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代绘画从宋代走过来以后,还没有进入一个真正转折的时代。元代虽然是少数民族政权执政,但生产方式、社会形态没变,只不过统治者换了而已。思想方面没有质的变化,相应的文化形态上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苏东坡在政治上折腾,屡遭贬官。元代画家没有,他们整个就是野逸的、平淡平和的一种状态。他们被迫隐居,但日子还是过得比较好,就想表现他们文人的心境一淡雅、超然,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平淡天真的山水境界就出现在他们的绘画里。
      但是元代画史上是不是一点变化都没有呢?也不是。比如文人画真正崛起了。真正的文人画应该是安史之乱后开始出现的,晚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提到的“前古未之有也”的“逸品”画为其标志。到了宋代,又有了苏东坡的提倡,米芾的实践,但总的来讲,文人画还是没有形成大的气候。
      文人画真正形成气候是在元代。元代有“元四家”,以及别的一些画家为其代表。元代把那种超越性的文人画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真正的文人画是从元代开始崛起的。此前都是在做准备。
      文人画的崛起表现在他们作品里整个呈现出一种非常雅逸、超脱、淡远的心态。表现在绘画里,元代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四君子”比较流行,特别是竹、梅兰。元代画作中的经典如“元四家”之——倪瓒的山水画,色彩淡雅,笔调冲和,没有崇山峻岭的犬牙交错,没有田野森林的郁郁葱葱,一带远山,一叶扁舟,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超然和淡泊。加之元代画家本身就没有什么要紧事儿,整天研究。元代虽然不到一百年,但在文人画方面居然就已经形成了一种笼罩画坛的趋势。
(摘编自林木《元代文人画的笔墨逸韵》)      材料二:
      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在两宋时期就已达到了朴素、娴熟的地步。画家们不断从自然中汲取新的感悟和绘画语言,渴望呈现更为真实的自然,极大限度地发展了笔墨对于表现不同地区特征的可能性。到元代,审美趣味的变异使文人画得到发展,画面中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对书法趣味的重视构成元代山水画的特色。元代名画家赵孟頫便曾作诗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青卞隐居图》的作者王蒙是赵孟頫的外孙,他在幼年时深受赵孟頫书画艺术的启蒙熏陶,为他技巧、画风的形成打下牢固的基础。《青卞隐居图》画面左下角的一片树丛,树干、树枝皆以中锋用笔表现,其线条细而不弱,坚挺有力,犹如钢丝,弯曲带有韧性。正如好友倪瓒在王蒙的画上题的一首经常被引用的绝句。说他“笔力追前辈”,“笔精墨妙”,百年以下无出其右。
      王蒙除了融入篆书的用笔之法外,还以行草的笔法对物象进行刻画。画面中枯树的枝条连贯迅速,线条飘逸洒脱,细瘦劲挺,行草的风格在此显现。
      南北两宋时期,披麻皴、卷云皴等合乎自然山石的笔墨技法就相当成熟和完善。王蒙的解索皴由前人的披麻皴变化而来,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用繁线密点的技法,创造出了解索皴法后又衍生出牛毛皴法。
      解索皴因其线条似解开的绳索而得名,此法也被王蒙运用至《青卞隐居图》的山体部分。在画面的山体部分,以解索皴的方式,反复皴擦其峰顶和崖壁,线条随着山形高低起伏,纵横交错,紧密不闷,浓淡交融地表现着山石结构,使得画面层次丰富多变。王蒙在《青卞隐居图》中的点苔更是泼辣,画家蘸取焦墨以破笔散峰的方法在山头上反复皴擦,致使山石草木的苍茫之感跃然纸上。披麻皴、解索皴、牛毛皴等多种技法交错使用,正是这繁密丰富的笔墨技法,让观者感受到了那持续不断的画面张力和源源不绝的生命力,更进一步体会出画家内心欲表达的激昂心绪,再联想起当时社会背景下文人的处境。或许这正是画家内心惴惴不安的情绪表现。
      从构图上看,“元四家”之一——倪瓒的山水画以几棵小树、一座茅亭、一处平坡,构成视野开阔的画面布局,常常透露出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画面意境。而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取北宋的全景式构图,画面山峦叠嶂,结构错综,王蒙的山水画通常是塞满的,河流及留白的空间占据极小的部分,甚至消失不见,整个画面被繁杂茂盛的山石树木塞满。
      在《隔江山色》一书中,高居翰先生说:“没有一丝连续清晰的脉络供观者游览,在紧凑的笔触当中也没有一丝欲使观者视觉缓和的迹象,一切都呈现出一种动荡不安的氛围。”即使如此,却难掩其山石丘壑的玲珑和林木的绚烂,在这动荡、激昂的景象中,屋舍内的人物仍旧是如此的平静漠然,似乎诉说着王蒙在乱世中对宁静生活的无奈企图、对隐退的矛盾心理。
      中国画对空间感的塑造不同于西方透视法中的明暗、远近,而是以虚实、黑白的对比来实现,这在王蒙的《青卞隐居图》中有迹可寻。最精彩的地方是画面左下角处一丛树,布局错落有致,重叠萦绕,在笔墨的处理上,是大片湿墨与大块干墨的交相辉映,产生令人无限遐想的黑白对照。王蒙的树法不似倪瓒那样单纯,而是一树一态,一树一法,繁茂葱郁。到了山坡处则用墨较亮,整个画面充斥着向外延伸的无限想象。
      与“元四家”的其他三位比,王蒙表现物象的内在本质,更胜于对外在形塑的再现。王蒙在此画营造出奇异的、真实自然中不存在的空间幻象,带给观者超自然的视觉冲击,观者很难在这幅画中畅快游览,甚至不禁要在心中惊叹究竟有多少层空间景象蕴含其中。如果说在宋人心中更多的是师法自然,强调“理”和“传神”,那么在元代山水画家的心中,一片风景就是一片心灵的境界,他们正试图创造一个理想的自然境地,以表达自己的人生格调与避世的隐逸情怀。
(摘编自杨丹《从(青卞隐居图)谈元代山水画的意象表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D

A.虽然元代是少数民族政权执政,但它的思想、文化等社会形态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B.真正的文人画是在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其标志是以前从未出现过的“逸品”画。
C.两宋画家从自然中汲取新的感悟和绘画语言,渴望呈现更为真实的自然,其山水画技法娴熟。
D.王蒙《青卞隐居图》融入了篆书、行草的笔法,其精妙被倪瓒认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D

A.文人画在元代真正崛起,盛行一时,因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才具有超越性的特征。
B.王蒙的笔墨技法有继承也有创新,解索皴法和牛毛皴法都由前代的披麻皴法变化而来。
C.倪瓒的山水画虽然是“元四家”画作中的经典,但在表现物象的内在本质方面不够重视。
D.王蒙在自己的画作中借助各种技法创作出的画面,映射出的是自己的心境和情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太适合用来表现“淡雅超然”心态的一项是
C
C

A.倪瓒的《江岸望山图》,墨色少而淡,山石树木寥寥几笔,画面清雅,描绘出明静清幽的画面。
B.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画面从连绵的平坡沙岸到渐起的缓坡,最后是缥缈的远山和消失在天边的地平线。
C.王蒙的《具区林屋图》,除了右下角留下了一角外,整幅画被山石树木填满,几乎没有空白画面。
D.吴镇《洞庭渔隐图》题诗为“洞庭湖上晚风生,风揽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答案】D;D;C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1引用:1难度:0.3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4年1月25日澳网赛场李娜完成自1978年亚太地区夺得澳网女单冠军后再夺冠的历史性征程。站上领奖台的时候面对得之不易的奖杯她把这份荣耀与团队共同分享。
          2014年1月国家网管中心决定允许李娜与彭帅、郑洁、晏紫4人单飞只需将比赛奖金和商业收益的一部分上缴便可享受教练自由、奖金自由、参赛自由。
          这一年IMG签约副总裁同时也是莎拉波娃经纪人的埃森巴德成为了李娜的经纪人。此时李娜已26岁。在埃森巴德的经营之下李娜顺畅地将竞技成绩转化为商业价值并且实现最大化的开发大笔的比赛奖金和品牌代言费用让李娜能够维持团队的良好运转。
          李娜这一切成功更离不开一个男人那便是丈夫--收敛起昔日锋芒默默退居幕后甘做后勤的姜山。有记者曾经恭维李娜说:“幸亏中国网球有李娜。”李娜不忘补上一句:“幸亏李娜有姜山。”每当比赛结束李娜也总拿姜山开涮。在台下看来理疗师阿历克斯与李娜合作始于2010年3月是团队里除姜山外资格最老的成员。悉尼赛前李娜去玩蹦极阿历克斯亲自试跳在确认对身体无影响的情况下才允许李娜蹦极。31岁的李娜能经受住卡洛斯的魔鬼训练并且在长年的职业征战中保持旺盛的体力阿历克斯功不可没。
          曾经七届大满贯得主海宁的主教练阿根廷人卡洛斯接手教练以后身体与技术之外他带给李娜的更大帮助应该是心理上的。他要求李娜享受网球所带来的快乐。卡洛斯的出现让李娜团队关系融洽。在澳网横扫拉德万斯卡进入四强后除2014年澳网李娜一路高歌猛进向着自己的第二座大满贯发起冲击。这一次她又如愿以偿澳网夺冠让李娜排名逼近世界第二。再面对媒体的镜头没有了任何压力的李娜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澳大利亚某杂志评其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摘编自麻晓天《李娜:中国金花怒放的背后》)材料二
          我能够在网球赛场上代表中国是我至高无上的荣誉。我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国甚至全亚洲的网球运
    在澳大利亚的时光固然充满了喜悦、幸福,以及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但做出放下球拍的决定,比在澳大利亚的高温下连续赢下7场比赛要艰难许多。
          我的双膝已经经历了四次手术现在我的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最后那次手术之后我试图回到赛场。但是哪怕我用尽全部的力量我的身体却告诉我岁的我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
          网球这项运动这些年在中国发展非常快我已经在这项运动的世界舞台上取得了成功。我所获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我的梦想为
          网球是一项个人运动,但是,没有人比我更清楚,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这里虽然不能对陪伴我走过职业生涯、对我的成功付出汗水的人们一一表示感谢但是我必须感谢那些无论高潮还是低谷都陪伴着我的人是你们成就了今天的我。
    (摘编自2014.9.19《李娜退役告别信》)材料三
          回望李娜15年的职业生涯无论对她个人还是对我们都好得不能再好突破已经完成荣誉摆放在那里为什么不笑呢?
          当众人为她的离去惋惜时在9月19日的退役新闻发布会上李娜表示自己的退役没有遗憾当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也问过自己‘如果退役会不会后悔’我自己内心很坚强地告诉我‘没有’”。
          在美国《时代》周刊2013年度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名单中李娜入围“偶像人物”榜单并成为封面人物。在网球这项全球范围商业运作最成熟并且最受欢迎的运动中李娜也成为最具开放性形象的中国运动员。
          2014年李娜法网夺冠后国际女子职业网联嗅到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开始把重心向亚太转移短短四年中国专业女子网球赛事从同样无可置疑的是,成为超级体育明星的李娜也激励了更多的中国青少年。李娜曾说过:“我确实不知道有多少,但我知道有很多孩子拿起了网球拍,这对我们是好事。要相信自己,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认为梦想很重要。”
    (摘编自白岩松《总有一种告别让人笑容满面》)(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后,李部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的形象,令澳洲一些媒体折服,因此而被评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B.从2009年“单飞”开始,六七年时间里,李娜取得了巨大的个人成功,获得了国际女子网球界的多项殊荣,这是李娜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时代使然。
    C.李娜在退役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退役是因“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话里话外,都是心有不甘、充满遗憾之情。
    D.李娜能够夺冠,团队成员的力量功不可设,大家各同其职:姜山主要负责后勤,阿历克斯主要负责体能,主教练卡洛斯则主要负责李媼心理的调整。
    E.李娜把“在网球场上代表中国”作为“至高无上的荣誉”,她怀着梦想来,带着感恩、成功离开,她的成功故事极大地激励了青少年参与网球运动。
    (2)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3)李娜说:“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李娜成功的外部原因。
    (4)李娜网球职业成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她的成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发布:2025/1/11 8:0:2组卷:2引用:1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4年1月25日澳网赛场,李娜完成自1978年亚太地区夺得澳网女单冠军后再夺冠的历史性征程。站上领奖台的时候,面对得之不易的奖杯,她把这份荣耀与团队共同分享。
          2009年1月,国家网管中心决定允许李娜与彭帅、郑洁、晏紫4人单飞,只需将比赛奖金和商业收益的一部分上缴便可享受教练自由、奖金自由、参赛自由。
          这一年,李娜成功与全球最大的体育经纪公司IMG签约,IMG副总裁,同时也是莎拉波娃经纪人的埃森巴德成为了李娜的经纪人。此时,李娜已26岁。在埃森巴德的经营之下,李娜顺畅地将竞技成绩转化为商业价值,并且实现最大化的开发,大笔的比赛奖金和品牌代言费用让李娜能够维持团队的良好运转。
          李娜这一切成功更离不开一个男人,那便是丈夫--收敛起昔日锋芒,默默退居幕后,甘做后勤的姜山。有记者曾经恭维李娜说:“幸亏中国网球有李娜。”李娜不忘补上一句:“幸亏李娜有姜山。”每当比赛结束,李娜也总拿姜山开涮。在台下看来,这些调侃,是李娜对姜山浓浓爱意的表现方式。
          理疗师阿历克斯与李娜合作始于2010年3月,是团队里除姜山外资格最老的成员。悉尼赛前李娜去玩蹦极,阿历克斯亲自试跳,在确认对身体无影响的情况下才允许李娜蹦极。31岁的李娜能经受住卡洛斯的魔鬼训练,并且在长年的职业征战中保持旺盛的体力,阿历克斯功不可没。
          曾经七届大满贯得主海宁的主教练阿根廷人卡洛斯接手教练以后,身体与技术之外,他带给李娜的更大帮助,应该是心理上的。他要求李娜享受网球所带来的快乐。卡洛斯的出现让李娜团队关系融洽。在澳网横扫拉德万斯卡进入四强后,除了称赞卡洛斯使她的网球生涯好转,李娜还特别感谢他“拯救”了她的婚姻。
          2014年澳网,李娜一路高歌猛进,向着自己的第二座大满贯发起冲击。这一次,她又如愿以偿,澳网夺冠让李娜排名逼近世界第二。再面对媒体的镜头,没有了任何压力的李娜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澳大利亚某杂志评其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摘编自麻晓天《李娜:中国金花怒放的背后》)材料二 我能够在网球赛场上代表中国,是我至高无上的荣誉。我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国甚至全亚洲的网球运动,这也将会是我一生的事业。但是,即便如此,职业生涯就像是人生,它们都会有终点。
          在澳大利亚的时光固然充满了喜悦、幸福,以及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但做出放下球拍的决定,比在澳大利亚的高温下连续赢下7场比赛要艰难许多。
          我的双膝已经经历了四次手术,现在,我的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最后那次手术之后,我试图回到赛场。但是,哪怕我用尽全部的力量,我的身体却告诉我,32岁的我,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
          网球这项运动这些年在中国发展非常快,我已经在这项运动的世界舞台上取得了成功。我所获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我的梦想,为国家获得的荣誉也是我个人的骄傲。
          网球是一项个人运动,但是,没有人比我更清楚,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这里虽然不能对陪伴我走过职业生涯、对我的成功付出汗水的人们一一表示感谢,但是我必须感谢那些无论高潮还是低谷都陪伴着我的人,是你们成就了今天的我。
    (摘编自2014.9.19《李娜退役告别信》)
    材料三 回望李娜15年的职业生涯,无论对她个人还是对我们,都好得不能再好,突破已经完成,荣誉摆放在那里,为什么不笑呢?
          当众人为她的离去惋惜时,在9月19日的退役新闻发布会上,李娜表示自己的退役没有遗憾,“当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也问过自己‘如果退役会不会后悔’,我自己内心很坚强地告诉我‘没有’”。
          在美国《时代》周刊2013年度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名单中,李娜入围“偶像人物”榜单,并成为封面人物。在网球这项全球范围商业运作最成熟并且最受欢迎的运动中,李娜也成为最具开放性形象的中国运动员。
          2011年李娜法网夺冠后,国际女子职业网联嗅到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开始把重心向亚太转移,短短四年,中国专业女子网球赛事从两项跃升到十项,而这一切正源自李娜的成功。
          同样无可置疑的是,成为超级体育明星的李娜也激励了更多的中国青少年。李娜曾说过:“我确实不知道有多少,但我知道有很多孩子拿起了网球拍,这对我们是好事。要相信自己,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认为梦想很重要。”
    (摘编自白岩松《总有一种告别让人笑容满面》)(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后,李娜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的形象,令澳洲一些媒体折服,因此而被评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B.从2009年“单飞”开始,六七年时间里,李娜取得了巨大的个人成功,获得了国际女子网球界的多项殊荣,这是李娜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时代使然。
    C.李娜在退役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退役是因“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话里话外,都是心有不甘、充满遗憾之情。
    D.李娜能够夺冠,团队成员的力量功不可没,大家各司其职:姜山主要负责后勤,阿历克斯主要负责体能,主教练卡洛斯则主要负责李娜心理的调整。
    E.李娜把“在网球赛场上代表中国”作为“至高无上的荣誉”,她怀着梦想来,带着感恩、成功离开,她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青少年参与网球运动。
    (2)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3)李娜说:“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李娜成功的外部原因。
    (4)李娜的成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发布:2025/1/11 8:0:2组卷:1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20年9月,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以下简称“联大”)上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既是从现实出发的行动目标,也是高瞻远瞩的长期发展战略。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再次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概念,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净零排放”,狭义的是指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更为宽泛的则是指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碳中和的实现首先要求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最大程度的减排,比如要求极大地提高能效、高比例利用非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但受资源、技术局限或安全、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少部分排放并不能完全避免,这其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森林、海洋等碳汇进行自然吸收,同时另一方面可能还需要额外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杺”(CDR)的应用,比如碳捕葓、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等,也就是说,到2060年前,我国并非是要实现“绝对的零排放”,而是要将人为活动排放对自然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达到人为排放源和汇的新的平衡。
          我们早就有碳达峰目标,而把碳中和跟碳达峰放在一块,它的约束力就比较强,简单说就是碳中和使得碳达峰的意义更加明显。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逐渐改变现实,进行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中国“十四五”规划对碳减排有一些明确的目标和部署,提出非化石燃料使用量占比要提高到20%,还提出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4.1%,要在未来5年提高0.9个百分点,意味着国土上要增加约9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覆盖面积。加快绿色能源替代,这是未来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主要出路,它的重点在新能源相关材料领域的先进技术突破和广泛应用等方面,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绿色低碳能源体系,以完成结构性替代。碳循环经济更是值得关注的新领域,通过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把发电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净化之后加以综合利用,这样能实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另外,减少碳排放不仅需要技术,还要改变观念、改变生活方式,如有人买很多衣服放在家里,这些都是不环保的做法,因此要建立可持续消费观念,践行节约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更艰辛:全国人均收入水平远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80%。受疫情影响,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不稳定性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短板依然很多,要实现新达峰目标与碳中和目标,需要坚持绿色发展,通过卓绝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受到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总体发展态势并没有受到影响,因此,碳中和目标同样难以动摇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
    国际方面,《巴黎协定》要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立即明确国家自主贡献减缓气候变化,碳排放尽早达到峰值,在21世纪下半叶实现碳中和,在21世纪末将全球地表温度相对于工业化前上升的幅度控制在2℃以内。不仅如此,各缔约方还将为争取实现1.5℃的温控目标付出努力。
          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增幅已经超过1℃,中国升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升温水平。如果继续以目前的速率升温,全球温升幅度可能会在2030年至2052年达到1.5℃。目前的全球升温已经导致气候风险越来越高,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因此,多数发达国家在实现碳排放达峰后,明确了碳中和的时间表。例如芬兰确认在2035年,瑞典、奥地利、冰岛等国家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欧盟、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定在2050年。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智利,也计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在“联大”的承诺不仅展示了大国的勇气与担当,对全球气候治理也起到了激励作用,日、英等国承诺要比中国早1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B.我国碳中和要解决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需要通过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人为形式,最终达到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目标。
    C.碳达峰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数值达到顶峰,再逐渐下降,碳中和的加入,使得碳达峰的意义比以前更加明显。
    D.《巴黎协定》为21世纪内全球平均气温的升幅设置了红线,各缔约方应该在科学和公平的基础上加快减排行动。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与中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现实状况有关。
    B.如果通过额外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术”的应用,可部分消除少量不可完全避免的碳排放,有助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C.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4.1%,意味着要增加约9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覆盖面积,这对碳排放问题有决定性作用。
    D.尽管受到美国贸易保护和新冠病毒等因素影响,但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态势并未受到影响,这也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3)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文中提出了哪些措施和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发布:2025/1/25 8:0:2组卷:3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