世界上应用最广的文字之一。中文和英文,很难说哪一个更好、更优美,只能通过比较,来分辨出两种语言文字各自的魅力。《红楼梦》就是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桥梁,《红楼梦》的英文译本,是最美的英文和最美的中文的对撞、比拼。比拼的结果,不是分出谁高谁低,在中文和英文的对撞里,它们魅力各显,激越飞扬,淋漓尽致。
1.从英文到中文 有这么一段英文:
Soon they had finished their tea and sat down to a collection of choice wine and delicacies。
上面这段英文翻译成中文,可以翻译成:他们很快喝完了茶,然后,坐下来尽享美食佳肴。--这样的中文译文,应该说是基本合格的。但是,实际上,这句英文是《红楼梦》一句话的翻译结果。我们看看曹雪芹的原话是什么:
须臾茶毕,早已设下杯盘,那美酒佳肴自不必说。(第八回)
上面这段英文是标准的英文,上下文衔接连贯,句式紧凑,而曹雪芹的原文呢,无疑是非常好的中文,是流水句式,生动鲜活,比起“基本合格”的中文来说,有天壤之别!
2.从中文到英文 第十七回,“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脉,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我们看这句《红楼梦》里的中文,第一小句8个字,中间小句4、5、4个字,结尾7、6个字,流水句,节奏感好,情景清新明快,画面感强,是典型的优美的中文。
我们看看英文翻译:
“A stream gushed through an opening at the foot of the garden wall into a channel barely a foot wide which ran to the foot of the rear terrace and thence round the side of the house to the front,where it meandered through the bamboos of the forecourt before finally disappearing through another opening in the surrounding wall。”
我突出句中的逗号,是为了让大家看清楚这是英文的一个大长句。这个英文长句,很气派,前半句竟然有40个词,后半句有19个词,蔚为大观,就像一列火车,呼啦啦拽起了那么多的车厢,轰然前行。中文习惯于短句子,读写听说,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短句子会让我们更加便利,更加舒服。如果说英文是一列长长的火车,那么中文呢,就像个手推车,一人一车,翻山越岭,细步款款。
3.“火车中文”的尴尬 必须老老实实地承认,今天,我们已经写不出曹雪芹那样的中文了。近代以降,我们草草地放下了手推车,急急火火地上了火车,以为只有这样,我们的中文才能够“现代化”。今日的“中文”,叫作“现代汉语”,是在繁琐缜密的语法规则下制造出来的中文,是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的中文,中文成了“产品”,已经不是曹雪芹的“中文”了。沧海桑田,一言难尽……
有人说要恢复“曹雪芹式的中文”,要恢复传统中文的魅力,怎么办?我以为我们还是从培养鉴赏力开始吧,要知道“曹雪芹中文”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学会鉴赏她,欣赏她;要让人们知道,传统中文又“美”又“好”,她比现代汉语“美”在哪里,“好”在哪里。我们不能狭隘地认为语言文字仅仅是个工具,她不仅是工具,而且是媒介,是文明传承的介质,是人们获取精神美感和灵魂归属的介质。中文已经存在几千年了,现代汉语的语法准则才不过100多年的时间,用100多年的尺子,去规范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语言文字,这把尺子太弱,太短,太贫乏无力了。
提高传统中文的鉴赏力,必须要克服的就是“火车中文”。
比如:尽管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23日呼吁美国总统布什要求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立即实现停火,但布什对此表示拒绝并反对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立即停火。
上面这句话,前半句也是40个字,赫然展开,虽然气派,但是让人眩晕,我们阅读起来,也很吃力,习惯了读短句子的中国人,也许得憋着一口气才能读完这个“火车中文”。越到最后,气息越短,这样的阅读感受多么糟糕啊!中文上了“火车”,跟《红楼梦》渐行渐远,跟中国人愉悦的阅读感受渐行渐远。
再看“那则让她哭了整整一夜的她母亲昨晚因车祸受重伤而不治身亡的消息对她来说的确是个十分沉重的打击”。
这句话是“超级火车中文”,简直就是动车组,竟然包括了整整45个字,从现代汉语语法来看,没有任何问题,但面对这样一个让人崩溃的句子,现代汉语的语法却无能为力,这是多么荒谬的事情!在这里,“曹雪芹的中文”已经死了,是被“火车中文”撞死的。
品红楼,品的是曹雪芹的中文,这是一种审美的语言,让人感叹,也让人唏嘘不已--
今天的中文说“女孩”,曹雪芹中文则说“豆蔻”;
今天的中文说“女人”,曹雪芹中文则说“巾帼”;
今天的中文说“美女”,曹雪芹中文则说“红颜”;
今天的中文说“老人”,曹雪芹中文则说“白发”;
今天的中文说“海棠花在春天里静静地开放着”,曹雪芹中文则说“海棠春睡”;
今天的中文说“一个美女一生总是会受很多的痛苦和伤害,命运总是不理想”,曹雪芹中文则说“红颜薄命”。
今天的中文说“白色的眉毛”,曹雪芹中文则说“秋眉”;
……
(1)本文题目“曹雪芹其实是被‘火车’撞死的?”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题目起得好不好?说说你的看法。
(2)结合原文,说说作者认为的“曹雪芹式的中文”具有怎样的特点。文中所说的现代汉语有什么特点?
(3)第二十六回,“宝玉无精打采的,只得依他。晃出了房门,在回廊上调弄了一会雀儿;出至院外,顺着沁芳溪看了一会金鱼”。这段话写宝玉春困打盹,袭人劝他出去走走,消消困。阅读了本文之后,你觉得这段话好在哪里?发布:2025/1/7 8:0:2组卷:2引用:1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有“人设”,城有“城设”。在城市形象传播中,每个城市都想在人们心中种下一颗有标签的种子,或温婉豪放,或休闲激情,等人们要出门之时,这颗种子即刻生长,“抢夺”行人的最终决定。
短视频出现之前,城市标签多是由地方政府主导,集中来自旅游、传播、历史、文化等方面学者的智慧,共同拟定出一个城市的象征性标签,然后动用各种传播资源,花掉不菲的宣传费用,甚至不惜建构事实上的标志性建筑,让这个标签亮起来。但现实是,这样的形象传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因为不管是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还是我们身处的传播世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的城市形象传播,是一种规模化的政府宣传,城市的管理者是主导者,请大导演、大明星,拍个大宣传片,然后组织资源去传播。现在的城市形象传播,是一种个体化的随机性传播,路上的快递小哥、街上的摆摊大姐、茶楼酒馆的老板及员工、天南地北到城市旅行的游客……每个人都可以举起手机随手拍摄、即刻传播、立刻回复,城市形象被每个人传播,可能在不经意间突然爆红。
按照传播学理论,新传播技术催生了新传播形式,赋予了个体前所未有的传播能力和传播资源。城市形象传播,由原来的广场式大宣传,变成了场景式个体化传播,人们很少再有耐心看完导演好的城市宣传片,而是在指尖上翻看各个城市“人间烟火”的现场表演。城市也不再是由钢筋水泥、标志性建筑组成的跟公众有距离的所在,而是有生活、有温度、有情感的零距离场所,城市百态显示得淋漓尽致,市井生活呈现出不同城市的别样姿态。画面不一定精美无比,记录却一定是实实在在的。
这是城市形象传播在短视频新势力下出现的新景象。在这个新景象中,城市形象从规模性的宣传变为渗透式的传播。由知识渊博的专家和严肃认真的组织机构设定的城市形象宣传,变成了指尖上分享式的娱乐性传播。城市形象宣传的宏大话语,变成了社会传播的个体话语,一个个短视频,由于公众个体的介入,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染力。由街道、高楼、标志性建筑等构成的“千城一面”,在声音、影像、文字的融合中,夹杂着慨叹、震撼、享受、新奇的情感代入,一个个城市形象鲜活起来,变得更加真实,更具温度,更有号召力。当然,城市形象的传播渗透,还可以出现在电影、电视剧等影像之中,就像最近某春节档电影塑造的山城重庆,让公众看到了重庆的迷人魔幻之处。
整体而言,由新传播技术催生的短视频新势力,让人时时刻刻感受着一个个日新月异的城市。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传播形式,更新了城市形象的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样态,再加上日益挑剔,永不满足的受众,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等在触手可及的短视频中更加生活化、个体化、立体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形象设定的内涵在变化,要由绞尽脑汁的设定转变为扎扎实实的建设。
在短视频的传播中,城市建设的软件和硬件,都会被不带包装地呈现出来,城市本身魅力来源于真实而不是宣传,人们会在短视频的笑声和泪水中去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理解的城市形象设定。
(摘编自任孟山《短视频带来指尖上的城市形象传播》)(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短视频之前,由地方政府组织多方专家共同研究确立的城市标签传播效果差。
B.作为新传播技术催生的新传播形式,短视频新势力使个体的传播能力大大地增强。
C.短视频中的城市形象在声音,影像等的融合下,城市形象才变得真实而有温度。
D.因为受众的挑剔和永不满足,城市形象的传播主体、渠道、内容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运用喻证法,论证了城市形象对于人们选择出行地点时的重要性。
B.文章将短视频出现前后城市形象的创设主体、内容及传播效果进行对比论证。
C.文章举春节档电影的实例,阐明了城市形象可以通过短视频进行传播渗透的观点。
D.文章末段进行总结,强调短视频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真实形象,体现其自身魅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对城市形象的传播具有个体化、随机性传播的特点,这和以往政府的规模化宣传不同。
B.人们已厌倦了专业导演拍摄的城市宣传片,却对画面不够精美但真实记录城市的短视频感兴趣。
C.公众通过拍摄个性化短视频介入城市形象宣传之中,使得城市宣传的话语发生了变化,感染力强。
D.城市自身魅力来源于真实,我们不能只是刻意地去设定城市形象内涵,而是要扎实地去建设它。发布:2025/1/1 3:0:1组卷:8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