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宣讲团深情讲述红色故事。请你认真倾听,并在对比阅读中完成练习。
ㅤㅤ选文一: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ㅤㅤ选文二:①1944年,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中央警备团要派人去安塞烧木炭,张思德积极报名,和七八个战士来到了安塞县石峡峪山中。
ㅤㅤ②烧木炭可是个体力活,张思德累得筋疲力尽,但他从不喊累,还把孤寡老人李大妈家里的农活全包了。
ㅤㅤ③有一天,烧炭队超额完成了烧炭任务,有个战士提议拿出一些超额的木炭换老百姓的一只羊来解解馋。战士们缺衣少吃,劳动体力消耗又大,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响应。张思德知道后一脸惊愕:“这是公家的木炭,我们怎么能给自己换羊吃呢?”大家听后,就把换来的羊腿退还给了老乡。
ㅤㅤ④9月5日这一天,陕北安塞县石峡峪山中,雷声滚滚,雨声沥沥。张思德和小白正在炭窑里刮墙面子,小白劝张思德歇会儿,张思德说:“我不累,多一窑炭,就是为抗战多一份贡献!”突然,窑顶“啪啪”掉下几块黄土。炭窑要塌方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思德一把将小白推了出去。“轰隆”一声,炭窑塌了下来。小白被压住了一条腿,张思德却被埋在了黄土之中。一位人民的战士,就这样把他的生命定格在了29岁。
ㅤㅤ⑤张思德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死,死得其所!
(1)选文一和选文二分别讲了什么内容?请用小标题的形式简要概括。
选文一:
张思德同志的死比泰山还重。
张思德同志的死比泰山还重。

选文二:
张思德舍身救战友。
张思德舍身救战友。

(2)从选文二②③④自然段任选一段对张思德的人物品质进行批注分析。
(3)结合选文,写一写人物的言行及作者借人物的言行想表达的观点,完成表格。
人物 人物的言行 作者想表达的观点
司马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张思德
(4)选文一是毛主席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当时为什么不像选文二这样来介绍张思德的典型事迹呢?请结合以下资料,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ㅤㅤ当时,革命根据地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开展了大生运动发展经济。但不少同志认为,种地、挖井、烧炭等这些劳动没出息。张思德同志牺牲后,就有人议论:老红军经过长征负过伤,最艰苦的环境都过来了,因到山中烧炭被砸死,太不值得了。还有一些干部遇到困难不积极想办法,反而从群众中找原因。
——《演讲历史背景考证》①选文一属于议论文,可以更加直观地表达作者的观点,更具有感染力。

②选文二属于故事类文章,无法更好地表现出张思德同志的个人品质。
×
×

③当时有些同志认为张思德死得不值得,而且一些同志消极对待困难,毛主席想通过这次演讲直面和解决这些问题。       

【答案】张思德同志的死比泰山还重。;张思德舍身救战友。;√;×;√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6引用:1难度:0.3
相似题
  • 1.我能给这篇文章的四个部分列出小标题。(《芦花鞋》)
    ①编芦花鞋②
     
     
     

    发布:2025/3/12 17:30:2组卷:52引用:1难度:0.7
  • 2.阅读
     
           在日本,一位父亲带着6岁的儿子郊游,父亲钓鱼,儿子在一旁玩耍。在离湖边不远处,有一个很深的大坑。孩子好奇,自己偷偷摸索着下到坑里。玩了一阵子后他发现,大坑离地面很高,下来容易上去难。于是他不得不求助正在钓鱼的父亲:“爸爸,爸爸,帮帮我,我上不去了!”但他没有得到回应。其实,此时此刻他知道他的父亲正在距离他不远的地方钓鱼,他没有想到,父亲会对其求助置之不理。于是,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愤怒。他开始直呼父亲大人的名字,并称之为“八格牙路(混蛋)”。他的父亲还是置之不理。这时,天渐渐地黑下来,出于恐惧和无助,他的第二个反应是哭泣,又哭又喊,足以令做父亲的揪心。结果得到的反应还是沉默。之后,他不得不自己想办法了。他在坑里转来转去,寻找可以上去的地方,终于,他发现在坑的另一面,有几棵可以用于攀缘的小树。他艰难地爬上来。此时此刻,他发现父亲还在那里叼着烟卷,悠闲地一动不动地钓着他的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顽童,没有抱怨,更没有愤怒,而是径直走到父亲身边,自豪地对父亲说:“老爸,是我自己上来的!”
    (1)读文章,给文章加个合适的题目,并填在横线上。
    (2)读文章,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的词语。
    ①径直:
     

    ②置之不理:
     

    (3)儿子在坑里,发现自己危险后,他的第一个反应是
     
    ,第二个反应是
     
    。而得到父亲的回应是
     
    ,儿子最后的办法是
     

    (4)读完文章,你的疑惑是
     
    。反复读后,你对这个疑惑的理解是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6)大胆想象,如果你也发生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你的父亲或其他大人会怎么做?
     

    发布:2025/3/5 4:0:1组卷:7引用:1难度:0.6
  • 3.(《白鹭》)作者根据白鹭爱在水田钓鱼、爱站立于树顶、黄昏低飞的生活习性,巧妙地把它置于三幅优美的图画中,可把这三幅图画命名为:
     
     
     

    发布:2025/3/12 7:30:1组卷:102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