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第一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论点是什么?
(2)“之”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C
A.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B.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指示代词,这些)
C.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的”)
D.作《师说》以贻之。(代词,李蟠)
(3)“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出自 《论语》《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六艺”是指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这六种经书。
(4)“不拘于时不拘于时”从句式上看,是一个被动句,意思是不受时俗的限制。
(5)解释。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解释经书的著作。通:普遍。传:解释经书的著作。通:普遍。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攻:研究。攻:研究。
③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贻:赠送。
④圣人无常师。 常:固定的。常:固定的。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嘉:赞许。
(6)翻译。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答案】C;《论语》;《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不拘于时;传:解释经书的著作。通:普遍。;攻:研究。;贻:赠送。;常:固定的。;嘉:赞许。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3 12:26:7组卷:9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你知道文言文中的“之”都有哪些常见的用法,说出其中的三种?
发布:2025/1/3 6:0:1组卷:0引用:1难度:0.5 -
2.下列各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发布:2025/1/3 7:30:1组卷:2引用:1难度:0.8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也。父俊,官至陈相,为袁术所害。统母改适,为华歆小妻,统时八岁,遂与亲客归会稽。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御者曰:“夫人犹在也。”统曰:“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事适母甚谨。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归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统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曰:“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统,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
以随陆逊破蜀军于宜都,迁偏将军。黄武初,曹仁攻濡须,使别将常雕等袭中洲,统与严圭共拒破之,封新阳亭侯,后为濡须督。数陈便宜,前后书数十上,所言皆善,文多故不悉载。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
(1)下列句中的“之”与“见统甚哀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孰视之
B.何陋之有
C.辍耕之垄上
D.公将鼓之
(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为了不让母亲担忧,八岁的骆统在与母亲分别时强忍着不回头,可见他年少懂事。
B.骆统十分孝顺,尽管母亲改嫁,但他侍奉母亲一如既往。
C.骆统总是为他人着想,把自己的粮食分施给别人,因此声名显扬。
D.骆统参与军事行动,先后打了两次胜仗,多有战功,显示了较高的军事才能。
(3)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统为之饮食衰少。
②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发布:2025/1/3 7:0:1组卷:2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