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2日,习总书记在全球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提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国采取了包括“碳减排”“碳捕集”“碳封存”和“碳利用”等多种措施。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
(1)“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CO2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达到“碳中和”时,图中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 大于大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理由是 达到“碳中和”时,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等于CO2排放总量,而CO2排放总量除包括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外,还包括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排放的CO2达到“碳中和”时,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等于CO2排放总量,而CO2排放总量除包括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外,还包括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排放的CO2。
(2)植树造林是“碳捕集”的重要措施之一,造林的树种应以本地树种为主,原因是 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保证本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本地物种具有较高的生态适应性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保证本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本地物种具有较高的生态适应性(答出2点即可),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 协调协调原理。“碳减排”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试从衣食住行的角度分析“碳减排”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衣,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减少资源浪费;食,尽量自带餐具,少用或者不用一次性餐具;住,节约用水用电,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短途路程尽量骑自行车或者步行衣,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减少资源浪费;食,尽量自带餐具,少用或者不用一次性餐具;住,节约用水用电,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短途路程尽量骑自行车或者步行(答出2点即可)。
(3)“碳封存”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捕集CO2,再通过高压管道送到地下或者海底永久性封存。试分析该方法可能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 过高浓度的CO2将杀死土壤微生物或深海生物(或“使土壤或海水酸化,影响土壤或海洋生物的生存,从而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封存在地下或海底的二氧化碳也有可能会逃逸到大气当中,加剧温室效应”)过高浓度的CO2将杀死土壤微生物或深海生物(或“使土壤或海水酸化,影响土壤或海洋生物的生存,从而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封存在地下或海底的二氧化碳也有可能会逃逸到大气当中,加剧温室效应”)。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主要原因是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考点】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
【答案】大于;达到“碳中和”时,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等于CO2排放总量,而CO2排放总量除包括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外,还包括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排放的CO2;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保证本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本地物种具有较高的生态适应性;协调;衣,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减少资源浪费;食,尽量自带餐具,少用或者不用一次性餐具;住,节约用水用电,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短途路程尽量骑自行车或者步行;过高浓度的CO2将杀死土壤微生物或深海生物(或“使土壤或海水酸化,影响土壤或海洋生物的生存,从而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封存在地下或海底的二氧化碳也有可能会逃逸到大气当中,加剧温室效应”);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33引用:1难度:0.7
相似题
-
1.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生态系统(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检测,结果见下表,据表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碳量
西黄松生
态系统生产者活生物量
(g/m2)净初级生产力
(g/m2•年)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
(g/m2•年)老龄 12730 470 440 幼龄 1460 360 390
净初级生产力: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发布:2024/12/30 23:0:2组卷:18引用:5难度:0.6 -
2.某同学画出三幅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发布:2024/12/31 2:30:2组卷:21引用:4难度:0.7 -
3.如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发布:2024/12/9 16:30:4组卷:46引用:2难度:0.7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