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神奇的声音》,回答34题中的问题。
神奇的声音
1921年5月9日,前苏联的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据调查,在半径70公里范围内,人们清清楚楚地听到了“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公里到半径160公里的范围内,人们却什么也没有听到;奇怪的是,从半径160公里以外一直到半径300公里的远方,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
这真是怪事!声音怎么会“跳”过中间这片地区呢?物理学家发现,声音有一种“怪癖”,它在空气中爱拣温度低、密度大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密度小的空气,声音便会向上拐弯到温度较低的空气中去。如果某一个地区,地面附近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这儿温度高,那儿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一会儿拐到高空,一会儿又往下拐,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那种声音“跳”动的现象。
安徽省合肥市建好的长途电话大楼有一座塔钟。这塔钟准时打点,钟声悦耳,响遍全市。但是住在远郊的居民听到的钟声,有时候清晰,有时候模糊,有时正点,有时“迟到”。这是塔钟的失误吗?不是,这也是声音的“怪癖”──爱走气温低、密度大的道路引起的。天长日久,居民们得出一条经验:平日听不见或听不清钟声,一旦突然听得很清楚,就预示着天要下雨了,或正在下雨呢!这是因为这时空气湿度大,湿空气比干空气的密度大,容易传播声音的缘故。
请根据上述材料和你学过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空气的温度有高有低情况下,声音会向温度
(填“高”或“低”)的地方传播,于是声音就拐弯了。
(2)我们白天听到的钟声是靠
空气
空气
传播过来的。
(3)平日听不见或听不清钟声,一旦突然听得很清楚,就预示着天要下雨了,或正在下雨呢!这是因为
下雨时,空气湿度大,湿空气比干空气的密度大,容易传播声音的缘故
下雨时,空气湿度大,湿空气比干空气的密度大,容易传播声音的缘故

(4)一天当中,空气的密度值
不是
不是
(填“是”或“不是”)固定不变的。

【答案】低;空气;下雨时,空气湿度大,湿空气比干空气的密度大,容易传播声音的缘故;不是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334引用:4难度:0.5
相似题
  • 1.如表和图为一超声波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
    ①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②某同学想验证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然后加热甲、乙之间的空气,则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使用说明书: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
    (2)复位后用棒锤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受;
    (3)液晶屏显示甲、乙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毫秒(1毫秒=0.001秒)。

    发布:2024/9/14 0:0:8组卷:55引用:1难度:0.7
  • 2.阅读下面数据回答问题:
    几种物质中的声速/(m/s)
    空气(15℃) 340 海水 1531
    空气(25℃) 346 铜(棒) 3750
    空气(35℃) 352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1324 铅(棒) 5000
    蒸馏水(25℃) 1497 铁(棒) 5200
    (1)空气中的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可得出的规律是:每升高1℃,声速增大
    m/s。按照你发现的规律,你估计0℃时空气中的声速大约为
    m/s。
    (2)分析表格中数据可得出:一般情况下,在气体、固体、液体中声速大小的排列顺序是
    (从小到大排列)。

    发布:2024/9/19 14:0:8组卷:388引用:4难度:0.5
  • 3.阅读回答问题。
    声音与温度声音是发声体以声波的形式所进行的能量传播。一般来说,声音传播的距离大或是速度慢,能量消耗就大,倘若声波的能量全部消耗在传播途中或是声波改变方向,人的耳朵就听不到声音了。而声音传播的速度与弹性介质的种类和状况关系极大,通常说的声速每秒340米,其传播介质是15℃的标准空气。事实上,我们身边的空气是不可能“标准”的,它的状况与各种气象要素的组合(也就是天气的状况)密不可分。
    研究表明,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近地层中,当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时,声音的传播速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声音的射线就会向上弯曲(俗称“声音起飞了”);反之,当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声音的传播速度就会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声波射线呈向下弯曲状,给人的听觉就是“声音在下沉”。
    在阴雨天气的白天,空气温度相对较低,越靠近地面,空气温度越高,声音的射线向空中弯曲,因而地面上的人就不容易听到远处的声音。在天气晴朗时的傍晚,太阳落山以后,地面热量开始向空中辐射,使得在一定范围内,空气温度随着高度增高而上升,声音射线向下方弯曲,声能多半沿地面传播,能量损失小,人耳便容易听到声音,我国民间总结出的“火车叫得响,天气准是好”,便和这一规律不谋而合。基层气象工作者还把夏日傍晚的雷声大小,作为天气预报的辅助指标。
    (1)声音在2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
    340m/s(大于/等于/小于);
    (2)声音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声能
    (逐渐增强/逐渐减弱/保持不变);
    (3)声音在
    (雨天/晴天)更易传播;
    (4)夏季的中午,水泥、柏油路面的温度很高,相比之下,空气温度就显得较低,此时声音的射线向
    弯曲(地面/空中)。

    发布:2024/9/13 5:0:8组卷:101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