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关于塞罕坝的一篇通讯(节选),回答问题。
在塞罕坝,谁是最可爱的人?       五十五载寒来暑往,河北塞罕坝林场几代务林人,植绿荒原、久久为功,以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科学求实的严谨态度、持之以恒的钉钉子精神,营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112万亩林海,如果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曾经一度“高、远、冷”的塞罕坝,如今变成了“绿、美、香”的“华北绿宝石”。
      著名作家魏巍为此赋诗:“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初吃的苦都化为了今天的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初吃的苦都化为了今天的甜。(小标题1)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是塞罕坝林场创业者们必须闯过的难关。
      1962年,原林业部从全国24所大中专院校调配了127名毕业生,和河北承德当地242名干部、工人一起,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向荒原沙地进军。9月份,从承德围场县城到塞罕坝的路上,18岁的尹桂芝坐在一辆解放牌大货车里,一想到“马上就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了”,心中非常兴奋。
      在育苗圃,尽管寒风袭人,手冻肿了、裂了口子,尹桂芝和同事们仍在泥潭里坚持工作。她们一坐就是一天,每人每天得选上万棵苗子。
“收工的时候,腿都不听使唤了,站不起来,腰也直不起来。整个人就像僵住了一样,好半天才能动。但大家的心里就是憋着一股子劲儿:一定要把苗子育好,把林子造好!”尹桂芝说。
      承德农专毕业的赵振宇,也于1962年来到塞罕坝。作为一名施工员,赵振宇每天都要在山上巡查,走几十公里的路。有时晚上回来,棉衣冻成了冰甲,棉鞋冻成了冰鞋,走起路来哗哗响。
“晚上是最难熬的,被窝成了‘冰窝’,怎么睡?有人就把砖头和石头扔到火堆里,烧一阵子,再搬进被窝。”赵振宇说。
      缺少粮食,大伙儿只能吃非常粗糙的全麸黑莜面。蔬菜紧缺,天气好的时候,大伙儿就挖点野菜吃。盐水泡黄豆已是塞罕坝难得的美味。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创业者们开荒种地,一边造林,一边种粮,自力更生。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不少人都患上了心脑血管病、关节炎、风湿。
      如今,荒原变绿了,风沙变小了,生活改善了。抚今追昔,塞罕坝人由衷欣慰:当初吃的苦,都化为了今天的甜。
科学求实,愈挫愈勇,全力以赴恢复美好绿水青山(小标题2)       林场建立之初,打击接踵而至。
      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1962年春天林场创业者们栽下1000亩树苗,到了秋天,成活率还不足5%。
      不气馁,接着干,1963年春天又造林1240亩,可成活率仍不足8%。
      接踵而来的两次失败,如同两盆冰水,泼在了创业者的头上。刚刚上马的塞罕坝林场内一时间刮起了“下马风”,造林事业处在了生死存亡的关口。
      关键时刻,四位场领导王尚海、刘文仕、王福明、张启恩,把家从北京、承德、围场等地搬到了塞罕坝,破釜沉舟,安定人心。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他们很快发现了原因:外地苗木在调运途中容易失水、伤热捂苗,无法适应塞罕坝风大天干、异常寒冷的气候。
      那就从零开始,自己育苗。经过艰苦探索,他们改进了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原地区首次取得了全光育苗的成功,并摸索出培育“大胡子、矮胖子(根系发达、苗木敦实)”优质壮苗的技术要领,大大增加了育苗数量和产成苗数量,终于解决了大规模造林的苗木供应问题。
      两次失败,怎能把塞罕坝人打倒?1964年,春季造林的号角再次吹响,老书记王尚海带领职工在一个三面环山、名为马蹄坑的地方,开展了“马蹄坑造林大会战”。历经30多天,造林516亩,成活率达到90%以上。
      塞罕坝人信心大振,“下马风”销声匿迹。这一役,创造了高寒地区栽植落叶松的成功先例,也开创了国内使用机械成功栽植针叶树的先河。正是从那时起,塞罕坝开启了大面积造林的时代。最多时每天造林超过2000亩。
      在缺少设备、气候恶劣的条件下,全场团结一心植绿荒原,到1976年,累计造林69万亩。
      然而,就在塞罕坝人准备大干一场之时,灾难降临到了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
      1977年,林场遭遇历史罕见的“雨凇”灾害,57万亩林地受灾,20万亩树木一夜之间被压弯折断,林场10多年的劳动成果损失过半。1980年,林场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连续3个月的干旱,导致12.6万亩树木旱死。
      那时,眼看着自己亲手种下、辛勤抚育的树木遭灾,许多塞罕坝人痛哭失声!
      擦干眼泪,重整旗鼓。塞罕坝人总结经验教训,引进新的树种,研究推广抗旱造林技术,再次将希望的树苗栽到大地上。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1962年到1982年的20年中,塞罕坝人在沙地荒原上造林96万亩,其中机械造林10.5万亩,人工造林85.5万亩,保存率达七成,创下当时全国同类地区保存率之最。
      自2011年开始,塞罕坝林场在土壤贫瘠的石质山地和荒丘沙地上实施攻坚造林。整地、客土回填、容器苗造林、浇水、覆土防风、覆膜保水、架设围栏……截至目前,已完成攻坚造林7万余亩。
      直面困难、愈挫愈勇的塞罕坝人,踏上了新的征程。
忠于使命,接续传承“华北绿宝石”越来越光彩夺目
忠于使命,接续传承“华北绿宝石”越来越光彩夺目
小标题3
       造林的接力棒,从老一辈人的手里,稳稳传递到了新一代务林人的手上。
“刚到这里时感觉很荒凉,冬季寒冷,和我的老家差别很大。”1984年,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生、19岁的刘海莹来到塞罕坝,成为基层林场的第二代技术员。他是河北秦皇岛人,最初感到有些难以适应。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在艰苦的环境中,“老坝上”的榜样力量和手把手传帮带,使得他坚持下来。
      不久,刘海莹发现:苗圃地里的云杉苗木的茎干,莫名其妙地变白了。“这些苗子八成是死了吧。”有人认为。然而,刘海莹经过分析后,判断苗子白化只是一种“生理干旱”的表现,并非真的生病枯死。经过及时补充水分,苗子果然活了过来。
      塞罕坝天寒、干燥,极端的气温和环境,总在为植树造林设置一道又一道的障碍。此后,刘海莹和同事们一起,解决了沙地栽植樟子松等难题。众志成城,造林事业蒸蒸日上。
      几代务林人的接力和传承,让绿色在塞罕坝生根蔓延,让荒漠再次成为美丽绿洲。
“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当地拓财源”,塞罕坝这颗“华北绿宝石”,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自《人民日报》)(1)阅读文本,在文中横线处为结尾一部分拟写一个小标题,要求与上文小标题格式一致。
(2)这篇通讯,作者从艰苦奋斗、科学求实、持之以恒、破釜沉舟、愈挫愈勇等多角度,由衷地赞扬塞罕坝务林人是“最可爱的人”,请你从以上角度中任选其一,看看文中哪些记述或描写最感人,并作简要分析。
(3)作为一篇通讯,具有真实性、客观性。为了让大家更深入了解塞罕坝务林人的心灵世界,假设你有机会去采访这里的员工,你将选择这篇通讯中的哪一人物?你将向他(她)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请完善下面采访提纲。
选择采访人物:
刘海莹
刘海莹

拟提出的问题:
塞罕坝天寒、干燥,极端的气温和环境,为植树造林设置了一道又一道的障碍,遇到这些障碍的时候,你们是怎么想的?
塞罕坝天寒、干燥,极端的气温和环境,为植树造林设置了一道又一道的障碍,遇到这些障碍的时候,你们是怎么想的?

提此问的目的:
了解刘海莹等新一代造林人的内心世界。
了解刘海莹等新一代造林人的内心世界。

【考点】标题
【答案】忠于使命,接续传承“华北绿宝石”越来越光彩夺目;刘海莹;塞罕坝天寒、干燥,极端的气温和环境,为植树造林设置了一道又一道的障碍,遇到这些障碍的时候,你们是怎么想的?;了解刘海莹等新一代造林人的内心世界。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68引用:5难度:0.6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光明日报8月20日电  在当地时间20日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女排以3比1战胜塞尔维亚队,时隔12年再次捧得奥运会冠军。拼字当头,方得万千风流。中国女排靠着“一分一分地咬”“一分一分地拼”的精神和韧劲,奋勇出击,硬是咬下了一场场硬仗,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写下了新的传奇。
    (1)请给上面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1个字)
    (2)请结合上面新闻,根据上联对出下联,赞扬为国争光的女排英雄们。
    上联:铿锵玫瑰沉着应战大赛终折桂,
    下联:
     

    发布:2024/12/15 1:0:2组卷:770引用:14难度:0.7
  • 2.给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5个字)
          新华社2020年2月14日讯2月13日下午4时,经过火神山医院医护人员8天的精心诊治,7位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核酸检测达到出院指标,成为火神山医院第一批痊愈出院患者。临行前,他们连连向前来送行的医护人员鞠躬:感谢共产党,感谢解放军!
    “首批确诊患者顺利出院,对我们医院全体医务人员从技术到服务,也是全方位的综合检验。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总结探索更为行之有效的诊治方法和措施,让更多的患者痊愈,从而不负党中央和习主席的重托。”火神山医院政委原华说。

    发布:2024/12/26 22:30:1组卷:14引用:2难度:0.8
  • 3.根据研学方案,阿泰搜集到一则新闻,供大家学习。
          ①建一座跨江大桥,让三种不同速度和体量的车同时过江:高速公路、高铁、普通公路,这一大胆的设想正在从纸上走向现实。2019年11月22日上午,常泰长江大桥项目主体工程全面开工。位于泰兴的江边,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是大半个足球场大小的一个巨大椭圆形钢沉井,从这里开始,江苏交通人将用四五年的时间,再创一个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
          ②常泰长江大桥位于泰州大桥与江阴大桥中间,跨江连接常州与泰兴两市。项目东距江阴长江公路大桥约30.2公里,西距泰州长江大桥约28.5公里,南北连接常州和泰州两市。路线全程10.09公里,其中,公铁合建段约5.3公里。
          ③常泰长江大桥工程主梁采用上下层布置,上层桥面布置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南接江宜高速,北接宁通高速,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下层桥面上游侧布置两线城际铁路,设计速度200公里/小时;下层桥面下游侧布置4车道一级公路,泰兴侧接入六圩港大道,常州侧接入港区大道,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
          ④常泰长江大桥,一举创下2项“世界第一”。它是世界上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其专用航道桥,还是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钢拱桥。常泰长江大桥在世界上首创了集高速公路、城际铁路、一级公路为一体的过江通道结构。对于未来江苏的几十座待建过江通道来说,常泰长江大桥大胆地开启了将多种交通功能整合到一个过江通道位置上的尝试。
          ⑤除了过江方式的创新之外,这座新的过江通道还将实现超大跨度斜拉桥温度自适应塔梁纵向约束体系、钢-混组合四塔肢空间钻石型桥塔结构、核芯混凝土索塔锚固结构、台阶型抗冲刷沉井基础型式的4个结构型式世界“首创”。
          ⑥22日上午,大桥在泰兴正式奠基。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常泰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现场指挥长李镇介绍,自今年1月份临时工程开工以来,常泰长江大桥已经全面完成栈桥、码头等设施建设,同时展开了钢沉井制造工作。李镇表示,这也标志着目前主体工程已全面开工。从今年初的开工仪式计算,大桥的工期共5年半。
          ⑦这座大桥建成后,从泰兴到常州的车程将缩短至半小时左右。可以说,这座大桥对扬子江城市群和常州泰州两市的过江联系和跨江发展有重要意义。项目是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的过江通道之一,未来的如皋到常州高速公路将由此过江。在城际铁路网中,常州到泰兴的城际铁路也将由此过江,成为未来苏中苏南跨江融合发展的又一快速通道。
    (1)新闻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常泰长江大桥?阅读全文,补全填空。
     
    →工程设计→②
     
    →施工进度→③
     

    (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请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4)下列理解与材料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让高速公路、高铁、普通公路三种不同速度和体量的车同时过江,这是常泰大桥首创。
    B.常泰长江大桥是世界上最大跨度的斜拉桥,其专用航道桥是世界上最大跨度的钢拱桥。
    C.周周说:“太好了!等大桥建成,我爸开车从泰兴出发到常州,只半小时左右就能到达!”
    D.阿泰说:“太棒了!建成后的常泰大桥至少有5项世界首创,2项世界第一!”

    发布:2024/12/26 19:30:1组卷:14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