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某兴趣小组喜欢研究新材料和创新实验。
(一)小组同学在阅读科研读物中发现ZB是常用的阻燃剂。
查阅资料:资料1:用硼酸(H3BO3)与ZnO、H2O合成ZB,ZB的组成会受温度等合成条件的影响。
资料2:ZB受热,先释放出水;当温度高于350℃,生成ZnO和B2O3固体;继续升温到400℃以上,B2O3熔化为玻璃态物质。
(1)ZB能起阻燃作用的原因是
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
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
(写一种)。
(2)为研究温度对合成的ZB组成的影响,研究小组在不同温度下制取ZB。
实验如下:
m(H3BO3)/g m(ZnO)/g V(H2O)/mL t/℃
实验1 28 10 100 94
实验2 x 10 100 98
实验3 28 y 100 102
x、y分别为
28、10
28、10

(3)为检测102℃时合成的ZB含水的质量分数,某同学利用如图1装置(夹持仪器已略)进行实验。

①需要不断通入干燥空气的目的是
将产生的水蒸气全部从玻璃直管中排出
将产生的水蒸气全部从玻璃直管中排出

②实验时,需要称量获得的数据有:ZB样品的质量、
含样品的玻璃直管反应前后
含样品的玻璃直管反应前后
的质量。
(4)为评估102℃时合成的ZB的阻燃性能,进行木材粉末灼烧残重实验:某温度下,灼烧质量相同的两份干燥的木材粉末(一份经ZB处理)30min,测量残留固体质量;调整温度,重复实验,得到木材粉末灼烧后固体残留率(w)随温度变化关系如图2。(注:w=
残留固体质量
木材粉末质量
×100%;残留固体质量已扣除ZB的残余质量)
①低于200℃时。两份木材粉末质量均保持不变的原因是
温度没有达到木材的着火点,木材还未燃烧
温度没有达到木材的着火点,木材还未燃烧

②图中曲线
a
a
(填“a”或“b”)对应的木材粉末是经ZB处理的,判断的理由是
a曲线中对应的固体的残留率比b曲线大
a曲线中对应的固体的残留率比b曲线大

(5)为寻找阻燃性能最佳的ZB的合成温度,应开展的实验是
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取不同温度下合成的ZB,进行木材粉末灼烧残重实验
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取不同温度下合成的ZB,进行木材粉末灼烧残重实验


(二)该小组同学取2mL饱和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用4mL蒸馏水稀释,向其中缓慢通入足量CO2。测定反应体系的电导率变化如图所示。(忽略反应前后溶液体积的变化)
【查阅资料】
材料1:溶液的导电力越强,溶液的电导率越大。
材料2:单位体积溶液中某离子的个数越多,则该离子的浓度越大,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强;相同浓度的不同离子导电能力不同。
材料3:Ca(OH)2溶于水能完全解离出Ca2+和OH-;CaCO3遇到溶有CO2的水时,能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Ca(HCO32,Ca(HCO32在水中能完全解离出Ca2+
HCO
-
3

(1)石灰水中通入CO2气体,溶液的电导率先逐渐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使溶液中离子的浓度逐渐降低,溶液的导电能力逐渐下降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使溶液中离子的浓度逐渐降低,溶液的导电能力逐渐下降

(2)反应最终电导率的稳定值低于初始值的可能原因是
生成的碳酸钙未完全转化为碳酸氢钙、氢氧根离子的导电能力强与碳酸氢根离子
生成的碳酸钙未完全转化为碳酸氢钙、氢氧根离子的导电能力强与碳酸氢根离子

(3)该学习小组用熟石灰进一步研究酸碱中和的性质,如图1,取少量熟石灰于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后,熟石灰未完全溶解,在烧杯中连接pH传感器,然后缓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熟石灰逐渐溶解。pH传感器数据曲线如图2,请从微观角度分析a~b段变化实质:
稀盐酸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氢氧根离子的数目减少,烧杯中原有的氢氧化钙固体逐渐溶解,解离出氢氧根离子补充到溶液中,直到氢氧化钙全部溶解,故该阶段pH几乎不变
稀盐酸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氢氧根离子的数目减少,烧杯中原有的氢氧化钙固体逐渐溶解,解离出氢氧根离子补充到溶液中,直到氢氧化钙全部溶解,故该阶段pH几乎不变

【答案】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28、10;将产生的水蒸气全部从玻璃直管中排出;含样品的玻璃直管反应前后;温度没有达到木材的着火点,木材还未燃烧;a;a曲线中对应的固体的残留率比b曲线大;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取不同温度下合成的ZB,进行木材粉末灼烧残重实验;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使溶液中离子的浓度逐渐降低,溶液的导电能力逐渐下降;生成的碳酸钙未完全转化为碳酸氢钙、氢氧根离子的导电能力强与碳酸氢根离子;稀盐酸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氢氧根离子的数目减少,烧杯中原有的氢氧化钙固体逐渐溶解,解离出氢氧根离子补充到溶液中,直到氢氧化钙全部溶解,故该阶段pH几乎不变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3 12:26:7组卷:69引用:1难度:0.3
相似题
  • 1.如图1为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
     

    (2)用装置B和E组合制取氧气,反应方程式为
     
    ,若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气管,导致的后果为
     

    (3)实验室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氢气的反应方程式为
     
    ,用A装置做发生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时用止水夹夹紧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加入水,若出现
     
    现象,则气密性良好。
    (4)实验室用未知浓度的盐酸和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
     
    。同学们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猜想可能的原因是:
    ①澄清石灰水已变质;
    ②气体中除了有CO2外,还有氯化氢气体。
    经过讨论设计如图2装置进行探究。试管I、试管Ⅱ盛放AgNO3溶液,试管Ⅲ中盛放原瓶中的澄清石灰水。

    实验过程:
    根据试管I中的
     
    现象,试管Ⅱ中硝酸银溶液未变浑浊,试管Ⅲ中的
     
    现象,同学们得出猜想①②两个原因均存在的结论。
    问题讨论:
    ①试管Ⅱ中AgNO3溶液的作用为
     

    ②同学们用F装置除去CO2中的氯化氢气体,F装置中的药品可选用
     
    (填序号)。
    A.NaOH溶液
    B.AgNO3溶液
    C.饱和NaHCO3溶液

    发布:2024/12/24 8:0:11组卷:76引用:3难度:0.6
  • 2.实验小组研究几种常用胃药的抗酸效果。
    【查阅资料】
    i.溶液的pH越大,酸性越弱。人体胃液的主要成分为盐酸,正常pH范围为0.9~1.5。
    ⅱ.三种胃药的有效成分如下。胃药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胃胀气等症状。
    胃药a 胃药b 胃药c
    碳酸氢钠
    NaHCO3
    铝碳酸镁
    Al2Mg6(OH)16CO3•4H2O
    氢氧化铝
    Al(OH)3
    【进行实验】
    实验一:验证胃药是否能抗酸
    各取25mLpH=1.20的稀盐酸放入三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有效成分质量相同的三种胃药,搅拌120s,观察实验现象并用pH传感器测定反应后溶液的pH。
    现象 反应后溶液的pH
    胃药a 产生大量气体 6.37
    胃药b 产生极少量气体 4.25
    胃药c 无气体 1.34
    (1)胃药a和胃药b产生的气体均为CO2,实验室检验该气体的试剂是
     

    (2)胃药c中的氢氧化铝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3)由实验一可知三种胃药都能抗酸,依据是
     

    实验二:探究影响胃药抗酸效果的因素
    下表所示实验中,均取25mLpH=1.20的稀盐酸,加入胃药,搅拌,用pH传感器测定一定反应时间后溶液的pH(反应后pH越大,抗酸效果越好)。
    实验编号 胃药种类 有效成分质量/g 反应时间/s 溶液的pH
    胃药a 0.5 60 6.02
    胃药a 0.5 120 6.37
    胃药a 0.5 180 6.54
    胃药b 0.5 60 3.93
    胃药b 0.5 120 4.25
    胃药b 0.5 180 4.70
    胃药c 0.5 60 1.26
    胃药c 0.5 120 1.34
    胃药c 0.5 180 1.42
    (4)探究反应时间对胃药抗酸效果的影响的实验组合是
     
    (填序号,任写一个组合)。
    (5)由实验二可知,胃药种类对抗酸效果的影响的结论是
     

    【反思与评价】
    (6)实际应用中,胃药b比胃药a、c使用得更多。结合上述实验,说明胃药b具有的优势是
     

    发布:2024/12/25 13:0:1组卷:175引用:2难度:0.5
  • 3.寿春中学化学组的同学设计了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改良实验,如实验1.当火焰熄灭后发现留有剩余,硫为什么会熄灭呢?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猜想】
    甲同学猜想:硫燃烧耗尽了瓶内的氧气,所以它熄灭了;
    乙同学猜想:硫燃烧后瓶内的二氧化硫(不支持硫的燃烧)浓度过高导致硫熄灭了;
    丙同学猜想:甲和乙都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他认为甲和乙都有道理;
    丁同学猜想:
     

    【设计实验】丁同学设计了实验2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分析实验结论
    (1)把少量红磷放在铝制小盒内,然后放入装有细沙的集气瓶,塞紧瓶塞,用放大镜点燃硫,观察现象.硫燃烧一会儿就熄灭了.磷燃烧需满足的条件:①温度达到着火点;
     
    丁同学的猜想正确.
    (2)待冷却后,用放大镜聚光加热铝盒内的红磷,观察现象.红磷燃烧,放出热量的同时产生了
     
    【实验反思】(1)硫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2中硫燃烧的火焰颜色是
     
    色.
    (2)实验1与课本实验相比,实验1的优点是
     

    (3)实验2中细沙的作用是
     

    (4)实验室中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不用硫代替红磷的原因是
     

    发布:2024/12/2 8:0:1组卷:31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