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题详情

下面的四则材料体现出同为儒家圣人的孔子与孟子在处世态度上的细微区别。你更推崇谁的处世态度?写一段话来阐明自己的理由。(要求:不少于60字)
      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②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③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④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 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节选自《大学》)

【考点】拓展探究
【答案】示例①:我更推崇孔子的处世态度。孔子希望在自己得到重用时施行主张,而在自己得不到重用时,就选择韬光养晦、安贫乐道甚至归隐,更能体现出文人的尊严与操守。
示例②:我更推崇孟子的处世态度。孟子有平治天下的雄心壮志,希望自己得到重用,把主张推广到天下。他更有舍我其谁的自信与担当,即使不得志也能坚守主张独自践行。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引用:1难度:0.7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魏中山王英等众数十万攻钟离。上命豫州刺史韦睿将兵救钟离,受曹景宗节度。睿自合肥取直道,由阴陵大泽行,值涧谷,辄飞桥以济师,旬日至邵阳。上豫曹景宗曰:“韦睿,卿之乡望,宜善敬之!”景宗见睿,礼甚谨,上闻之曰:“二将和,师必济矣。”
          景宗与睿进顿邵阳洲,睿于景宗营前二十里夜掘长堑,去魏城百余步,比晓而营立。魏中山王英大惊,以杖击地曰:“是何神也!”景宗虑城中危惧,募军士潜行水底,赍敕入城,城中始知有外援,勇气百倍。
          明旦,英自率众来战,睿乘素木舆,执白角如意以麾军,一日数合,英乃退。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击呵之乃定。上命景宗与睿各攻一桥,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三月,淮水暴涨,睿使斗舰竞发,别以小船载草,灌之以膏,从而焚其桥,军人奋勇,呼声动天地,无不一当百,诸相次土崩,魏军大溃。景宗与群帅争先告捷,睿独居后,世尤以此贤之。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梁纪二》)      附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七》(节选):曹景宗,骁将也;韦睿执白角如意、乘板舆以麾军。夫二将之不相若,固宜其相轻矣。武帝豫敕景宗,得将将之术矣。敕睿以容景宗易,敕景宗以下睿难。然而非然也,睿能知景宗之鸷,而景宗不能知睿之弘,景宗之气敛,而何患睿之不善处景宗邪?且其诏之曰“韦睿,卿之乡望”,动之以情,折之以礼,而未尝有所抑扬焉。如其不然,睿愈下而景宗愈亢,睿抑岂能终为人屈乎?钟离之胜,功侔淝水,岂徒二将之能哉。
          附蔡东藩《南北史演义》(节选):及钟离一役,又未尝专任韦睿,而独任曹景宗,令睿归景宗节制。幸睿素负重名,为景宗所敬礼,始得和衷共济,大破魏军。否则,景宗尝违诏进军矣,虽有密敕,令彼敬睿,亦乌足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击呵之/乃定/
    B.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击呵之/乃定/
    C.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击/呵之乃定/
    D.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击呵之/乃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文中是一个官名,指地方军政长官。古代受此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有此称。
    B.敕,皇帝的诏令,与《卖炭翁》中“手把文书口称敕”的“敕”意义相同。
    C.如意,象征祥瑞的器物,用金、玉、竹等制作,头灵芝形或云形,柄微曲。
    D.垒,古代指防护军营的墙壁或建筑物,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垒西边”的“垒”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皇帝说到韦睿是曹景宗的同乡望族,所以曹景宗在礼节上待韦睿很恭谨。
    B.曹景宗命人将圣旨送入钟离城中,城中人得知有援兵到达,因而勇气倍增。
    C.韦睿趁淮水暴涨,派战船出击,纵火烧桥,军队奋勇争先,魏军因而大败。
    D.北魏军队溃败后,曹景宗等人争抢功劳,韦睿功成身退,世人因此称赞他。
    (4)把文中(含附加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睿于景宗营前二十里夜掘长堑,去魏城百余步,比晓而营立。
    ②如其不然,睿愈下而景宗愈亢,睿抑岂能终为人屈乎?
    (5)两段附加材料均对《资治通鉴》记载的钟离之战进行了评价,王夫之与蔡东藩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文字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发布:2024/12/31 23:0:1组卷:12引用:3难度:0.6
  • 2.阅读文言短文《济阴贾人》,完成后面练习。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向许百金,今予十金。(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B.犹为不足?(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
    C.渔者黯而退。(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D.舟薄石又覆。(介词,在)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济之贾人
     

    许百金
     

    ③舟于石又覆
     

     

    (3)对下列各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有渔者以舟往救之。译:有个打鱼人划着船前去救他。
    B.我济阴之巨室也。译:我是济阴的富豪。
    C.渔者载而升诸陆。译:打鱼人托着他并把他送到岸上。
    D.立而观之,遂没。译:打鱼人站在岸上看着商人,商人就淹死了。
    (4)根据这则小故事,以其中某一人物为对象,写一句评论的话,要求句中能运用成语或格言警句。
    富人:
     

    渔者:
     

    旁人:
     

    发布:2024/12/13 4:0:1组卷:7引用:2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B.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荀况及弟子著,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B.“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跬步”,古代跨出一脚为“步”,跨两脚为“跬”。这里指比较小的距离。
    D.“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如《楚辞•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全文的观点;然后运用形象的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
    C.从“积土成山”到“用心躁也”,分三个层次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D.荀子认为,人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但也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文中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在“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发布:2024/12/9 5:0:1组卷:155引用:1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