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青藏高原介于26°00′12″N~39°46′50″N、73°18′52″E~104°46′59″E之间,面积为257.24×104km2,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6.8%,是我国最大的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具有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弱和易受全球环境变化影响的特点,表现出较强的脆弱性。但是,由于青藏高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植被等自然和社会因子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
材料二: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简称“双重”工程),加快推进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建设。“双重”工程将全面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理念,从原有的单项生态修复走向全面系统修复,围绕各个重点区域的突出问题,从多方面施策,构筑和优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如图为青藏高原高寒生态脆弱度分区示意图和我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布局示意图。

(1)结合青藏高原高寒生态脆弱度分布图,描述青藏高原脆弱区分布的面积特点和空间特点。
(2)请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青藏高原高寒脆弱生态系统的形成机制。
(3)请结合材料分析实施“双重”工程的效益。
【考点】区域的差异性和关联性;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答案】(1)面积特点:青藏高原整体上面积大,且中、重度以上脆弱区的面积大。
空间特点:分布不均;微度、轻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北、东南边缘地带;中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和青藏高原中东部;重度和极度脆弱区集中分布,呈带状。
(2)自然因素:板块挤压,平均海拔高;高原山地气候,气温显著低于同纬度;降水集中在部分区域,广大高原腹地干旱特征明显;土壤发育历史短;植被结构单一;人类活动:超载过牧,矿产开发、生物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
(3)生态效益:重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奠定了我国生态安全保护的格局。
经济效益:提高载畜量提高和发展特色农业;打造生态产业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社会效益:牢筑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增强区域生态承载力;稳定和扩大农牧民就业机会,促进民族和谐和社会稳定;积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经验,建设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空间特点:分布不均;微度、轻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北、东南边缘地带;中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和青藏高原中东部;重度和极度脆弱区集中分布,呈带状。
(2)自然因素:板块挤压,平均海拔高;高原山地气候,气温显著低于同纬度;降水集中在部分区域,广大高原腹地干旱特征明显;土壤发育历史短;植被结构单一;人类活动:超载过牧,矿产开发、生物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
(3)生态效益:重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奠定了我国生态安全保护的格局。
经济效益:提高载畜量提高和发展特色农业;打造生态产业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社会效益:牢筑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增强区域生态承载力;稳定和扩大农牧民就业机会,促进民族和谐和社会稳定;积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经验,建设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5 8:0:9组卷:8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如图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发布:2024/12/31 17:30:2组卷:7引用:5难度:0.1 -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示意海平面气压分布。
(1)就气流状况而言,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天气系统及位置关系。
(2)推测北京市近期天气将要发生的变化。
(3)对比分析E、F两地风的差异。发布:2024/12/31 17:30:2组卷:4引用:2难度:0.6 -
3.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是流经中国、印度、孟加拉国和不丹的一条国际河流。如图为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甲处河谷大致呈
(2)归纳河流水文特征差异以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河段 水文特征 主要影响因素 甲河段
(4)乙区域是世界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试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其成因。发布:2024/12/31 18:30:1组卷:1引用:1难度: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