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沾衣欲湿杏花雨
肖复兴
      ①六十三年前,我升入初一,在这所陌生的中学里,我的第一个朋友,不是我们班上的同学。他叫小秋,比我高两个年级,读初三。印象最深的是,他读的课外书真多。我不仅没有读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②那天,小秋对我讲起的很多书名,我都没有记住,只记住一本《千家诗》。我听说过这本书,但没有看过。他告诉我他家有《千家诗》,可以借给我看。
      ③上午第一节课前,小秋到我们班的教室门前,招呼我出来,把这本《千家诗》借给了我。
      ④这是一本年头很老的线装书,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书,以为是古书,起码也得是清末民初的书了。我很怕把书弄坏,回家后,立刻包上了书皮。我又买了两个横格本,开始抄上面的古诗。每天抄几首,一直把这一本《千家诗》抄完。抄录的第一首诗,是宋代志南和尚写的七言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⑤那个周六,是初一第二学期开学不久,在食堂门口,遇见了小秋。他问我下午准备去哪儿?我告诉他去文化宫图书馆。他说我和你一起去!我们两人来到文化宫图书馆,各抱着一本书,像老猫一样蜷缩在软椅上,待了整整一下午。
      ⑥黄昏时分,我们走出文化宫,穿过天安门广场,走到前门楼子,再往东拐,就拐进我家住的老街。我知道他是特意陪我走到这里的
      ⑦我指着旁边的有轨电车,挺感谢地对他说:你快回家吧!
      ③我们在电车站等车,他忽然对我说:明天星期天,你有空吗?
      ⑨我这才明显感到他明天有事,他陪了我一下午,其实就为要说这句话和这件事的,便忙对他说:有空!有空!你有什么事情吗?
      ⑩我想让你陪我去一趟东北旺。
      ⑪东北旺?
      ⑫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地名,这个陌生的地名,让我觉得不在城里,一定挺远。不知道他有什么事情,非要去那里?但他决定要去,而且是想让我陪他一起去,肯定是有要紧事情的。
      ⑬我对他说了句:行啊,没问题!心里还是有些好奇,忍不住小心翼翼地问他:有什么事情吗?
      ⑭他说:说来话长,明天在路上告诉你!
      ⑮行!我立刻答道。听他的语气,看他的神情,我明白,他中午就来找我,又陪我看了一下午的书,鼓足了勇气让我明天陪他去东北旺,是对我友情的表示,还有什么比朋友之间的友情更重要呢?
      ⑯他和我约好明天上午,还在这里碰头。他说:我坐电车到这里,然后,咱们再坐汽车,不过,得倒好几回车,路挺远的,你得做好准备!
      ⑰没事!咱们早点儿走!
      ⑱第二天早晨,天有些阴,风有些料峭。我早早赶到电车站,想自己离车站近,早点儿来,别让小秋等。谁想到,远远看见小秋站在电车站前了。
      ⑲确实倒了好几回车,公交汽车一直往北开,过了西直门,又往西北开。城里的高楼和商店都见不到了,见到的是大片大片的农田和矮矮的平房,乌云低垂,只能隐隐看见西山起伏的淡淡轮廓。在车上,小秋对我讲了去东北旺的原因。他的父亲犯了什么经济案,还不错,最后没有被判刑,只是到劳教农场劳教六年。这个劳教农场,就在东北旺。这是他刚上小学六年级发生的事情,那时,他小,不明白家里突然少了爸爸是怎么一回事。上中学之后,才彻底弄清事情的原委,妈妈觉得这事情太让她感到羞耻,所以从来没有到东北旺看过一次爸爸。小秋有一个姐姐,比他大好多,已经工作了,有时候会去看看爸爸。姐姐前两年结婚有了小孩,没有时间了,他就来东北旺看望爸爸。
      ⑳每一次来,坐在长途汽车上,心情都特别难受,特别想有个伴儿能陪陪自己,自己也好把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但是,这又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找谁说呢?所以,犹豫了好久,想到了你!我想,你不会嘲笑我,看不起我……
      ㉑小秋这样对我说,让我好感动,我知道这是友情带来最真诚的信任,我从来没有感受过这样的友情,这样的信任。那一年,我十三岁,小秋十五岁,一对这样年龄的孩子之间建立起来的友情,像水一样清澈透明。这样的友情,这样的信任,没有什么额外要求,只要那么一点点的陪伴,和你的倾听与理解。
      ㉒我真的没有想到,平常那么好学向上又那么开朗的人,竟然有着这样的难言之隐。父亲带给他的压力,深深地藏在他的心里。听完小秋的话,我忽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我望望小秋,他并没有望我,而是扭过头望着车窗外。窗外的云彩压得很低,像要下雨。
      ㉓车子在东北旺的站牌前停下来,只有我们两人下了车。还要走老远的路,才到劳教农场。走到半路,我们走出一身汗。前面有一棵山桃树,鲜红的山桃花开得正旺,让阴云笼罩的田野有了明亮的色彩。小秋指着树说,咱们到那儿歇一会儿。他想得周全,带来了义利的果子面包和北冰洋汽水,让我先垫垫肚子,说到了那里没有饭吃。从他的手里接过面包和汽水,看他的那样子,感觉像一个细心的大哥哥;再看他的神情,又觉得掩藏着那样深深的忧伤,是我们那样年纪不应该有的忧伤。我闷头吃着面包,不敢再看他。
      ㉔那天见到小秋爸爸的具体情景,记不太清了,只记住一个场面,他爸爸伸出两个胳膊,让我们两个一人抱着他的一只胳膊,在上面打操悠。他是那么强壮,胳膊上隆起饱满鼓胀的肌肉,像学校操场上那结实的单杠。我们都是那么大的孩子了,真的抱住他的胳膊,蜷着腿,他像体操的十字悬垂,带着我们来回旋转着,我感觉就像坐在公园里的旋转木马上,惹得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连站在一旁的警察都忍不住笑了。我看见,小秋也露出难得的笑容
      ㉕我们从东北旺回到城里,天已黄昏。乘车到前门,我送他坐上有轨电车的那一瞬间,趁着车门没关,一步紧跟着也迈上了电车。小秋吃惊地问我:你这是干嘛呀!
      ㉖我对他说:我送送你!
      ㉗这个念头,是他上车那一瞬间突然冒出来的。我不想在这一天他一个人回家。
      ㉘他望望我,没再说话。有些拥挤的车厢,在大栅栏这一站上来的人多了起来,挤得我们两人常会碰撞一起。从来没有挨得那样近过,能闻得见他身上的汗味,甚至能听到怦怦的心跳声。我想,他肯定一样,也闻得见我身上的汗味,听得见我的心跳。那时,我想这应该就是友情的味道,友情的心跳吧,尽管有些酸文假醋,却是我少年时期对友情最温暖最天真的一次感受。
      ㉙有轨电车,永定门是终点站。下了车,要走到沙子口。小秋没有再说什么,任我陪着他走到沙子口,一路上,我们默默地走着,没有说话。我们在沙子口的路口分手告别,他突然伸出双臂,拥抱住了我。那一刻,稀疏的街灯亮了起来,在越发晦暗而阴云笼罩的夜色中,浑黄的灯光洒在我们的肩头。
      ㊴返程的途中,憋了一天的雨,终于下了起来,不大,如丝似缕,沾衣欲湿。
(选自《文汇报》2023年3月8日,有改动)
(1)文章以“沾衣欲湿杏花雨”为题有什么好处?
(2)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我知道他是特意陪我走到这里的。(“特意”写出了小秋怎样的心理?)
②我看见,小秋也露出难得的笑容。(小秋为什么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3)文章多次写到当时的天气,请找出两处有关的句子,并说说有何作用。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第㉗段,“我”为什么“不想在这一天他一个人回家”?
(5)引用诗歌往往可以增强感染力,有助于作者表情达意。读完文章,小杨同学想到朱自清的《春》中也引用了“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诗,在《春》中,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描写春风的轻柔,跟文章主题相关。小杨认为在本文中引用这首诗与主题无关,因此本文中的引用不恰当。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和诗歌内容说一说。

【答案】(1)以“沾衣欲湿杏花雨”为题,一是引用读者熟知的诗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形成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得文章脉络清晰。三是与文章的内容尤其是文中的环境描写遥相契合,表达自己的独特情感。
(2)①“特意”说明小秋有事情对“我”说,写出了小秋犹豫不决的心理。
②小秋认为去劳教农场看父亲是不光彩的事情,这次却有了“我”的理解和陪伴,看到“我”丝毫不觉得不光彩,还觉得“像坐在公园里的旋转木马上”一样,所以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3)①天有些阴,风有些料峭。
②乌云低垂,只能隐隐看见西山起伏的淡淡轮廓。
③窗外的云彩压得很低,像要下雨,
④稀疏的街灯亮了起来,在越发晦暗而阴云笼罩的夜浑黄的灯光酒在我们的启斗。
⑤返程的途中,憋了一天的雨,终于下了起来,不大,如丝似缕,沾衣欲湿。作用:文章多次写到当时的天气一是烘托人物的心情:二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三是照应文章的题目:四是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我”通过陪小秋出行,了解了小秋这次出行的目的,感受到了小秋对自己的信任,以及纯真的友情,怕小秋独自回家过于伤感,所以“不想在这一天他一个人回家”,这也体现出了“我”对小秋的理解陪伴,是友情的体现。
(5)示例一:本文中的引用恰当,这首诗讲了出游带给诗人的乐趣,而文章中作者与小秋去看望小秋的父亲也是一次出游,在小秋的带领下,作者第一次去了东北旺,还在路上看到了从来没看过的景色,出游过程中作者感受到了小秋的信任,了解了小秋的故事,与小秋的友情让作者收获了快乐,感到无比温暖,契合诗歌中出游带给诗人乐趣。
示例二:本文中的引用不恰当,这首诗讲的是春游带给诗人乐趣,而文章主题是友情,文中作者与小秋去东北旺看望小秋的父亲,更像是一次探亲而并非春游。且去东北旺的过程中,作者深深感受到了小秋的信任,体会到了友情的温暖。诗歌讲的是春游,与文章主题联系不大,因此不恰当。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3 12:26:7组卷:20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给孩子找到他们的凡尔纳      ①双十一快到了,当当网的编辑让我给孩子们开一个书单。因为许多家长关心的那个问题:哪些书对于孩子来说才合适?
          ②如果我把我当年读过的书开列一个清单出来,对于今天的小孩子可能没有多大意义。但是从我个人的亲身经历上来看,阅读广泛总是好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小孩子幸而愿意阅读,那么读什么书没有那么重要,不妨读得多一些,杂一些。父母在书架上摆放的书籍,对于小孩子而言并不是一架子知识,而是一扇可以窥见世界的窗子。既然如此,那么这扇窗子不妨大一些,不要担心上面有污垢。
          ③记得我在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就翻阅过我父亲买的古文版《封神演义》。然后一下子就看到了纣王在妲己的要求下,把嫔妃们扔在蛇坑里的情节。当时我不单读懂了里面关于人性中暴虐一面的描写,也读懂了有人会因为暴虐而产生的欢愉——小孩子没有成人想象中那么天真纯良,他们的脑子每天24小时在不断复印保存这个世界,所以他们对生活和文字的直感很好,能够洞穿文字抵达很深的地方。
          ④阅读量大,读书杂也有一种现实利益,那就是面对语文课本的时候,会觉得语文课本浅了。语文课本提供的篇目和文体非常有限,而且针对孩童“好心地”做了删改,故意弄出一种天真无邪的感觉来。但那是成人自以为的天真无邪,孩子也知道这一点,会觉得幼稚无聊。
          ⑤当一个孩子的阅读量比语文教材更大,窥见的生活真实更为深入,那么学起来应该会更容易一些。因为自己懂得更多,可以获得更多优势。课本上的“离离原上草”,抄到“春风吹又生”而止。而一个知道“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孩子,面对这种课文的时候,心中会有双重自信。一重是面对课本的自信,一重是对自己阅读的自信。在这种自信之下,无论学习还是考试,问题都不会太大。
          ⑥我自己主动选择去读的书,是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它们的本质是探险小说,而且是科学探险小说。在阅读过程中,因为是科学探险小说,我不知不觉就接受了知识和理性,认为它们是改变世界,改变自身命运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非常可靠的工具。
          ⑦凡尔纳的小说里,主要角色不是贵族,而是平民,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依靠自己的头脑,利用自然和知识的力量,用一双手制造出种种工具去解决现实问题,摆脱困境,获得自由。我认为我后来三十多年在中国经历的一切,都是小说情节的复刻。如果谈到书籍的教育作用,那么这就是凡尔纳小说给予我的最好教育。
          ⑧我知道那些家长读者读到这里,立即就动了买一套《儒勒•凡尔纳》全集的念头。但是今天的小孩子可能无法和我当年生起相同的阅读感受。因此,作为家长要帮助他们去找寻他们的凡尔纳。
          ⑨所以,不会有什么少儿书单,我也不会推荐什么必读书目。我只是建议,尽量让孩子读原著,不要读各种各样阉割和幼稚化了的简版洁版。尽量让他们读得杂一些,不要只看科普或者是小说。凡是可以借此窥见世界一角的,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好书。凡是可以借此窥见人性一角的,对于他们来说也都是好书。最后,也是最艰难的部分,其实是自己也要读书,这样可以和孩子一起坐下来讨论各自对同一本书的理解,我认为这才是家庭阅读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日常有这样的讨论,甚至是不是读书都没有那么重要……
          ⑩因为父母现在就是凡尔纳小说里的主角,勇毅的船长,沉着的工程师,聪颖的科学家,心细如发的医生,带领着孩子一起去探索世界。
    (原文/和鉴,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1)说说第②段中的“那么这扇窗子不妨大一些,不要担心上面有污垢。”一句的含义。
    (2)第③~⑤段中,作者认为让孩子广泛阅读有哪些好处?请分条概括。
    (3)第⑥~⑦段中,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对作者有何教育作用?请简要概括。
    (4)本文以“给孩子找到他们的凡尔纳”为题表明了作者的主张,结合⑧~⑩段说说作者对家长指导孩子读书提出了哪些建议,请分条表述。

    发布:2024/12/27 2:30:1组卷:31引用:2难度:0.3
  • 2.阅读,回答问题。
    军毯
    马宇龙
          ①十天了,孙瑞斌的老父亲孙士田嘴里一直含混不清地说着:“冷,好冷啊。”孙瑞斌已经为他压上了两床被子,可父亲还是说冷啊,冷啊。父亲的眼睛总看向一边,孙瑞斌觉得父亲一定还有话说。他把耳朵贴在父亲的嘴边,只能听到几句含混不清的话。
          ②在一旁的妹妹从父亲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想法。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张老旧的毯子。往外拿的时候,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看到这个毯子,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冷,冷。它,暖,真暖。”他的嘴里吐出了新鲜的词语。孙瑞斌说:“爸是感觉身上冷,要盖上这个老毯子。”说着就要把毯子往父亲身上扯。忽然,父亲僵硬了一年的胳膊猛地抬了起来,挡住了孙瑞斌手中的毯子。
          ③孙瑞斌和妹妹都吃了一惊。八十八岁的父亲在卧床一年之后,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接着,父亲说起话来,言语比之前清晰许多,让孙瑞斌大为惊讶。他终于想起来了,黄河,黄河,那真的是黄河。
          ④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那天,人民军队强渡黄河,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田带着民兵去帮忙。忽然天降大雨,6月里出现了罕见的低温。只穿一件破烂褂子的孙士田站在木筏子上,嘴唇发紫,瑟瑟发抖,手中的橹桨越来越不听使唤。河水起起伏伏,他感觉头晕目眩,脚下一软,终于一头栽倒……就在这时,一双大手托住了他。他被放平,躺在了木筏子上。接着,一个毯子盖住了他。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睡去了。
          ⑤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家的炕上,身上还盖着那个草绿色的毯子。妻子说,部队已经顺利渡河走了,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送给他做个纪念。他把毯子捧在怀里,埋怨妻子说:“这怎么行?这怎么行?你怎么不把我叫起来?更不该收人家的毯子,就算推辞不下,也该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那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妻子摇摇头:“我问人家,人家也不说。”
          ⑥这些往事,其实父亲很早就告诉过孙瑞斌。只是这些年,父亲长期卧床,混混沌沌,孙瑞斌忙于照顾,竟然忘了有这么一档子事。后来,父亲安详地走了。走前叮嘱他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只是这么多年,军毯的主人依旧没有着落。
          ⑦那天,孙瑞斌听说了一件事:当地有个农民,收集了一大批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服、红军刀、红军水壶等老物件,把自家的农家小院改造成了上下两层的红色博物馆。孙瑞斌循着地址找了过去,参观之后,感动不已。从这些林林总总的物件中,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父亲渡河的情景。这些物件的背后,也都有一段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并不比父亲和他的军毯逊色。
          ⑧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那条沉淀着父亲气息和体温的军毯送进了这家红色博物馆,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孙瑞斌离开博物馆前,一遍遍抚摸这陪伴了他们家半个多世纪的毯子。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
          ⑨军毯被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每一个来参观的人,都将听到它的故事:“这个毯子的来历,要从一名叫孙士田的离休老干部说起。孙士田,山东阳谷人……”顺着讲解,人们跟孙瑞斌一样,恍然走进了那个黄河奔腾、冷雨刺骨的日子里。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
    (1)本文以“父亲的军毯”为线索,情节生动。请站在孙瑞斌的视角上梳理与军毯相关的事件。
     
    →父亲讲述军毯往事→②
     
    →③
     

    (2)请认真阅读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从“人物描写、修辞手法、加点词表达效果”角度中任选一个,进行赏析。
    角度:
     

    赏析:
     

    (3)文章以“军毯”为标题,有什么妙处?
    (4)请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的含义和作用。

    发布:2024/12/27 1:30:1组卷:50引用:6难度:0.3
  •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月照一天雪
    米丽宏
          ①风花雪月四物中,我最喜雪。雪从寒冷中生出,有来处有归处;设若雪霁明月升,朗朗月,莹莹雪,便塑出了一个剔透的琉璃世界。
          ②雪的酝酿,总爱从彤云密布开始。几阵风过,树枝呼天抢地地挑破黑云。像羽绒服裂了口,天空开始“噗噗噗”往外飞白毛儿。小时候,这样的鹅毛雪,一冬能下好几场。村子和四周的山被冰雪包裹着,像鸡蛋壳里沉睡的雏鸡,永远不醒
          ③雪夜,灯火摇曳,心间昏黄,夜便显得更长。而窗外,还是那千军万马衔枚疾走的风雪。这样的夜,爹常常掩了老黑袄,头上裹着毛巾,去姑家跟姑父下棋。娘在炕边做针线,偶尔翻一下炉圈边的红薯。她给我们哼唱“北风吹,大雪飘……”给我们解释“大雪冬至后,篮装水不漏”以及“冬风赶大雪,风不来雪不歇”之类的老白话。我们其实都在等着爹回来:有时,他带回一把爆米花;有时,是姑姑烙的芝麻饼;有次,竟是一只金黄的橘子。爹回来了!娘赶紧下炕,拿笤帚扫他肩背上的雪,嗔怪说:“大雪天的也不安生在家待着。”爹说:“嗬,这雪天儿,一轮大月亮,有看头。”我们不错眼珠地把焦点对准他的手,期望从那儿再变出好吃物儿来。爹会意地伸出右手——手掌上,一颗圆润、莹洁的大雪球!弟弟“嗷”的一声,抢过去,拿舌头舔着一点点啃。娘伸手就去阻止那顽皮小儿,弟弟一缩缩进被窝。雪球碎了,化成点点团团湿印子。
          ④闹腾够了,爹那句“有看头”的话,让我生了好奇。那被雪光和月光映得寒素微凉的窗户纸外,究竟是何等模样呢?
          ⑤是的,有看头,一点不差。碧蓝、雪白的腊月,成为揿在心里的一枚乡愁印章。
          ⑥我小时候,家里还是穷的,但饱暖已不成问题,然而我们喜欢吃雪球,上学路上可没少偷偷吃。我娘有次发现了,责怪我爹说,都是你引导的坏毛病。
          ⑦吃雪,就当吃冰棍儿,是乡村孩子补偿性的喜好。越往高处雪越甜美,树杈上、篱笆上、山墙的墙垛上,用手拂去表面的一层,抓一把,团成球儿,咬一口,沁凉,甘甜,直入肺腑。多年以后,雪球的味道,还会使我幸福得微微叹息。
          ⑧如今的冬天,雪少了。下雪的日子,几乎成了节日。生了小孩儿以后,雪总能把为人母的我变回去,变成跟女儿一般高的位置。我们瞳孔里那六角花瓣的雪,总是剔透又多芒。温暖的室内,怎么能满足与雪的亲近?玻璃窗上挤扁了小鼻子。我在心里笑。那是雪的感召,也是童话的模样。
          ⑨我给女儿包裹严实,去门外空地上堆雪人。朵儿大、质地酥的雪,没有黏结性,团不成形儿,只好慢慢团。寒意浸透两手,傻傻麻麻,像两只胡萝卜嫁接在手臂上。一个潦草的雪人,立起来了。小人儿被拖回屋。雪地里,就剩了雪人,它孤零零的,被飘着的雪花簇拥住,像守候大雪的神。
          ⑩孩子一路回头,回屋继续贴着玻璃窗看。也许,她的眼神里衍生的,是第一次对孤独者的悲悯之意。她看到了雪人的寂寞,这是人与雪的相知。它们鸣和的起点,是一颗赤子之心。
          ⑪我多么希望她也能一睹“明月雪时”的奇景,在记忆里拥有一个大雪铺底、明月朗照的壮美奇观,以壮人生行色。
          ⑫那是一种永恒之美,诗寻四时月,月照一天雪。
    (选自《意林》2022年第6期)【链接材料】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藤野先生》      假如你作为导演,将上面的散文拍成微电影,参加校园艺术节展评,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导演说戏】
    (1)你需要围绕“雪”精选镜头,请按时间顺序将下图中的情节概括补充完整,方便演员整体把握。
    时间 情节
    儿时的雪 母亲雪夜陪伴→①
     
    →弟弟贪吃雪球
    如今的雪
     
    →我带女儿玩雪→③
     
    (2)请根据理解,仿照示例为下面的台词设计语气,并陈述设计理由。
    台词 重音和语气 理由
    娘:大雪天的也不安生在待着。 重音在“家”字,语气是嗔怪。 母亲并非真的责怪父亲,台词表现母亲对父亲雪夜外出的担心与牵挂,体现家庭氛围的和谐。
    爹:,这雪天儿,一轮大月亮,有看头。 重音在“嗬”字,语气是
     
    B
     
    【细品文本】
    (3)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修辞或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①村子和四周的山被冰雪包裹着,像鸡蛋壳里沉睡的雏鸡,永远不醒。(从修辞角度)
    ②用手拂去表面的一层,抓一把,团成球儿,咬一口,沁凉,甘甜,直入肺腑。(从人物描写角度)
    (4)作者为什么选用“月照一天雪”作为题目?
    【观影互动】
    (5)可能会有观众对第⑪段的内容不理解,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谈谈“壮行色”“增勇气”具体指什么?并分享一段你成长中“壮行色”“增勇气”的经历。

    发布:2024/12/27 3:0:1组卷:93引用:7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