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4日晚八点,武汉市交通广播《法在身边》栏目以“长江大保护”为背景,向市民朋友们介绍了生活中的非法捕捞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水产资源保护区内从事捕捞活动;禁止使用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方式进行捕捞;禁止在禁渔区、禁渔期内进行捕捞;禁止使用小于最小网目尺寸的渔网进行捕捞;禁止捕捞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水生动物苗种。请回答相关问题:
(1)每年3月1日到6月30日为禁渔期,这段时间水生动物会集中产卵,幼鱼会快速生长。导致这一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 阳光、温度和溶解氧等阳光、温度和溶解氧等(至少写两个)。若在此期间使用密网进行捕捞,就会影响种群的 年龄结构或出生率年龄结构或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2)禁渔不等于禁止垂钓。垂钓爱好者以娱乐为目的进行近水垂钓是允许的,但以获得渔获物为目的的生产性垂钓被禁止。请推断合理保护渔业资源的休闲垂钓方式为 AA(填字母)。
A.一杆一线一钩垂钓
B.两杆以上垂钓
C.一杆长线多钩垂钓
D.多线多钩垂钓
(3)某四位村民使用“螺耙”工具(如图1)在长江支流非法捕捞螺蛳(底栖动物)1400多斤,这种捕捞工具严重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对长江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破坏,涉案人员被依法处罚。

请结合图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发生变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使用螺耙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使用螺耙时金属结构会刮取底泥层,导致部分生产者(沉水植物)死亡,进而影响水体中非生物的物质含量(如溶解氧等);使用螺耙会导致分解者在底泥层中的分布发生变化;使用螺耙除了会减少螺蛳数量,还可能对其他水层的消费者造成伤害使用螺耙时金属结构会刮取底泥层,导致部分生产者(沉水植物)死亡,进而影响水体中非生物的物质含量(如溶解氧等);使用螺耙会导致分解者在底泥层中的分布发生变化;使用螺耙除了会减少螺蛳数量,还可能对其他水层的消费者造成伤害(至少答两点)。
(4)非法捕捞若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修复方式一般采用增殖放流的方式。上述村民在作案后被执法部门责令在捕捞水域放流成鱼47.84公斤、幼鱼2758尾。人工方式向公共水域流放水生生物时,不能随意放养,需要考虑流放生物对该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和其他生物的 适应性适应性;同时避免造成 生态入侵或物种入侵生态入侵或物种入侵,进一步破坏生态平衡。
【答案】阳光、温度和溶解氧等;年龄结构或出生率;A;使用螺耙时金属结构会刮取底泥层,导致部分生产者(沉水植物)死亡,进而影响水体中非生物的物质含量(如溶解氧等);使用螺耙会导致分解者在底泥层中的分布发生变化;使用螺耙除了会减少螺蛳数量,还可能对其他水层的消费者造成伤害;适应性;生态入侵或物种入侵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7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