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①,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②,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③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④,秀外而惠⑤中,飘轻裾,翳⑥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⑦;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⑧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选自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有删改)【注释】①庙:这里指帝王的宗庙,是古代帝正祭祀和议事的地方。②旄(máo):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③才畯:才能出众的人。畯,同“俊”。④便体(biàn):体态轻盈。⑤惠:通“慧。⑥翳:通“曳”,拖着。⑦茹:吃。⑧车服:车马与礼服。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D
A.道古今而誉盛德 | 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
B.列屋而闲居 | 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
C.秀外而惠中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
D.黜陟不闻 | 陟罚臧否《出师表》 |
①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②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4)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先立后破的写法。【甲】文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原因:“
一怒而诸侯惧
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安居而天下熄
”;【乙】文阐述了一般人认为“大丈夫”遇知于天子
遇知于天子
,用力于当世
用力于当世
的所为。【乙】文借好友李愿“穷居而野处”的抉择体现【甲】文孟子的千古名言对“大丈夫”之道的阐述,即“富贵不能淫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贫贱不能移
”。【答案】D;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1/18 21:0:1组卷:285引用:4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⑨。”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③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梁(lì):屋的正梁。④堡坞(bǎo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③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④良久乃已
(2)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 气 之 灵 不 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境过清 先帝不以臣卑鄙 B.潭西南而望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C.如鸣珮环,心乐之 辍耕之垄上 D.不可知其源 其真无马邪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5)请对“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句子进行品析。
(6)《小石潭记》和《小石城山记》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发布:2024/12/26 22:0:1组卷:52引用:2难度:0.3 -
2.阅读以下诗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上面诗文的作者陶渊明是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新鲜美好
B.寻病终:寻找
C.晨兴理荒秽:杂草
D.带月荷锄归:背、扛
(3)上文第二段写渔人见到一个美好的世界,请说说,“美好”体现在哪些方面。
(4)本文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令人神往的亦真亦幻的桃花源。文中哪几处叙述让人感觉这个地方宛若真实的存在?
(5)人生要有“愿”,正因有“愿”,生命才有了独特的滋味。如何理解上面诗文中作者的“愿”?请结合诗文内容谈谈。发布:2024/12/26 20:30:2组卷:33引用:2难度:0.3 -
3.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修既治滁之明年①,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②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丰乐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③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子游也。因为本④其山川,道⑤。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释】①明年:第二年。②顾:向四周看。③幸:庆幸。④因为本:于是就根据。⑤道:称道。
(1)翻译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峰回路转: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修既治滁之明年:
④四时之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3)选出下面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A.甲段中“环滁皆山也”从大处着笔,简练而形象地写出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B.甲、乙两段中“名之者”“山水之乐……修之来此”的三个“之”的用法相同。
C.甲、乙两段均写到了“四时之景”,但各自描绘的景物特征有比较大的差异。
D.甲、乙两段所表达的主旨大相径庭。
(4)结合乙段的具体内容,说说欧阳修取名“丰乐亭”的深刻用意。发布:2024/12/27 3:0:1组卷:7引用:2难度:0.5