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题详情

《鱼我所欲也》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从
开头
开头
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能勿丧耳
),由设喻引出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的论点,说明
舍生取义
舍生取义
是人的“本心”。
第一层:(从
开头
开头
舍生取义者也
舍生取义者也
),以
鱼与熊掌
鱼与熊掌
为喻,引出
舍生而取义
舍生而取义
的论点。
第二层:(从
生亦我所欲
生亦我所欲
故患有所不辟也
故患有所不辟也
),对论点“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进行进一步论证。先正面论证,再反面分析阐发此观点。
第三层:
从反面提出假设
从反面提出假设
,作者得出结论:
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能勿丧耳

第二部分:(从
一箪食
一箪食
至结尾),人应该保有本心,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第一层:(从
一箪食
一箪食
乞人不屑也
乞人不屑也
),从
正面
正面
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第二层:(从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从
反面
反面
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结尾相呼应,人应该保有本心。

【考点】论证结构
【答案】开头;贤者能勿丧耳;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开头;舍生取义者也;鱼与熊掌;舍生而取义;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从反面提出假设;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箪食;乞人不屑也;正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反面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2/27 0:30:2组卷:29引用:2难度:0.4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德不孤必有邻
    李朝德
    ㅤㅤ①“德不孤,必有邻”语出《论语•里仁》篇,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并且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之相随。史载:大舜所居之地,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朱熹《论语集注》释曰:“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皇侃《论语义疏》言:“邻,报也。言德行不孤矣,必为人所报也。”德,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崇德向善之人往往富有人格魅力,并能以此凝聚、感召,影响他人,引领风尚。
    ㅤㅤ②中国自古就有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文化基因,讲究树德为先、立德为重、尚德为要。如,在坚守道德底线方面,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推己及人”,恪守良知,以求“俯仰无愧”;在树立道德理想方面,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达则兼济天下”;在追求完美人格方面,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些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无不体现出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ㅤㅤ③“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古人将“立德”置于“三不朽”之首位,旨在强调“德”对于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性作用,也是在倡导仁义、诚信、温良、恭敬、礼让、谦和等美好品德。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以德为本的价值观,孔孟将其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王道仁政,继而被《大学》演化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为彰显光明美好的品德,反省提高自己的道德并推己及人,最终让整个社会达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
    ㅤㅤ④“德者,本也。”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方向性作用,做人做事第一位的就是崇德修身。德高望重、德隆望尊、德才兼备、德艺双馨……都是对人的高度评价,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修身境界。北宋名臣范仲淹,毕生尊道贵德、以德立功,融治学、事功和道德为一体,“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史,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如孔子”。去世之后,宋仁宗赐其谥号“文正”。“文”是当时社会对一个人学识的最高评价,“正”则是公众对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评价。
    ㅤㅤ⑤“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成就功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水平。如果没有道德,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蔡元培讲,“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这也正是“人无德不立”的道理。
    ㅤㅤ⑥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立德、修德贵在知行统一,重在身体力行。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最基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规范做起。对标各类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与人为善、扶危救难,见义勇为、敢于担当,以诚待人,守信践诺,敬业奉献、勤勉做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道德的养成是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积小德成大德。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题,解释了“德不孤,必有邻”的出处和含义的同时,还说明了其所具有的意义。
    B.文章第③段用具体的例子论述了“立德”在古人为人处世、做学问和品德引导方面的作用。
    C.文章第⑤段中引用蔡元培关于人无德的后果的名言,目的是论证“德有基础性、方向性作用”的道理。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深化中心论点,得出了“要知行统一,积小德成大德”的结论。
    (2)下列不适合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A.里希特说:“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墨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
    B.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C.李白说:“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D.诸葛亮曾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发布:2024/12/26 19:0:1组卷:23引用:2难度:0.5
  • 2.课堂探究。
    探究一 课文《鱼我所欲也》开篇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探究二 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进行逐层论述的?

    发布:2024/12/27 1:0:4组卷:20引用:2难度:0.6
  • 3.阅读《涵养守护生态的政德》一文,完成问题。
          ①归有光在《吴山图记》中,记述了好友魏用晦为官的事迹。“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记》以为赠。”由此,《吴山图记》所显示的就不仅是山水之美,还体现出魏用晦之政绩卓越。再读《吴山图记》,有段话值得细细思量:“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这告诉我们,一个真心为民的为官者,山川草木能受其恩泽,生态环境也能得到改善。
          ②在我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为官者泽被山水的动人故事。据史料记载:西晋文学家潘岳担任河阳县令期间,针对县里土地贫瘠、植被稀少的现状,发动百姓栽种桃李,日子一长,果树连成了片,春天花如云霞,秋末硕果累累。人们给河阳起了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作“花县”。
          ③“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古之为官者恩泽山川草木、江河湖海,具有朴素的生态文明理念,堪称造福子孙的德政工程,值得今人学习。
          ④生态兴则文明兴。今天,我们党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可以说,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一种生态文明思想,也是为官者应当秉持的政德。
          ⑤我们党的很多领导干部一直重视山川草木,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还记得“焦桐”吗?那是焦裕禄治理兰考的见证,正是“焦桐”改善了当地的盐碱地。还记得“谷树”吗?那是谷文昌栽下的木麻黄,他带领百姓植树造林8.2万多亩,为改变东山千百年来恶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还记得“大凉山林场”吗?这片林场因杨善洲闻名全国,他辛勤耕耘22年,植树造林数万亩,被人们称为“草帽书记”。
          ⑥然而,也有少数人缺乏生态文明观念,没有用心尽责地处理破坏山川草木的事。去年,中央纪委专门通报曝光了六起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典型问题,有的对企业长期违规排放污染地下水问题查处不力,有的对渣土场胡乱倾倒渣土、污染环境不及时处置。这些案例启示我们:生态文明,连接着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官一任就要惠泽一方生态。
          ⑦山川草木皆有情。坚持自然生态和政治生态一起抓,才能兴盛一方水土,造福子孙后代。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2月22日05版,有删改)(1)请简要概述全文的论述层次。
    (2)第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结合全文说说怎样才能“守护生态”。

    发布:2024/12/26 21:0:8组卷:2引用:2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